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長樂市鶴上鎮(zhèn)岐陽村福庭自然村,,有一組清代民居建筑群,俗稱"九頭馬",。這里三座青山坐北,,七溪靈水匯南,東西紫微照應,,迎面萬畝平疇,,"龍?zhí)稌云?比鄰,"五峰嵐橫"來朝,。其建選址獨特,,圍"馬"建筑別出心裁,民間流傳著不少美妙的傳說,。"九頭馬"由陳利煥父子歷經數十載陸續(xù)建成,。第一座建于清嘉慶年間,大部分建于道光(1821~1850)年間,,最遲一座竣工于1872年前后,。
特點
"九頭馬"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正方形,東西寬,、南北深各120米,,分5列。主體建筑22座,,四周有6米高的圍墻,,開放十多個門洞,設有望樓,、槍眼,。5列間隔著防火墻、夾弄,,有框門相通,。每列南面正中各設大門一扇,,每逢紅白喜事,,大門、屏門,、廳門一路洞開,,入望"五落透后",十分壯觀,。南面中列墻額開設13個燈窗,,懸掛宮燈照明。前有廣場,,四周臺礎高筑,,"九頭馬"的建筑材料以木為主,使用的木料有杉木,、柯木,、楠木、樟木,、紅木,、檀香木、鐵梨木,、黃楊木,、桑絲木、……最長楠木梁10米,。
"九頭馬"的大木作講求變化,,或平面布局變,或高低變,、大小變,、主次變,達到建筑藝術與便利生活的完美結合。建筑形式,,有亭,、臺、樓,、閣,、軒、榭,、廂……,;分使用功能,有祖廳,、接官廳,、客廳、議事廳,、喜事廳,、倉庫、錢庫,、米糶館,、書齋、健身房,、武術館,、"番仔"厝、閨閣,、守節(jié)樓……,;各座廳堂的結構有"四瞫三"、"六瞫五",、"八瞫七",、"十瞫九",有五柱廳,、七柱廳,、九柱廳、出游廊廳,。最大的廳寬10米,,采用3道杠梁。
"九頭馬"的小木作精巧別致,,達到一流的藝術水準,。藻井形式多樣,有單層,、雙層,、多層,,方形、圓形,、多角形,。廊軒企蓬、穿鼻,、距花(替木),、懸鐘、斗拱,、插屏,、門窗戶扇……幾乎無處不雕。雕刻的形式有淺雕,、浮雕,、鏤空雕、雙面雕,,陰刻,、陽刻、鑲刻,;內容有自然物,、民間戲文典故,、三教九流故事,。許多作品把詩詞歌賦、金石書法,、繪畫雕刻諸多藝術形式有機融為一體,;有的利用不同木材的不同顏色,搭配成各種花窗圖案,,甚至把木頭天然的蛀傷結疤融入構圖,,表現瓜果蟲眼或老藤枯木,妙趣天成,。木雕作品大多保持木材本色,,有的明漆貼金,也有彩色套板襯托,。"九頭馬"的石刻大多用于柱礎,,磚雕用于門樓亭、墻飾,、窗格,,泥塑用于墻頭飾,壁畫則廣泛用于內墻壁,。"九頭馬"的建筑藝術作品多采用象征,、寓意,、諧音等傳統手法,給人祥瑞吉利的美好意念,,如和合二仙"升平景象",、"吉慶有余"、福(蝙蝠),、祿(鹿),、壽(松鶴)、喜(梅雀),。當年,,"九頭馬"的露天庭院都設花圃蘿架,擺大螭皮缸養(yǎng)金魚,,每座廳堂擺設客坐幾案,、鮮花古董,廳柱懸掛明漆金字板聯,,廳壁張掛大幅字畫卷軸,,其內容多是宣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表達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走進"九頭馬",,猶如置身一座民俗藝術博覽館,。1993年,福州市文物考古隊在長樂文化部門配合下,,駐扎"九頭馬"考察25天,,耗資4萬元,完成一項古民居建筑調查項目,,測繪描圖150張,,錄像18盤,拍照數千張,,從中篩選1200張彩照輯編成《長樂九頭馬古民居群》照片集二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