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因占地較小,,喻若十個板笏之大而得其名,。1988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魯東明珠”之稱,。
十笏園原是明朝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陳兆鸞(清康熙年間任彰德知府),、郭熊飛(清道光年間任直隸布政吏)曾先后在此住過,。后于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作私邸,修葺了北部三間舊樓,,題名硯香樓,,開挖水池,堆疊假山,,始成私人花園,。
十笏園是整個丁宅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該建筑群落除“文革”中被毀的后花園外,,現(xiàn)存的建筑面積一萬零四百平方米,,古建筑房屋200余間,其中僅十笏園中的大小建筑就多達34處,。
十笏園既是一處著名的古代園林她吸納了南北園林建筑的精髓,,在此基礎(chǔ)上又有獨到的發(fā)展,如今,,又是濰坊市文物陳列館所,,曾經(jīng)是濰坊市博物館原館址所在地,異彩紛呈的文物分批輪流陳列,,向觀眾開放,,使這座名園更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詳細介紹
十笏園,,又名丁家花園,,位于山東濰坊市胡家牌坊街,面積2000平方米。地處山東平原的濰坊在清代是一個商業(yè)活動頻繁的地方,。這里曾經(jīng)有十六座古園,。十笏園在清光緒年間建成的十笏園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也是僅存的一座,。由于濰坊處于南方和北方的交界地,,故園林的風(fēng)格也顯出南方和北方兩種風(fēng)格。這里的商人,、文人既可南下蘇杭,,也可北上京都。兩處各具的優(yōu)點長處在這個宅園中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怪不得,,當(dāng)年康有為在園中居住三個晚上后寫了《十笏園留題》:“峻嶺寒松蔭薜蘿,芳池水石立紅荷,。我來山下凡三宿,,畢至群賢主客多?!眻@中不僅松蘿蔭深,,而且池清亭秀。高朋滿座,,文士競騷,,給這個私家園林更增添了文人氣氛。散發(fā)出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氣質(zhì),、神韻。
園主名丁善寶,,字黻臣,,號六齋,在咸豐年間因輸巨款而捐得舉人和內(nèi)閣中書之銜,。他作為濰坊四大豪紳之一,,能詩能文,還著有《耕云囊霞》等文集,。他游歷了大江南北,,并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購得明代刑部郎中胡邦依的故居,在改建的時候辟一區(qū)宅園,,這個小如笏板的園林,,按園主說園太小只“十個笏板”大,故名十笏園,。當(dāng)時,,他延請了他的文友蒯菊畦、劉子秀、于敬齋三人設(shè)計,,造園只有8個月就竣工,。一時名家匯集,歌詠觴事不斷,,安邱的王端麟有《沁園春》一詞贊曰:“三弓隙地拓開盡,,子久云林費剪裁。有方塘半畝,,鏡湖瀲滟,,奇峰十笏,靈壁崔嵬,,曲榭留云,,清泉戛至,野草閑花自栽,。蕭閑甚,,是看山已足,五岳歸來,?!逼蕉鹊陌子佬抻小妒藞@題句》道曰:“赤欄橋畔水亭西,亭下微風(fēng)飏釣絲,。荷葉染衣花照眼,,令人錯認鐵公祠,?!?/p>
十笏園西接郭家巷,東,、北是宅院,。全區(qū)分三跨。東西都是較為疏朗的園林式庭院,。中跨是純園林,。三跨并行,中跨辟園,,呈現(xiàn)前園式,,與江南園林的后院式、別院式還是有所差別的,。
中區(qū)水池占了三分之一的面積,,是園林的戲劇中心。把四照亭置于園池的中心部位,,這是大園水景的處理手法,,如拙政園的中島,但在小園中都是沿邊近水布局建筑,如退思園的鬧紅一舸,、網(wǎng)師園的月到風(fēng)來亭,、獅子林的荷花廳等。四照亭,,四面都是三開間,,當(dāng)心間大,稍間小,,呈南北狹,,東西窄平面,屋頂三重檐,,檐檐相疊,。名為亭,其實是榭,,四面設(shè)美人靠,,任人憑望。所謂四照,,即四面可觀,。東觀山亭,西觀曲廊,,北賞硯香層樓,,南眺十笏草堂。亭西側(cè)為入口,,題額云濤,,題聯(lián):清風(fēng)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十笏園連接四照亭的是西北角的九曲橋,。但是雖用橋,卻不似江南園林的平橋,,橋面平而曲,,構(gòu)造立墩起拱。橋分三拱,,彎曲成半圓形,,平面形式較為怪異,不似江南園林的靈活輕盈,。據(jù)說,,在四照亭的東北部也有一橋連接舫穩(wěn)如舟。
池東假山是一佳處,。全山用湖石堆成,。這里的堆山湖石較為圓潤,。在乳白圓潤中透出玲瓏之氣。有時幾個巨石層摞如云南石林,。磴道徜徉其間,,直達5米之高的北部峰頂。山勢北高南低,。北峰有蔚秀一亭,,南嶺有聊避風(fēng)雨亭一座。南北兩亭隨山體皆依東墻,。西俯東望皆是景,,南來北往全為太湖石。園外之程符山和孤山歷歷在目,。石山沿壁而疊,,似成壁山,由此可省石材,。
池之東北有船舫一座,,因三面著陸,一面臨水,,故云:穩(wěn)如舟,。舫東、北,、南三面與東山余脈相接,,北出門可尋道登山,西憑欄可臨水觀魚,。
池之東南角,,有一亭三面臨水,曰:漪嵐亭,。漪為水波動蕩,,嵐為山水霧氣,。表明亭攬東山之靈,,凌西水之韻。左思有賦《吳都賦》:“雕啄蔓藻,,刷蕩漪瀾,。”王維有詩《送方尊師歸嵩山》:“瀑布杉松常帶雨,,夕陽彩翠忽成嵐,。”此亭攢尖,,脊成盔頂式,,五面圍欄,,綠柱紅枋,形態(tài)小巧,,不過太小,,令人想到怡園的螺髻亭。亭邊立一玲瓏湖石,,上題“十笏園”三字,,此石形態(tài)嬌好,上中下三孔并列,。南岸硬地為過道和平臺,,岸邊疊石,平臺左右各立一個石筍,,如旗桿,,北方特征明顯,。南面為十笏草堂,,堂三間,磚砌,,硬山頂,,十分簡樸。
池西南角,,有一亭名:小滄浪,。它美與拙政園的小滄浪、滄浪亭一樣是源于《孟子·離婁上》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蓖て矫娣叫危t柱不經(jīng)斧斫,,木瘤可見,,屋頂為草頂,攢尖式,,亭內(nèi)置一圓石幾,,以四圍欄桿為座,甚是簡樸,。
漪嵐亭池西是游廊,。游廊以直為主,成為西跨院的東廊,。廊東面開敞,,設(shè)美人靠椅,。廊西面封閉,砌墻開漏窗,。一面盡臨湖光山色,,一面隱約院中竹木。一實一虛,,一開一閉,,顯然也是江南園林的做法。廊在北端東折北走,,成曲廊,,一角入水,斷欄設(shè)階,,下與橋通,。
池北為龍墻,中間開八角洞門,,門頂硬山檐壓頂,,門與墻為青磚砌成,滿墻拼磚漏窗圖案,。正對門口立一太湖石,,作為對景,此院全為開敞硬地,,為北方式院落,。春雨樓二層,一層出披屋檐廊,,開方窗,,二層粉墻開圓窗,屋頂用三重疊檐,。
院內(nèi)正中硯香樓表明它的書房性質(zhì),,二層,磚砌,,屋頂為硬山,,上樓可南望湖亭。西廂春雨樓前與廊接,,二層?xùn)|南開窗,,可攬園中勝概,。院東另成跨院,,院墻為龍墻,粉墻青瓦,,漏窗圓門,,上題園勝和紫氣東來,。入東院,北面為玻璃花暖房,,院中有曲池一口,,內(nèi)植蓮花,環(huán)池疊石,,雜以草本箬竹,,有江南園林的味道。
水池西面曲廊上開圓洞門,,入門為西院,,主堂在北,名深柳讀書堂,,原為主人客廳,,左靜如山房,右秋聲館,,院落冬青植籬分出整齊庭院,,南門處于墻角植紫藤,上架花架,,廊墻邊植竹一叢,,立湖石幾個。穿堂入后院可見碑刻及其它文物琳瑯滿目,,如春秋戰(zhàn)國時的青銅兵器,,明清陶瓷、金石印章,、韓愈的草書和鄭板橋的書畫等,。
建筑風(fēng)格
十笏園表現(xiàn)為北方園林的特點,但盡量做一些變體,,使園林兼具江南園林的自由風(fēng)格:
第一是軸線與對稱,。中軸上分南庭院、中山水,、北庭院的格局,。又是南北兩院夾一庭的形式。中軸上由南到北分別為十笏草堂,、院門,、島石、四照亭,、院門,、硯香樓。南院以十笏草堂為倒座(即坐南朝北)主廳,,左右出耳房,。耳房間數(shù),、大小不一,以此打破嚴格對稱,。北院是以硯香樓為主廳,,左右出耳房,再配以廂房,。但是,,東廂一層,西廂二層,。東耳兩間,,西耳一間。
第二是建筑形態(tài),。園林建筑的梁架用了斗拱,、翼角起翹較為平緩,裝飾風(fēng)格較為渾厚,,這些都是北方園林的典型特征,。像四照亭這樣的水榭,也用了一斗三升,,不能不說是受了北方園林的影響,。但是,在欄桿做法上,,還是盡量做得低矮,、輕盈,倒是有幾分江南風(fēng)味,。
第三是池周堆山,、理水和建筑的布局深得江南園林的衣缽。池岸的進退,、駁石的堆疊與江南園林無異,。東山的聳秀,孤石的玲瓏,;亭樓的高居,,廊舫的依水,都是江南園林的格局,。但是這個山水格局是統(tǒng)一在軸線格局之下,。
造園手法
昌濰平原的濰縣,在清代是一個商業(yè)活動頻繁的地方,。這里曾經(jīng)有十六座古園,。在清光緒年間建成的十笏園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也是僅存的一座。由于濰坊處于南方和北方的交界地,,故園林的風(fēng)格也顯出南方和北方兩種風(fēng)格,。怪不得當(dāng)年康有為在園中居住三個晚上后寫了《十笏園留題》,。
十笏園面積雖小,,但由于設(shè)計精巧,在有限的空間里,,能呈現(xiàn)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勝,。園中樓臺亭榭,,假山池塘、客房書齋,、曲橋回廊等建筑無不玲瓏精美,,共34處,房間67間,,緊湊而不擁擠,,身臨其境,如在畫中,,給人一種布局嚴謹,、一步一景的感覺,體現(xiàn)出北方建筑的特色,。十笏園以布局新巧,、匠心獨運譽冠北國小園之首,中國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在他的著作《說園》中贊譽說:“濰坊十笏園,、清水一池,、軒榭浮波……北國小園,能饒水石之勝者,,以此為最,。”整個園林疏密有致,、錯落相間,,集我國南北方園林建筑藝術(shù)之大成,是我國古典造園藝術(shù)中的奇葩,。
現(xiàn)存建筑
十笏園平面呈長方形,,現(xiàn)存園址南北深70米,東西寬44米,,占地3400平方米,。
中軸線建筑及其院落為園之主體部分。由中、西,、東三條古建筑軸線組成,,各布庭院三、四進不等,。
南部臨街“倒座”一排,,院內(nèi)前部以水池為中心,四周配置四合式庭院,。
東路主體建筑碧云齋原為丁氏居室,;西路主體建筑誦芬書屋、深柳讀書堂,、秋聲館與靜如山房等,,為丁氏私塾和客房;中路為花園中心,,十笏草畫位于水池前,,四照亭居于池中,硯香樓,、北廳位于最后,。水池東岸堆疊半壁假山,山頂,、山腳配置蔚秀亭,、落霞亭、漪嵐亭和穩(wěn)如舟等亭舍,;水池西岸經(jīng)矩形游廊南通西跨院,,北達春雨樓和硯香樓庭院。池岸以太湖石堆砌自然駁岸,,將半壁山和游廊呈弧狀連接一起,。三路共建亭、臺,、樓,、榭34處,房舍67間,。其中山頂落霞亭為1949年以后增建,。為突出硯香樓前的空間效果,對假山上下的四照亭,、穩(wěn)如舟,、蓬萊三仙島、蔚秀亭,、漪嵐亭,、小滄浪亭等建筑景點,,均采取小尺度構(gòu)筑。在造景處理上,,池東以摹擬自然景觀為主,,建筑為輔;池西則以建筑實景為主,,仿自然駁岸疊石為輔,,虛實呼應(yīng),富而不俗,,是一處兼具江南,、江北園林風(fēng)格的私家小園,。壁上鑲嵌“揚州八怪”鄭板橋等人的真跡石刻,。還辟有陳列室,展出揚州畫派的繪畫書法真跡,。
其中,,步入園中即是該園的主體部分--中十笏園景色軸線,正廳為“十笏草堂”,,明間為雕花門,,上懸清代著名金石學(xué)家陳介祺手書“無數(shù)青山拜草廬”匾額。堂前山石花木相間,,正中有一池,,池中有亭,亭檐下有清末狀元曹鴻勛題“四照亭”匾,。亭北隔水有一迎壁,,東北角一船形建筑名為“穩(wěn)如舟”。傍山臨水,,別有風(fēng)韻,。
“穩(wěn)如舟”東南,臨水有假山一座,,山徑崎嶇,,怪石嶙峋,山上雜植藤蘿,、薔薇,,山上有小亭名為“蔚秀亭”,亭柱有一聯(lián)“小亭山絕頂,,獨得夕陽多”,,亭內(nèi)有楊州八怪之一金農(nóng)繪白描羅漢石刻,姿態(tài)嫵媚,,造意新奇,。小亭南側(cè)有一飛瀑,沖石而下,如散珠碎玉,,撒向池中,。山南端有長方四角亭,名為“落霞亭”,,座山面水,,峭然孤出,花團擁簇,,綠樹襯托,。山腳下傍水有一小亭名為“漪嵐亭”,此亭正西,,岸上有一茅亭名“小滄浪”,,古樸淡雅,似古畫點景,,是品茶圍棋的好去處,。出小滄浪,沿游廊向北,,可達池北各院,。此廊把中軸線與西軸線的景觀巧妙地隔開,既起到合理分布景觀的作用,,又增添了觀賞性建筑,。
另外,假山南側(cè),,登山曲徑之下,,有一個隱蔽的山洞,洞高約150CM,,該山洞貫穿假山之下,,至山北池塘東北角,是池塘東西兩邊的一條秘密通道?,F(xiàn)今,,已經(jīng)加裝小木門,,為安全而限制游客通行,。
長廊北端有二層小樓一棟,名“春雨樓”,,電視連續(xù)劇《西游記》中的《高老莊》一集,,便是以此為外景攝制,該院的正房是“硯香樓”,,系明代建筑,,樓前有月臺,,憑欄俯視,園中山水亭榭盡收眼底,,因主人藏書弄墨如此,,故名“硯香”。硯香樓北面的后院現(xiàn)為鄭板橋?qū)n}陳列室,,這里展出的豐富的史料和碑刻介紹了鄭板橋在濰縣任職期間的政績和書畫藝術(shù)成就,。
西軸線南端一院被稱為“園中園”,西廂房分別為“靜如山房”,、“秋聲館”,,院北面過廳為“深柳讀書堂”,過廳北院廳房為“頌芬書屋”,,廳內(nèi)畫棟雕梁經(jīng)百年而色猶艷,,后院正廳為“雪庵”,康有為來此園時改題為“小書巢”,,院內(nèi)展有鐵佛,,是國內(nèi)唐代鐵佛中最大的,。
東軸線有“碧云齋”等四院,,“碧云齋”院內(nèi)東西蓋有游廊,東廊內(nèi)嵌有清代畫家馮起震畫竹石刻十塊,,西廊是清代畫家,、著名作家、濰縣縣令招子庸的畫竹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