鼓浪嶼近代建筑群位于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區(qū),。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國在此設立領事館后,美,、德,、法、日等國相繼在此建立領事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被迫劃租界,,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被日本獨占,直到1945抗戰(zhàn)勝利才得以收回主權,。留下許多風格各異的房屋建筑,。有古羅馬風格及至現(xiàn)代風格,故被喻為“建筑博物館”,。著名的八卦樓為八角形圓頂塔樓,,清光緒三十四年(1907年)始建,,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磚石,、鋼混結構,,糅合東西方神廟教堂風格,為廈門近現(xiàn)代代表建筑,。原為私人別墅,,后曾作書院,現(xiàn)設博物館,。觀海園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有觀海樓、萬國俱樂部等38座樓房建筑,,1984年辟建旅游村,。
歷史發(fā)展
鼓浪嶼在宋代就有福建人開始上島開發(fā),元代設兵員御守,。明初,,設汛口,,建墩臺,。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在鼓浪嶼建寨屯兵,,進行抗清斗爭,。鴉片戰(zhàn)爭后,廈門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西方殖民者大量涌入廈門,,由于鼓浪嶼自然條件優(yōu)越,非常適于居住,,而成為在廈外國人道選的辦公地和居住地,。從1844年開始,先后有13個國家在鼓浪嶼設立了領事館,,英,、美、法等國也先后在此興建教堂,、開辦學校,、醫(yī)院以及洋行等。1903年以后,,鼓浪嶼進一步淪為公共租界,,成為西方列強的共管天下,因此,,鼓浪嶼留下了較多的西式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20世紀上半葉,,大量富商、華僑也紛紛到鼓浪嶼建宅置業(yè),,興建了大量的西式或中西合璧式的私家宅院,,鼓浪嶼的建設達到歷史最高峰。目前,,島上所存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建造的各式建筑共1000余座,,其建筑形式多樣,建筑質量上乘,,因而,,鼓浪嶼被譽為“萬國建筑的匯集地”。
美國領事館舊址文物簡介
鼓浪嶼近代建筑群-美國領事館舊址美國領事館舊址坐落于三明路26號,,與廈門島最繁華的鷺江道隔海相望,。1844年,鴉片戰(zhàn)爭的硝煙剛剛散去,,美國政府就派哥倫布來到廈門,,在鼓浪嶼田尾球埔旁設立了“交通郵政辦事處”,并代行領事之職,。1865年,,該辦事處升格為領事館,隨后遷至三和路(今三明路26號)辦公,,1930年,,領事館在此址重建。
建筑特點
該建筑由美國工程師設計,,坐西朝東,,磚混結構,地上二層,,地下一層,,建筑面積1020平方米,總用地面積約6300平方米,,系典型的美國折衰主義式建筑,。建筑以紅、白兩色為主色調,,南面和東面分別設置兩個出入口,,并以白色科林斯式大廊柱來強調建筑的主立面。四面山墻設三角形為屋頂裝飾,,屋面鋪灰色機平瓦,。
保護范圍
四周由圍墻各向外延伸10米。
保護要點:嚴格保護建筑本體及其附屬設施,嚴禁在建筑圍墻范圍內(nèi)新建,、改建建,、構筑物,文物維修時應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修繕原則,。
建設控制地帶北面至龍淵別墅圍墻,,南面至三明路,東面至海濱,,西面至鼓新路,。
保護要點:控制建筑周邊新建建筑高度,保證其作為鼓浪嶼沿鷺江道的立面完整及視線通廊,。
日本領事館舊址文物簡介
鼓浪嶼近代建筑群-日本領事館舊址日本領事館舊址坐落于鹿礁路24,、26、28號,,舊址包括領事館及警察本部3座建筑,。1874年,日本政府派“臺灣總督”率陸軍少佐來鼓浪嶼籌建領事館,,辦公地暫設于日本在鼓浪嶼的大和俱樂部內(nèi),。1896年3月,日本領事上野專一正式在鹿礁路興建館舍,,1898年竣工落成,。1915年,日本領館在館內(nèi)附設了警所,。1928年,,日本領事在館舍右側增建兩幢樓房作為警察本部,,內(nèi)設刑訊室和監(jiān)獄,。從1928年至1945年期間,警察署的地下監(jiān)獄內(nèi)曾關押過無數(shù)愛國者和無辜百姓,。
建筑特點
日本領事館:坐北朝南,,建筑面積2930平方米。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磚木結構,平面呈前廊式布局,,拱券寬廊,,為仿英國維多利亞式別墅建筑。墻體勒腳下為花崗巖石墻,,勒腳上為清水紅磚墻,。屋頂為雙坡頂,廊頂為平頂,屋面鋪紅色機平瓦,。
日本領事館警察本部:共兩幢,,一幢為警察署,另一幢為警察宿舍,,均為磚混結構,,紅色清水磚墻,厚墻長窗,,簡潔厚重,,系20世紀典型的日式建筑。警察署坐南朝北,,建筑面積855平方米,,地上二層,地下一層,。警察宿舍坐西朝東,,共2層,,建筑面積508平方米,。警察署地下監(jiān)獄的墻壁上至今仍留有當年被關押者用手指或木片刻畫的字跡數(shù)十處,包括入獄時間,、囚禁天數(shù)以及受刑及痛斥日寇暴行等內(nèi)容的文字,。
保護范圍
北面以鹿礁路為界,,東、西面各外延12米,,相鄰建筑納入保護范圍,,南面接天主堂保護范圍。
保護要點:嚴格保護建筑本體及其附屬設施,。文物維修時應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修繕原則,。條件成熟時拆除舊址內(nèi)后期加建的建筑物和構筑物。
建設控制地帶
北面至龍頭路,,東,、南面各由建筑外延50米,相鄰建筑納入建設控制地帶,,西南角接天主堂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要點:控制建筑周邊新建建筑,整治修繕建筑庭院景觀和周邊綠化環(huán)境,。
匯豐銀行公館舊址文物簡介
鼓浪嶼近代建筑群-匯豐銀行公館舊址匯豐銀行公館舊址坐落于鼓新路57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英國“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在廈門開設分行,,為廈門最早的近代銀行,。1920年前后,,匯豐銀行在筆架山東北端山崖頂建此建筑作為銀行的行長住所。
建筑特點
該建筑為英國建筑師設計,,系典型的歐式別墅建筑,。磚石結構,占地384.6平方米,,地上一層,,半地下一層。平面三面設廊,,共三個出入口,。地基以鋼筋打入巖基,勒腳下為花崗巖條石砌墻,,勒腳上為磚墻抹灰粉白,。東面及北面臨崖面海,光線充足,。廊柱為希臘科林斯柱式,,柱座為花崗巖,柱身為紅磚砌成,,柱頭雕飾花瓣,。屋面為多面坡頂,鋪設灰色機平瓦,。
保護范圍
西面以鼓新路為界,,東、南,、北面各外延10米,。
保護要點:嚴格保護建筑本體及其附屬設施,恢復建筑原有格局,,應有計劃拆除建筑周邊與環(huán)境風格不協(xié)調的新建筑,,文物維修時應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修繕原則。
建設控制地帶
東,、北面以鼓新路為界,,西,、南面由建筑各外延30米,,相鄰建筑納入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要點:保護從鷺江沿岸的觀賞視線通廊不受干擾和影響,。
天主堂文物簡介
鼓浪嶼近代建筑群-天主堂天主堂坐落于鹿礁路34號,。1842年,西班牙天主教會來廈門傳教,,初在鼓浪嶼田尾租民房設禮拜堂,,后遷入鹿礁路西班牙領事館內(nèi)。1858年后,西班牙天主教會先后在廈門磁安路興建天主堂及主教署各一座,。1917年,,主教馬守仁在鼓浪嶼西班牙領事館旁興建了鼓浪嶼天主堂,并將主教署遷至鼓浪嶼,。時廈門天主教教區(qū)管轄范圍包括閩南,、閩西及閩中25個縣。
建筑特點
該建筑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西班牙建筑師設計,。教堂坐西北朝東南,建筑面積232平方米,,磚石木結構,,平面布局前為方形,中部長方形,,后部半圓形,。前部為鐘樓,共三層,,一層為入口,,二層為歌經(jīng)樓,三層為鐘塔,。中,、后部單層,中為禮拜大廳,,后為祭臺,。大廳內(nèi)兩排列柱縱分,柱間設多面連拱尖頂天花,。外墻為磚石結構外抹灰粉白,,建筑立面裝飾哥特式小尖塔及玫瑰花窗,窗楣上鐫刻中文“天主堂”以及拉丁文“ECCLESLACATHOLICA”(意即“天主教會”)等字樣,。正立面設三道對開大門,,兩側立面各開4道尖拱形窗,柱式為希臘愛奧尼克式,。十字架置于鐘塔頂部,,塔內(nèi)有始建時購置的銅鐘一口。屋面鋪紅色機平瓦,。
保護范圍
東,、南、西,、北面各外延15米,,相鄰建筑納入保護范圍,。
保護要點嚴格保護建筑本體及其附屬設施,文物維修時應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修繕原則,。
建設控制地帶
東面以鹿礁路為界,,南面以福建路為界,西面由建筑外延50米,,相鄰建筑納入建設控制地帶,,北面接日本領事館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要點:控制建筑周邊新建建筑,,有計劃拆除文物所在環(huán)境與整體風格不協(xié)調的建筑物,,整治修繕建筑庭院景觀和周邊綠化環(huán)境。
三一堂文物簡介
鼓浪嶼近代建筑群-三一堂三一堂坐落于安海路69號,。鴉片戰(zhàn)爭后,,英美基督教傳教士即來到廈門傳教,由于鼓浪嶼居住人口較少,,島上一直未正式建教堂,,僅設有供外國人使用的小型禮拜堂。20世紀以后,,隨著鼓浪嶼人口增多,,為解決島上教徒頂風冒雨渡海做禮拜的不便,英國長老會派下的廈門港禮拜堂,、美國歸正教會派下的新街禮拜堂和竹樹腳禮拜堂三個堂會決定在鼓浪嶼聯(lián)合興建一座教堂,。1934年,教堂正式動工興建,,1936年底土建基本完工,,并被命名為“三一堂”?!叭惶谩奔仍⒁馊齻€教堂聯(lián)合興建之意,,又寓意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教義,。
建筑特點
三一堂為典型的歐式教堂建筑,為留學德國的中國建筑師和荷蘭工程師共同設計,。教堂坐西朝東,,建筑面積886平方米,磚混結構,。平面布局呈十字形,,外觀嚴謹對稱。建筑以紅白兩色的為主色調,,勒腳下為花崗巖條石砌墻,,勒腳上為清水紅磚墻。四面山墻裝飾4個三角形山花,。教堂共兩層,,一層為半地下室,二層為禮拜大廳,。屋頂為三角形鋼梁屋架,,屋頂正中建八角形鐘塔。鐘塔平面呈八角形,,穹隆頂,,頂上置十字架,塔內(nèi)有始建時購置的銅鐘一口,。屋頂為雙坡頂,,面鋪紅色機平瓦。東,、南,、北三面共設三個出入口,門楣上鐫刻楷書“三一堂”,。
保護范圍
北,、南、東面以安海路為界,,西面以永春路為界,。
保護要點:嚴格保護建筑本體及其附屬設施,嚴禁在其保護范圍內(nèi)新建,、改建任何構筑物,,文物維修時應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修繕原則。
建設控制地帶
南面至泉州路,,西面至永春路,,東、北面由建筑外延50米,,相鄰建筑納入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要點:控制建筑周邊建筑高度和建筑風格,特別是建筑屋頂形式,.建筑東南側空地(現(xiàn)為綠化用地)應作為三一堂整體環(huán)境構成被納入,,統(tǒng)一修繕和維護,。
安獻樓文物簡介
鼓浪嶼近代建筑群-安獻堂安獻樓坐落于雞山路18號。1906年美國基教安息日會牧師安禮遜到鼓浪嶼傳教,,同時在鼓浪嶼創(chuàng)辦了“育粹小學”,,后更名為“美華小學”。1910年增辦“美華女學”,。1934年,,安禮遜在雞山頂興建一座樓房,,落成時正值安息日會在此舉行閩南各屬支會聯(lián)誼會,安禮遜主持了“安獻典禮”,,便將該樓命名為“安獻樓”,。1938年,美華男,、女兩校合并,,遷入“安獻樓”內(nèi)。
建筑特點
該樓坐北朝南,,為花崗巖條石建成的全石構建筑,,共3層,建筑面積1005.6平方米,,平面為封閉式內(nèi)廊布局,,建筑沿中軸左右對稱,中心部位入口處以四根圓柱,、三角形山花和臺階為裝飾,。屋頂為平頂式,四周設高1米的石砌女兒墻,。該建筑為美國建筑師設計,,受當時歐洲新建筑的影響,注重功能和結構,,立面處理簡潔,、明快。
保護范圍
東,、南,、西、北面各外延15米,,與雞山路交界處以路為界,。由于已公布的保護范圍與北側、東側地形出入較大,,本規(guī)劃結合地形對其做了適當?shù)恼{整,。
保護要點:嚴格保護建筑本體及其附屬設施,嚴禁在其保護范圍內(nèi)新建,、改建任何構筑物,,文物維修時應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修繕原則。
建設控制地帶
北面由建筑外延50米,,東,、南、西面以雞山路為界。
保護要點:控制建筑周邊新建建筑,,整治修繕建筑庭院景觀和周邊綠化環(huán)境,。
八卦樓文物簡介
鼓浪嶼近代建筑群-八卦樓八卦樓坐落于鼓新路43號,原系私人別墅,,建于1907年,,樓主林鶴壽為臺灣富紳板橋林氏三房,。板橋林氏祖籍為福建龍溪,,甲午戰(zhàn)爭后,日本占領臺灣,,因不愿做亡國奴,,林家舉家內(nèi)遷,定居于鼓浪嶼,。1913年,,大樓因資金短缺而停工,后由日本人出資續(xù)建,,1920年落成,。1924年,日本領事館接管該樓,,并在此開辦了旭瀛書院鼓浪嶼分院,。1938年日軍占領廈門時,被辟為臨時難民收容所,。廈門淪陷期間,,復為日本旭瀛書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將其作為敵偽財產(chǎn)予以接收,,交由廈門大學使用。現(xiàn)為廈門市博物館,。
建筑特點
八卦樓位于筆架山西北坡,,為美籍荷蘭人郁約翰設計。樓坐南朝北,,建筑面積為4623平方米,。平面布局為四面外廊加十字內(nèi)廊。地上三層,,半地下一層,,地下室部分為花崗巖條石砌筑,四角耳房為清水紅磚墻,,其余為磚墻抹灰粉白,。建筑四面外廊均設有數(shù)根巨大圓形廊柱。二樓頂部分為平頂,,四周砌高約1米的女兒墻,。三樓為多坡頂,,屋面鋪紅色機平瓦。中心部位為高達10米的穹隆頂觀景臺,。東,、西、南,、北四面均設入口,。該樓系鼓浪嶼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保護范圍
東,、北面以鼓新路為界,,西、南面各外延30米,,相鄰建筑納入保護范圍,。
保護要點:嚴格保護建筑本體及其附屬設施,保護范圍內(nèi)嚴禁新建,、改建任何構筑物,。有計劃拆除保護建筑外的宿舍,改造現(xiàn)民俗館的建筑高度,,保證八卦樓沿海立面不被遮擋,,文物維修時應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修繕原則。
建設控制地帶
東,、北面以鼓新路為界,,南、西面由建筑各外延50米,,相鄰建筑納入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要點:嚴格保證其作為鼓浪嶼標志性建筑的空間景觀地位,鼓浪嶼島上其它建設均不得影響其作景觀地位,,同時應避免其標志性穹窿頂形式被過多重復運用,,建設控制地帶內(nèi)建筑風格和高度不得影響和破壞其沿鷺江的立面景觀的完整。
西林·瞰青別墅文物簡介
鼓浪嶼近代建筑群-西林·瞰青別墅西林·瞰青別墅坐落于永春路72,、73號,,為旅越華僑黃仲訓的私人別墅。1918年,,黃仲訓在日光巖北麓建造了“瞰青別墅”,。1927年,又在日光巖西北側建成西林別墅?,F(xiàn)為廈門鄭成功紀念館館址,。西林·瞰青別墅均為歐式建筑。
建筑特點
西林別墅:坐南朝北,磚混結構,,地上三層(局部四層),,半地下一層。建筑面積1360平方米,。東,、西、北三面設外廊,,北外廊3樓中部加設外突半圓形敞廊,,南面二、三樓加設窄外廊,。墻體勒腳下為花崗巖條石砌筑,,勒腳上為清水紅磚,。三樓頂為平頂,,四周砌高1米的女兒墻,東南角設觀景亭,。四樓頂為四坡頂,,屋面鋪灰色機平瓦。柱頭為愛奧尼和科林斯混合柱式,。入口處以高大的臺階,、半圓形拱門和半圓形敞廊構成建筑物的核心通道。
瞰青別墅:坐東朝西,,磚木結構,,共兩層,建筑面積459平方米,。平面呈前廊式布局,,前廊中部外突呈曲形。墻體勒腳下為花崗巖條石砌筑,,勒腳上為磚砌外抹灰粉白,。屋頂為四坡頂,屋面鋪灰色機平瓦,。
保護范圍
北面至永春路,,東、南,、西面各外延10米,,相鄰建筑納入保護范圍。
保護要點:嚴格保護別墅建筑本體及其附屬設施,,文物維修時應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修繕原則,。
建設控制地帶
北面至泉州路,東、南,、西面由保護范圍各外延30米,,相鄰建筑納入此范圍。
保護要點:保護從永春路方向的觀賞視線及從日光巖頂俯視建筑第五立面的景觀完整,,有計劃拆除建筑北側(日光巖范圍內(nèi))風格不協(xié)調的建筑,,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景區(qū)的保護要求保護建筑周邊環(huán)境。
亦足山莊文物簡介
鼓浪嶼近代建筑群-亦足山莊亦足山莊坐落于筆山路9號,,位于筆架山半山腰上,,建于1919年,為旅越華僑許澖的私人別墅,。許澖在越南經(jīng)營大米致富后,,在鼓浪嶼建造了“亦足山莊”,寓意就此已足,,從此即定居于鼓浪嶼,。
建筑特點
亦足山莊系典型的歐式別墅,庭院式布局,。院前有高大精美的門樓,。走進門樓,可見雕飾精細的歐式燈柱,、盾形花雕,、階梯護欄等,具有西方洛可可瑣碎纖巧的裝飾風格,。主樓南側的庭院設有觀景亭和完善的盥洗設施,,庭院處理融合了江南園林堆石砌亭的造園手法。主樓坐西朝東,,地上二層,,半地下一層,磚石木結構,。建筑面積1022平方米,。主立面為歐洲古典三段式設計,通過巨柱廊,、附壁柱,、線腳、山花等處理,,強調了正立面的雄偉高大,。墻體勒腳下為花崗巖條石砌筑,勒腳上為清水紅磚,。屋頂東西兩面為平頂并設女兒墻,,中部為四坡頂,,紅色機平瓦鋪面。
保護范圍
東,、南,、西、北面各外延15米,。
保護要點:嚴格保護建筑本體及其附屬設施,,保護范圍內(nèi)嚴禁新建、改建任何構筑物,。,,文物維修時應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修繕原則。
建設控制地帶
西面以筆山路為界,,觀彩樓納入建設控制地帶,,東、南,、北面各外延50米為界,。
保護要點:有計劃拆除周邊建筑風格不協(xié)調或破壞整體環(huán)境形態(tài)的建筑。
菽莊花園文物簡介
鼓浪嶼近代建筑群-菽莊花園菽莊花園坐落于鼓浪嶼島的南面海濱,,建于民國初年,,園主乃閩臺富紳林爾嘉。林爾嘉,,字菽莊,祖籍福建龍溪,,其先祖于清乾隆年間赴臺灣淡水墾殖發(fā)展,,富甲臺灣。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時任臺灣墾撫兼團防大臣的林維源不愿做亡國奴,舉家內(nèi)遷,,定居于鼓浪嶼,。1905年林維源逝世,其子林爾嘉繼承父業(yè),,先后擔任廈門總商會總理,、廈門市政會會長等職。1913年,,林爾嘉購置了草仔山一片面海坡地,,仿照其父輩在臺北建造的板橋別墅,建成此私家園林,。廈門淪陷期間,,林爾嘉遷居香港,,抗戰(zhàn)勝利后,林爾嘉回臺灣定居,。1956年林菽莊家人將該園捐獻給廈門市政府,,1965年后被辟為公園。
建筑特點
菽莊花園:東倚草仔山山坡,,坡下為一小港灣,,西側為灣仔后沙灘浴場,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林爾嘉巧妙地利用了這一優(yōu)良的自然條件,,將園林設計為“藏海”和“補山”兩大景區(qū),。
“藏?!敝饧从稳诉M入園中,并非一下就看到大海,,而是經(jīng)過曲折的前導之后,,突然使人視野大開,海闊天空的感覺油然而生,。該景區(qū)主要建筑有:眉壽堂,、壬秋閣、四十四橋,、觀魚臺,、真率亭、渡月亭,、千波亭及招涼亭,。
“補山”即是將草仔山稍加添補、點綴,,使其達到天工與人巧的高度結合,。該景區(qū)以一閉合式水塘為主,在其周圍布置了假山亭榭,,曲橋樓閣,、花草樹木,頗有洞天之感,。景區(qū)主要建筑有:熙春亭,、茆亭、十二洞天,、頑石山房,、亦愛吾廬、聽潮軒和小蘭亭等,。
四十四橋:全長100多米,,為全花崗巖石構橋,。橋曲折迂回,凌波臥海,,宛如游龍,。橋上有觀魚臺、渡月亭及千波亭,,橋盡頭為招涼亭,。亭臺全為石構,或呈圓形,,或呈方形,,或呈扇形,形式各異,。亭頂有平頂,、攢尖頂、歇山頂?shù)?。橋面大部分為平梁式橋,,中間個別地方為拱橋,橋中部與一天然巨石相連,,巨石正背兩分別題刻“海闊天空”,、“枕流”等字樣。
眉壽堂:林爾嘉別號“眉壽”,,故名,。該堂為主人宴請賓客之所,也稱“談瀛軒”,,“瀛”是臺灣的別稱,,表達了主人懷念臺灣故園的心情。眉壽堂原為一層,,磚木結構,屋面鋪綠色玻璃瓦,。20世紀80年代維修時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并加建成兩層建筑。
壬秋閣:建于1922年秋,,當年為農(nóng)歷壬戌年,,故名。閣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屋面鋪綠色琉璃瓦。20世紀80年代維修時,,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十二洞天:又稱“猴洞”,、“迷魂洞”。系用多色砂巖,、亙巖,、礫巖等天然巖石壘疊而成的假山。假山內(nèi)建有12個洞室,,分別以十二地支命名,。洞室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石階小徑上下盤旋,,曲折迷離。
頑石山房:系園主人的書房,,取意于“頑石點頭”成語典故,。林爾嘉自比頑石,晚年又稱“百忍老人”,。該建筑原系三層西式洋房,,后因年久失修成為危房,20世紀80年代末重建,。
保護范圍
西面至海岸線,,東、南,、北三由圍墻面各向外延10米,。
保護要點:嚴格保護建筑本體及其附屬設施,保護范圍內(nèi)嚴格控制新建,、改建建,、構筑物。,,文物維修時應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修繕原則,。
建設控制地帶
西、南面至海岸線,,東面至田尾路,,北面由保護范圍各外延50米。
保護要點: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景區(qū)的保護要求保護建筑周邊環(huán)境,,從日光巖頂俯視建筑第五立面的景觀完整,。
全國文保單位
鼓浪嶼現(xiàn)有的空間形式比較完整,包括市政道路與建筑等方面,,基本保持著上世紀初的構架,。因此,鼓浪嶼近代建筑群是“申遺”的核心要素之一,。此外,,鼓浪嶼已嚴控島上新增建筑物,。 2006年,美國領事館舊址,、日本領事館舊址(包含警察本部兩座建筑),、八卦樓、西林瞰青別墅,、菽莊花園等10處13座建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jù)葉細致介紹,,今年鼓浪嶼又有17幢建筑申報國家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醫(yī)院、學校建筑,、海關,、稅務司公館以及一些私人華僑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