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河發(fā)源于大興安嶺中部西北側(cè)的叢山密林中,由二十幾條小河匯集于烏拉吉呼,,折向西北緩緩流入呼倫貝爾草原,,把大草原分為兩部分。其左側(cè)被稱為巴爾虎草原,,右側(cè)則是鄂溫克草原,。輝河河道開闊平坦,河水彎彎曲曲流至寶力格東又折向東北,,匯入伊敏河,。輝河水壩距河口14公里,屬于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西蘇木(鄉(xiāng))境內(nèi),。北距海拉爾市33公里,。
遺址位于輝河水壩,海拔高度約640米,,分布范圍約30多萬平方米,,地貌部位明確,地層清楚,,屬于原地埋藏類型,,遺物保存新鮮,無分選現(xiàn)象,。遺址文化層為灰黑色細沙層,,厚可達1米,石料主要采自遺址以東10公里左右的伊敏河岸的砂礫石層,。1975年,,黑龍江省文物普查工作隊曾對輝河右岸做過文物調(diào)查,先后發(fā)現(xiàn)細石器遺址12處,,其中有代表性的即輝河水壩北側(cè)河岸邊及臺地上遺址,。
掘地點選在輝河水壩北側(cè)320米處,靠河崖開1×2米探方一個,,共出土遺物314件,。這里的土質(zhì)單一,均為細沙土壤,。只能依靠出土遺物大致區(qū)分為六層,。一層,深18厘米,,為地表土層,,不見遺物。第二層,深18~30厘米,,土質(zhì)為黑褐色細沙,,含有炭粒和油跡。出土細石器,、石片等27件,,骨片8件,鐵片1件,。第三層,,深30~55厘米,土質(zhì)與二層無明顯變化,,仍為黑褐色細沙土,。出土遺物豐富,多達174件,。其中細石器,、石片、石核及石葉共122件,,陶片23件,,碎骨器殘片28件,鐵器殘片1件,。第四層,,深55~90厘米,土質(zhì)由黑褐色漸變?yōu)辄S色,,仍為細沙土。發(fā)掘面積縮小為1×1米,,出土遺物因此減少到80件,。其中細石器41件,陶片13件,,骨貝殘片3件,。從陶片的紋飾、陶質(zhì),、工藝等分析,,文化內(nèi)涵明顯不同于第三層,但地層無明顯界線,。第五層,,深90~110厘米,,為黃沙土,,出土細石器12件,碎骨(魚貝類)殘片12塊。第六層,,深110厘米以下,,為原生土層,土質(zhì)為純凈黃色細沙,,不見遺物,。
呼倫貝爾市文物工作者在多年的試掘和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輝河水壩遺址存有大量細石器和陶器片。此次挖掘共挖了四個探方,,總面積105平方米,,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有石葉,、石片,、陶片、石核等,,還發(fā)現(xiàn)了兩了兩處灰堆,,從灰堆中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