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遺址為平原地貌,分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大城東西長約1100米,,南北寬700米,總面積77萬平方米,。城墻多已夷為平地,,僅西南角上有一段殘存,東西長350米,、寬13米,、高2.5米,當(dāng)?shù)胤Q之為羅圈子,。小城在大城東半部的中部,,即今前城子村西南之高臺遺址,高臺殘留面積:南北長272米,,東西寬170米,,高約5米,臺南北各留有通道一處,當(dāng)?shù)胤Q高臺為土城子,。
臨沂市蘭山區(qū)義堂鎮(zhèn)前城子村,。
文物部門對小谷城進行考察時,,根據(jù)小谷城壁中的殘片以及土層,,初步確定了小谷城的歷史:下部2-3米為大汶口、龍山文化層,,包含有灰土,、紅燒土、陶片等,;上部為商周秦漢文化層,,包含有板瓦、鬲足等,。從采集的大量石器,、陶器中可以證明,該遺址早自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經(jīng)過龍山,、岳石、商周,,直至漢代都有很多遺存,。外圍的大城,則初步確定是東周至漢代時期,,階級社會明顯分化之后形成的,。大城小城分化后,小城為上層社會居住,,大城內(nèi)則居住著普通百姓,。
義堂鎮(zhèn)政府本著“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加強了該遺址的保護,嚴(yán)格控制遺址范圍內(nèi)的建設(shè),,禁止在遺址上取土等破壞活動,,嚴(yán)厲打擊盜挖文物的犯罪行為。同時,,積極配合上級有關(guān)部門,,搞好該遺址的開發(fā)利用,采取招商引資等辦法,,建設(shè)小谷城遺址公園,,計劃結(jié)合小城高臺的優(yōu)勢,通過仿古建筑,展現(xiàn)歷朝歷代的特點,。高臺上居民的拆遷安置已經(jīng)完成,。該鎮(zhèn)對千年小谷城的做法,得到了上級文物部門的認(rèn)可,,對小谷城遺址進行升級保護,。申報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管仲屯糧之地
沿著蘭山區(qū)雙嶺路西行,,穿過義堂鎮(zhèn)北行,,我們將目光鎖定在了前城子村。這個有420多戶的村落,,靠著經(jīng)營板材生意,,經(jīng)濟殷實。讓前城子村被人記住的,,不是它的經(jīng)濟,,而是一個大高臺。高約5米,,南北長272米,,東西寬170米的高臺,其實是一座“城”,。村支部書記孫宗民介紹,,如今這個四周長滿大樹雜草的高臺上仍住著70戶人家。而在兩千多年以前,,這里曾是軍事用地“小谷城”,。關(guān)于小谷城的史料記載,,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蹲髠鳌贩Q:“莊公三十二年春,城小谷,,為管仲也,。”《臨沂縣志》記載:“嫂姑城,,蘭山縣迤北三十里義堂社,。城形小而內(nèi)高。相傳為管仲積谷處,,意兵爭時屯積地耳,。”“谷”,,意為糧食,。魯莊公時期,,為防備齊國,曾在此修建城池,,囤積糧草,。小谷城分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小城正處在高臺之上,。這是小谷城的歷史,,而這個高臺的歷史,遠不止此,。在高臺東南部有一段裸露的切面,。切面由不同顏色的夯土層構(gòu)成,土質(zhì)硬實,。考古學(xué)家斷定,,土城子上層為商周秦漢文化層,,包含有板瓦、筒瓦,、豆柄,、鬲足等。下至兩三米則是龍山和大汶口文化層,,包含灰土,、紅燒土、陶片等,。從采集的大量石,、陶器中可以證明,該遺址早自大汶口文化,,經(jīng)過龍山,、岳石、商周,,直至漢代都有很多的遺存,,其中以龍山文化較多。這些無比堅硬的土層告訴著人們,,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便有人類居住。
高臺并非拔地起
前城子村老支書陳軍昌介紹,,小城部分的高臺,,高出周圍地面5米多,為典型的地上城,。放眼全國也是較為罕見的,。為何在此會出現(xiàn)一座地上城?地上城又是如何形成的?發(fā)源于費縣芍藥山的涑河,,流經(jīng)義堂鎮(zhèn),,橫貫臨沂城區(qū)。據(jù)推測,,涑河未改道前,,曾西北、東南走向,,流經(jīng)小谷城的外城,。如今,村里人打井都是循著城前的這條古河道,。有了這一天然屏障,,從管仲在此囤糧駐兵開始,小谷城歷朝歷代為兵家重用,。而它的最后一任占有者,,竟是惡匪王洪九。村里很多人都知道,,王洪九的一個營曾駐扎在小谷城的圩子里,,營長叫張大嘴。王洪九就是在這里打了最后一仗,,然后逃往郯城的,。據(jù)陳軍昌介紹,這么一個高臺,,是一代代堆積起來的,。魯莊公時,這個小城就已經(jīng)比周圍高出3米多,。后經(jīng)一代代人在前人基礎(chǔ)上重建,,小城越來越高。文革中取土造田,,小城的東南角遭到部分破壞,,現(xiàn)在小城的高臺仍有5米多高。
那些重見天日的寶貝
老支書陳昌軍說,,過去繞城而行,,各種陶片俯拾皆是。這樣一處年代久遠的古城遺址,,自然出土過不少的寶貴文物,。七星寶劍、青銅鐘,、銅鍋,、石斧……在高臺的東南角,,村里人挖出了七星寶劍。據(jù)陳昌軍描述,,此寶劍長1.2米左右,,重5斤以上。為白鐵制,,挖出時仍耀耀閃光,。在一側(cè)劍刃上,按一定形狀豎排著七個用紅銅灌注的小孔,,看上去猶如七顆寶石鑲嵌其中,。有人推測,那里是埋葬將士的墓地所在,,尊貴的七星寶劍為某位將軍所用,。文革時,寶劍被放在村民兵連部里,,后來不知去向,。青銅鐘,是村民挖菜窖子時挖出來的,。兩口銅鐘,每個重達40多斤,。村支書孫宗民說,,這樣的兩口鐘,最終在饑荒的年代被換成了地瓜干充饑,。滄桑巨變,,能夠保存下來的小谷城文物,屈指可數(shù),。這其中,,三腳銅鍋算是一個。上個世紀(jì),,村民挖地時,,挖出了一個連環(huán)井,接著又在井中,,挖到了這個奇怪的銅鍋,。銅鍋有三條腿,上面有銅鍋蓋,。鍋蓋上鑄有四頭牛:兩頭趴著,,兩頭站立,四頭牛面朝四個方向,。這口銅鍋的用途,,村里沒人知道,,只知道這是為數(shù)不多被上級文物部門收走,保存下來的,。
小谷城遺址于198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5月國務(wù)院印發(fā)了《關(guān)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臨沂市蘭山區(qū)小谷城故城遺址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