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
當?shù)剞r(nóng)民在此發(fā)現(xiàn)了一座木槨墓(編號為M1),,經(jīng)專業(yè)人員清理出銅器20余件,,為春秋時期遺物。墓之附近還發(fā)現(xiàn)過數(shù)量不少的馬銜鑣之類的車馬器,。
出土文物
嘴子前墓群部分出土文物
墓葬未經(jīng)盜擾,,出土器物頗豐,多達240余件,。其中銅器60余件,、漆木器40余件、玉器和石器10余件,,其他為陶器,。
隨葬器物中以青銅禮器組合較為顯眼,有七鼎,,一套編鐘(由七件甬鐘組成),、壺、盤,、匜等,。七鼎乃諸侯的禮數(shù),此墓中七鼎并非是嚴格意義上的列鼎,在當時重諸侯輕天子和風行厚葬的情況下,,一些貴族以越禮的方式進行自我標榜自我滿足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如諸侯用天子之禮、卿大夫用諸侯之禮,。嘴子前四號墓用七鼎大概正是基于此種形勢,,以不是很標準的列鼎來張揚自己的虛榮心,并且在出土的遺物中見有正,、背面均鎏金的革甲飾片,。鎏金工藝并不是單純的裝飾藝術,它能象征權(quán)勢,,不過還得有相當級別才能用,,除非墓主又是僭越用禮。那么M4墓主是以何種資本來夸張自己的呢,?不妨來看看他的身份如何,。
M4中出有兩件帶銘銅器,其一為銅盂,,刻銘為“所為下□盂”,。其義已為學者所考,?釋作“圣”字,,為人名,;即進獻之意;為即“媯”了,,是諸侯陳國之姓,;即“寢”字,下寢是宮室之名,,盂為器名,。整句話的意思是,圣進獻媯氏下寢之盂,。另一銅甗也有銘文,,四行十七字,為“(陳)樂君?,,乍(作)其旅獻(甗)用□眉壽 無疆永用止”,。第一行中“樂君”為食邑于樂(地名)的大夫,“?”為人名,,即作器者,。第二行意思是作器為甗。第三,、四行是套話,,為吉祥用語,。此兩件器物均與陳國有關,盂銘中有陳國之“為”(媯),,甗銘則有“?”(陳),。據(jù)史載,陳國地處河南淮水流域,,齊桓公時期,,陳國內(nèi)亂,陳公子完逃亡至東方齊國避難,,齊桓公收留了他并任他為工正之職,,于是陳完不再稱本國故號,“改陳字為田氏”,。陳完之后裔在齊國日益權(quán)重,,傳至第七代田常,已位至齊相,,權(quán)傾朝野,,第十代田和,直接廢了齊王,,自立為齊王,,姜齊亡,,田齊立,。由其發(fā)家史可以看出田氏代齊之前在齊國的張狂氣勢。海陽地處膠東半島,,而第七代田常曾將整個膠東半島劃作自己的封邑,,他雖身在國都,但必定遷自己的部分家族去他的封邑,,海陽嘴子前四號墓出土陳器應是某支田氏貴族家用器物,,墓主人大概在生前為一方小貴族,仗本家族在朝權(quán)勢,,厚葬僭禮而無所顧忌,。嘴子前墓地應是這支田氏的家族墓地,M1曾遭破壞,,遺物有的流佚,,但仍出土一套7件銅編鐘,制作較精致,,且在其附近出土過車馬器具,,其級別應與M4墓相近,但時間早晚不同,。M2規(guī)模較小,,但仍出土少許當時視之貴重的漆器,。
歷史記載
習俗
春秋戰(zhàn)國之際舊禮日漸崩潰,一些新的跡象出現(xiàn),。嘴子前墓葬中除了禮器之外,,還有許多頗具生活情趣的日常用器,如一件銅帶鉤,,作一驚立待走的小獸形象,,十分逼真可愛。另有許多漆木器,,有俎,、罐、勺和梳子等,。這些新氣息的凸現(xiàn)與舊禮制的莊嚴肅穆相對立,,正與當時社會上如火如荼的改革和開放氣息相映,一種新的局面已經(jīng)在人們的生活和埋葬習俗中開始出現(xiàn),。
貴族墓地
山東省海陽市的嘴子前村,,是一處典型的丘陵山鄉(xiāng)。它的北部是綿延起伏的招虎山,,往南要經(jīng)過十余公里的盤曲山谷才能到達半島的南海岸,。就是這樣的一個地點,卻發(fā)現(xiàn)了一處十分重要的東周墓群,,幾次出土了大批文物,,其數(shù)量之多,規(guī)格之高,,在膠東地區(qū)當屬首次,。
這處墓群位于嘴子前村東北的一個山前黃土臺地上。這里大部分被平整成了農(nóng)田,,少部分依然是溝壑縱橫的高臺地,。農(nóng)民在這里種地取土,經(jīng)??梢园l(fā)現(xiàn)零星的銅器如箭頭,、馬銜、車環(huán)之類,,便猜想這是一處古代屯兵之地,,于是這里的地名便被稱作“養(yǎng)軍場”。
在七十年代大規(guī)模整修農(nóng)田時,,農(nóng)民曾在這里發(fā)現(xiàn)過一大批堆放整齊的馬銜,、車器等銅器(這批器物曾發(fā)表在《文物》1985年第3期上)。
1978年初春,,該村農(nóng)民在此掘毀一墓(編號M1),。墓中有重槨單棺,,木器、陶器悉被丟棄毀壞,,僅銅器被文物部分追繳收回,,玉器出土數(shù)量較少,據(jù)稱均為管,、珠一類的小飾件,,至今尚有部分散存于村民手中。此次出土的銅器有盤,、盆,、簋、壺,、,、削、戈,、矛,、鏃、編鐘等,,收集到的一個銅鼎蓋和獸面紋的壺耳,,紋飾都很精美,可惜這些鼎,、壺等十分重要的銅器卻至今不知下落,。出土的編鐘共有7件,兩件大的為鈕鐘,,其余小的為甬鐘,。鈕鐘器形較大,通高43.5厘米,,重11.6公斤,氣象莊重,,紋飾精美,。
1985年,海陽縣博物館搶救清理了一座墓,,編號為M2,。出土器物較少,大部分為陶器,,內(nèi)中有少數(shù)為仿銅禮器的,,如獸頭匜等。銅器只出土了3件,,鼎,、盆,。 1994年,這里M4的發(fā)掘是收獲最為豐富的一次,。該墓為土壙,,因青膏泥的封護作用,墓內(nèi)的重槨單棺保護基本完好,,很多漆器,、木器如壺、罐,、俎,、勺、戈柄等也都形狀依舊,,色澤如新,。出土器物總數(shù)達240余件,其中銅器60余件,。主要有鼎7,,編鐘9,壺,、盆,、簋各2,盂,、甗,、匜、各1,。其它尚有戈,、劍等兵器。這些器物形制,、紋飾有的十分精美,。一甗一盂還有銘文。其中盂器形碩大,,通高47厘米,,口徑69.5厘米,四只獸頭形大耳,,通體飾華麗的龍紋,,是這批銅器中最為精彩的一件。
由以上出土情形可以看出,,嘴子前墓群是一處規(guī)格很高的貴族墓地,,僅僅發(fā)現(xiàn)過三個墓,便有兩座墓中使用成套的編鐘,,且有多重棺槨以及其他貴重銅禮器,?!赌印す?jié)葬》曾對當時的貴族墓葬風習做了如下描繪:“今王公大人之為葬埋,……必大棺(棺之在表者也,。即槨)中棺,,革貴(革繡也)三操,璧玉即具,,戈劍鼎鼓壺濫(鑒),,文繡素練,大鞅(馬具)萬領,,輿馬女樂皆具,,曰必捶土余(使堅實),差通壟(做墓道),,雖凡山陵,,此為輟民之事,糜民之財,,不可勝計也,。”《呂氏春秋》也論:“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夫玩好貨寶,,鐘鼎壺濫、輿馬衣被戈劍不可勝數(shù),,諸養(yǎng)生之具無不從者,。題湊之室,棺槨數(shù)襲,,積石積炭,,以環(huán)其外?!笨梢娔箟恳?guī)模,,棺槨重數(shù),車馬之葬,、鐘鼎之葬、器物數(shù)量等,,均是墓主身份地位的重要表征,。對照之下,嘴子前墓群應該是這樣一處貴族墓地,。
膠東半島,,在先秦文獻中是一個絕少被提到的地方,,后代史家,也往往以“萊夷之地”統(tǒng)而言之,。膠東地區(qū)的先秦古國,,聲名最為顯赫的要算是萊國。它在周初曾與就封于齊的太公呂望“爭營丘”,,可見具有一定勢力,。萊的故地在膠東半島的西北部黃水河流域,今龍口市歸城即為其故都遺址,。那里出土有銘銅器較多,,可說是嘴子前墓群發(fā)現(xiàn)之前出土文物規(guī)格最高的一個地點。但歸城是人所共知的萊國故地,,而嘴子前一帶從未聞有何古國于此立國,。齊國統(tǒng)一莒萊后,膠東半島盡為齊地,。但齊之政治中心自在濰淄流域的國都臨淄一帶,,相比之下,膠東半島無異是一個遙遠的邊陲之地,。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緣何能出現(xiàn)嘴子前墓群這樣一個貴族墓地呢?
嘴子前墓群M4出土盂,、甗上的兩篇銘文,,可能正是回答這個問題的鑰匙。
禮器和兵器
嘴子前墓群出土文物
甗銘位于甗內(nèi)壁,,系鑄成,,四行共十七字:“敶樂君豆乍(作)其旅獻(甗),用旂(祈)眉壽無疆永用止”,。由文意可知,,此甗系一位陳氏貴族之器。陳字右側(cè)有@旁,,當系陳國之陳。陳國地在今河南淮陽一帶,,以往曾多有陳國銅器出土,,傳世品中也有許多陳器見于著錄,其陳字寫法均與此甗銘無二,。齊國之陳一般均見加土如“@”者,,與陳國之“敶”絕不相混。山東肥城縣小王家1963年曾出陳壺等器,其銘曰“敶侯作@@壺,,其萬年永寶用”,,可知是陪嫁的@器,來源也是陳國,。1978年,,山東沂水縣劉家店子@國貴族墓出土的青銅器中有一套鈴鐘,共九件,。鐘銘為:“敶大喪史中高乍(作)鈴鐘,,用旂(祈)眉壽無疆,子=孫=永寶用止”,。其陳字寫法,,文體用語均與陳樂君甗一致,無疑也是陳國之器,。樂其豆,,應即器主,其采邑在樂,,故稱樂君,,豆即其名。其地其人不詳,,但此器系陳器無疑,。 盂銘在口沿上,系刻成,,一行共七字:“圣所獻為下寢盂”,。文意為獻器之詞。第一字“圣”,,當為獻器者之名,。第四字“為”即“為”。前述陳侯壺銘中此字有女旁,,與盂銘“為”字形異義同,。文獻中也見有這種用法:“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為,,虞舜居溈內(nèi),因以為氏,。周初封舜后胡公滿于陳以奉舜祀,,后以國為氏,故《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注曰:“為,,陳姓也,。”可知盂銘中“為”即是陳國之姓,,此盂也為陳器,。銘文末三字“下寢盂”,表明此盂為下寢中用器,。寢當為宮室名稱,。《周禮》記:“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薄多嵶ⅰ罚骸傲鶎嬚撸穼嬕?,小寢五……,,路寢以治事,小寢以時燕息焉,?!庇郑顿Z疏》:“天子六寢,,則諸侯當有三寢,,亦路寢一,燕寢一,,側(cè)室一,。”《晏子春秋·外篇》中有:“景公做路寢,,曰:‘美哉室,,其誰將有此乎?”在這里,,齊景公是出于對齊國國運的擔憂而發(fā)出的感嘆,,謂其身死之后,不定由誰來取而代之,,成為路寢之新主,。換言之,這里提到的路寢,,便是君權(quán)的象征,。可見“寢”之名,,當是一國中宮室的泛稱,。宮廷之室本來分類較繁,加之國別不同,,其稱亦異,,可能對寢的叫法也各各不一。除前文提到的路寢、燕寢,,還見有外寢(《儀禮·喪服》),、大寢、小寢(《禮記·檀弓下》)等,,獨不見下寢之稱,。推測其地位當?shù)陀诼穼嫽虼髮嫞偸菍m室之一種,。宮室用器,,往往與“寢”字連稱。如寢戈,,銅戈銘文中多見,。“@@@寢戈”,,其戈戈頭短小,,長16.5厘米,只有一穿,,銘在內(nèi)上,。這種小戈有點像嘴子前墓群M4中出土的二件戈。M4之戈的木柄長度僅為1.08米,,可見是短兵器,,不宜野戰(zhàn),應為宮室內(nèi)護衛(wèi)使用,?!蹲髠鳌は骞四辍酚小巴鹾螆?zhí)寢戈”,《正義》:寢戈,,親近兵杖也,。由以上數(shù)例,可知寢戈為宮廷專用之兵,。類此,,寢盂之稱當系宮室用器的專用名稱。M4的這件形質(zhì)碩大的銅盂就是原來使用于陳國宮室之中的一件重器,。
M4出土的銅器中還有一些,,如花紋精美繁復的,如形制特異的鈹,,都是具有陳楚風格特點的禮器和兵器,,加上前述的盂、甗,,可知如此眾多數(shù)量的器物,,竟都來自陳國,!
宮廷變亂
由以上對甗、盂銘文和一些器物特征的認識,,可知嘴子前墓群的許多重要器物甚至宮廷禮儀重器均屬陳國,。那么,它們?nèi)绾蝸淼竭b遠東方的齊國東鄙之地,?披閱陳國史葉,,原來這與陳國宮廷的兩次變亂有關。
第一次變亂發(fā)生在公元前672年(齊桓公十四年,,陳宣公二十一年)。陳宣公欲立寵姬之子而殺太子御寇,,陳公子完與太子交好,,恐怕“禍及己,乃奔齊” ,。楚齊桓公“欲使以為卿,,讓。于是以為工正”,。工正是掌管匠作百工的官職,。陳楚一帶南方地區(qū)制造工藝發(fā)達已被今天的考古發(fā)現(xiàn)所證明,嘴子前墓群中出土陳國之器的精美也是絕好例證,。陳完奔齊,,可能也帶來先進的工藝技術。當時的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正雄心勃勃建立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霸業(yè)。他招賢納士,,任用陳完為掌管百工的工正也并非無稽之談,。但說意欲任用陳完為卿,先輩學者已指出可能與事實不符,。這與史籍中卜辭所言“有為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與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一樣,,恐怕都是田氏在其族顯榮之后為其祖先附會編造的過譽之詞,。但無論如何,陳完奔齊,,打下了陳氏日后在齊國發(fā)展的根基,。自此,,陳完之族“不欲稱本國故號,故改陳字為田氏,?!备奶镏蛴桑性剖恰笆巢说赜谔?,由是改姓田氏”,,有云是“以陳、田二字聲相近,,遂以為田氏”,。
田氏之族在田完之后,至田桓子無宇時逐漸發(fā)展起來,。他大約是一個孔武有力的武夫,,“事莊公,甚有寵”,。六世田僖子乞,,“事景公為大夫”?!捌涫召x稅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稟于民以大斗,行陰德于民……由此田氏得齊眾心,,宗族益強”,。并“樹黨于諸侯”??梢娺@是一個心懷異志,、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一帶名相晏嬰對此洞若觀火,,深明田氏用心,。“晏嬰之晉,,與叔向私語曰:‘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quán)私,,有德于民,,民愛之?!惫徊怀鲫虌胨?,在齊景公死后,田乞殺高昭子,、國惠子兩大強宗,,在私宅中以脅迫手段擁立新君(齊悼公),,并廢殺國君晏孺子,“為相,,專齊政”,。七世田成子常是一個歷史上人所熟知的人物,在田氏代姜的政變中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他的形跡略如乃父田乞,。一方面“復僖子之政”,延攬民心,,一方面在宮廷之內(nèi)排除異己,。殺齊相監(jiān)止及齊簡公,立平公,,又“盡誅公族之強者”,,終于使“齊國之政歸田常”,。其后八世襄子盤、九世莊子白,、十世太公和均世為齊相,,獨擅齊政,確實“莫之與京”,。京,,意即高、大,、數(shù)多,。莫之與京,言其齊國之內(nèi),,無人能與田氏匹敵,。姜姓之國成了田氏之家天下,田氏代姜實際上只一個時機問題,。公元前391年,,田和廢掉姜氏末代齊君康公貸,又過五年,,“立為齊侯,,列于周室”。至此,,田氏代姜的一場大政變,,終于劃上了句號。
在田氏逐步發(fā)展的過程中,,田氏依恃其強權(quán)地位也在不斷擴大自己的封邑,。史載田常子系龐大,。“田常乃選齊國中女子長七尺以上為后宮,,后宮為百數(shù),,而使賓客舍人出入后宮者不禁。及田常卒,,有七十余男”,。另有記載謂田常“有數(shù)十婦”,,“生男百余人”,。這些說法未必屬實,也可能是不滿田常弒君擅權(quán)的譏謗之詞,,但總是可以由此看出其宗族的繁盛,。與此相應的則必然是封邑的眾多。田常曾“割齊自安平以東至瑯邪,,自為封邑,,封邑大于平公之所食?!薄妒酚洝ふx》云:“安平以東,,萊、登,、沂,、密等州皆自為田常封邑也”。安平在臨淄以東十九里,,幾乎等于說就是齊都以東的廣袤大地,,自然也包括東方的膠東半島。至此,,海陽嘴子前墓群的這樣一處高規(guī)格的貴族墓葬便找到了合理的歸屬:這應該是一處遠在東方的田氏封邑的墓地,。
田氏族墓
嘴子前墓地既是田氏之族墓,那么,,M4所出的盂,、甗銘文為什么不作田氏之陳而作陳國之敶呢?這可能與陳國的另一次大變亂有關,。
公元前534年(齊景公十四年,,陳哀公三十五年),陳國宮廷又發(fā)生了斷送陳國命脈的大事變,。關于這場事變,,《左傳·昭公八年》有如下記載:“陳哀公元妃鄭姬生太子偃師,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勝,。二妃嬖,,留有寵,屬諸司徒招與公子過,。哀公有廢疾,。三月甲申,公子招,、公子過殺掉太子偃師,,而立公子留。夏四月辛亥,,哀公縊,。干征師赴于楚,且告有立君,。公子勝愬于楚,,楚人執(zhí)(干征師)而殺之。公子留奔鄭,?!旁拢訔壖矌泿煼顚O吳圍陳……滅陳,?!边@段史實,《史記·陳杞世家》有相似的文字,,所異者只是陳哀公之妃有四而非三;長姬生悼太子師,,少姬生偃,,長妾生留,少妾生勝,。新君留派使者赴楚希望得到承認,,而公子勝則不滿此事也赴楚請其主持公道。結(jié)果楚早有吞并之心,,而帥師的楚公子棄疾又正是那個誅忠臣伍員之族,、弒父弒君的暴虐人物(后來的楚平王),便借機干脆將陳國滅掉,。這個結(jié)果應該說是公子勝所始料不及的,,對這場滅國毀宗的災難,他有引狼入室之責,。這次事變中,,公子留奔鄭,公子勝則從此不見史載,。按常理推之,,他也有出奔的可能,。若此,他所出奔的去處最可能的地方便是齊,。因為齊之田氏是他的同宗,,此時田乞在政治上正初露頭角,從血緣上,、政治條件上都可使這位失國的陳公子得到庇護,。據(jù)山東大學馬良民師考證,“勝”,、“圣”古音相近,,同為書紐雙聲。盂銘中的獻器者圣很可能就是陳國的公子勝,。公子勝之母,,不管是如《左傳》中的下妃,還是《史記》中的少妾,,地位在后妃中都是較低的,,故其所居稱為“下寢”也是適宜的。若此,,這件珍貴的大盂,,原來應該是公子勝母親的居室用器,在公子勝逃難時攜來齊國,。這種情形,,在史籍中也是屢見不鮮的。敵國入侵,,宮室重器往往是擄掠的重點,。“王往而征之……殺其父兄,,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皶x軍追齊至馬陵,齊侯請以寶器謝”,,“燕將樂毅遂入臨淄,,盡取齊之寶藏器”。公子勝在國破家亡之際,,攜生母所用的宮室重器出奔當是合理的,。此盂的銘文系后刻而成,分析是獻器時所刻。盂銘中稱“為”(女為)而不稱“陳”,,當時有意避諱­——因為受器者也是同宗的田(陳)氏,。這與田敬仲完奔齊改陳氏為田氏一樣,同是“不欲稱本國故號”的心理所致,。這也反證,,嘴子前M4的墓主必是田氏族中人物。按時間推算,,以田乞的可能性最大,。正因為如此,盂銘中僅有人名器名而不見任何慶祝語——受器雖喜,,而同宗之國滅卻終非可賀之事?。?/p>
研究結(jié)果
綜述
由以上羅列的史實,,我們可以認定嘴子前墓群就是田氏之族的墓地,。該墓地的一些特點,與史記中田氏宗族的行跡也有諸多關合之處:
墓群與田氏發(fā)跡之時代
嘴子前墓群M4的時代,,發(fā)掘簡報已有推斷,,認為屬于春秋晚期早段,M1的時代相較則稍晚一些,。這與公子勝所處的年代也是相當?shù)?。值此時期的齊國政壇,正是齊景公在位之初,。而齊國田氏的代表人物則是振興田氏之族的能臣田乞,。田乞是田完之第六世,田完與陳宣公杵臼為叔伯弟兄,。公子勝則是陳宣公之第七世,,對于田乞,公子勝是子侄輩,,盂銘中簡單的刻上一個“圣”字,當也符合身份,。凡此種種,,都證明嘴子前墓群M4的時代與公子勝、田乞所處年代是一致的,。當然,,公子勝攜器奔齊的時間與M4墓主下葬年代應有一段距離,但墓中陶器表明,,這年代不會晚至田常執(zhí)政的時期,。
M4的規(guī)格與田乞之族
M4種使用的多重棺槨、七鼎、九鐘,,顯然是貴族氣派,。當時的列國形勢,已經(jīng)是周室式微,,禮崩樂壞,。埋葬中越禮僭制現(xiàn)象是十分普遍的。即如九鼎之制,,依禮本為天子之制,。此時不但列國諸侯,而且一些大國的上卿也紛紛使用,。如河南琉璃閣M甲,、M60(晉卿范子)、河南汲縣山彪鎮(zhèn)M1(晉卿魏襄子),、山西太原金勝村M251(晉卿趙子)等,。這些人物都是世代卿相,長期執(zhí)掌一國權(quán)柄,,所以其墓不但越制使用九鼎之葬,,而且其它隨葬品也十分豪華驚人。相形之下,,嘴子前M4的埋葬規(guī)格就低一些,。這種情形,可能正是田乞一族當時地位的反映,。景公時期的田氏還是一個處于上升階段的新興貴族,,終景公一世,田乞也沒有達到上卿的高位,。所以,,他們所能夠使用的埋葬規(guī)格,自然也不能與前述各國世家貴族相比,。即使在齊國,,當時的國氏、高氏,、鮑氏,、晏氏等也都超過田氏。嘴子前M4的鼎數(shù)雖然為七,,但從形制上看,,并不符合正規(guī)的列鼎配伍之制。這可能也恰恰反映出田氏追求較高的等級而實際上又尚未達到的一種特殊狀況,。
嘴子前墓群的位置
正如本文開首所述,,嘴子前墓群所處的位置是一個十分偏遠的地方,這里遠離齊都臨淄近千里之遙,且又山水阻隔,,交通不便,。一處貴族墓地選擇于此,確實令人費解,。其中原因,,可能還是田氏一族身處之政治環(huán)境使然。
史籍中對田氏中的兩代田乞,、田常留下的筆墨較多,,就中可以看出他們的一個顯著特點:胸懷大志、深謀遠慮,。他們代表著當時的一股新興勢力,,有著強烈的進取心,甚至圖謀篡權(quán)竊國,。齊景公算是一個有作為的人物,,但他“喜奢而忘儉”,“好治宮室聚狗馬”,。臨淄景公墓的一個殉馬坑,,埋葬馬匹總數(shù)約在600頭之多,其人奢靡可見一斑,!田乞從這種表面繁榮中看到了姜氏統(tǒng)治者的沒落之象,,他不是像賢相晏嬰那樣屢屢規(guī)諫,而是乘機以小斗受,、以大斗予的手法“行陰德于民”,,使“民思田氏”。數(shù)世后孟嘗君田文在薛地焚契銷債,,以營狡兔三窟,,真是頗得乃祖真?zhèn)鳌?但田乞們前進的道路又是殺機四伏的。姜氏統(tǒng)治者乃數(shù)百年之基業(yè),,樹大根深,,是周王朝分封的正統(tǒng)。當時周室雖然王權(quán)衰落,,但列國諸侯依然奉為一塊金字招牌,。齊國田氏欲得逞異志,諸侯的態(tài)度也是他們的心腹之憂,。至田常時,齊國之政盡歸田氏,,殺簡公,,立平公,為相。在齊國之內(nèi)可謂一手遮天,。但對列國諸侯的態(tài)度還是心存顧忌,。田常“懼諸侯共誅己,,乃盡歸魯,、衛(wèi)侵地,西約晉韓,、魏,、趙氏、南通吳,、越之使,,修功行賞,親于百姓,,以故齊復定,。”在這種外部環(huán)境的脅迫下,,田氏奪取政權(quán)的每一步都需小心行事,,不能肆無忌憚。
當然,,田氏主要的政治對手還是來自國內(nèi)的強宗大族,,他們才是其崛起的真正障礙。田氏擅齊政的主要斗爭都發(fā)生在田乞,、田常兩代,。當其時,齊國政壇上不但有崔杼,、慶封,、監(jiān)止一類的擅權(quán)風云人物,而且更有高氏,、國氏,、欒氏、鮑氏,、晏氏等大批公族世家,。面對這些強大的政敵,田氏“欲為亂”,,稍稍不慎,,便會落得身死、家破,、族滅的可怕下場,。對這一點,,田乞等是有充分估計與準備的?!熬肮?,兩相高、國立荼,,是為晏孺子,,而田乞不說?!碧锲虼藭r的地位不及高,、國二氏。景公死后,,在私宅中,,田乞改立悼公,這是一場賭博似的軍事政變,,險些被鮑氏(鮑牧)當場砸鍋,。說明田乞并不具有壟斷政局的地位與勢力。對于權(quán)勢強大的卿相,,他則以“尺蠖之屈以求伸也”的態(tài)度,,“偽事高、國者”,,最終將高,、國二氏一殺一逐,取得了勝利,。田常之時,,齊國田氏之外的公族勢力已大大削弱了,但仍不是田氏獨家專政的局面,。齊簡公時,,“田常成子與監(jiān)止俱為左右相……監(jiān)止幸于簡公”。田常不唯不能專政,,而且是一個失勢者,。“于是田常復修@子之政,,以大斗出貸,,以小斗收。齊人歌之曰:‘嫗乎采@,,歸乎田成子,。”這表明田常在宮廷斗爭不利的情勢下所做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其目標所向,,是撼動姜氏齊國的立國根基,。一段齊人之歌,無異姜氏貴族的晚歌,。齊國有識之士均知“田、監(jiān)不可并也”,。終于被田?!氨M誅鮑、晏,、監(jiān)止及公族之強者”,。齊國之內(nèi),能與田氏抗衡匹敵者終被翦滅殆盡,。
在這一場生死角逐中,,田氏對相反的結(jié)果當也是有所準備的。尤其田乞,,他當時所處環(huán)境尤為險惡,,幾乎是在逆境中節(jié)節(jié)搏殺。鑒于此,,他把自己的封邑和族墓選擇在遠離齊都的東方海隅,,也就可以理解了。這里畢竟天高皇帝遠,,如果自己在都城的政治格殺中落敗,,或是據(jù)有膠東偏安一隅,或是蓄勢待機日后卷土重來也未可知,。田乞既以膠東半島為后方根據(jù)地,,必然有所經(jīng)營。他的諸多恩惠陰德,,肯定也是施予他的東方封邑的,。如此,狡兔三窟的發(fā)明者,,便是孟嘗君的這位祖先了,。在田氏的東方封邑中,不但“民思田氏”,,而且情愿追隨田氏與姜齊國君作對,。景公將死,“逐群公子,,遷之萊,。景公卒……群公子畏誅皆出亡……萊人歌之曰:‘景公死乎弗與埋,三軍事乎弗與謀,,師乎師乎,,胡黨之乎,?’”萊,多認為是齊東鄙邑,,可能正是田氏“施陰德”的東方封邑,。這里的萊人敢于譏刺國君之政唱出憤懣之聲———田氏在東方狡兔三窟的經(jīng)營至此收到了投桃報李之效。
總結(jié)
以上所述,,是對嘴子前墓群的特殊地理位置,、墓葬規(guī)格的不尋常情形結(jié)合齊、陳等國與墓葬年代相當時期的史實做了一些比較分析,,從而做出了該墓群是屬于田氏族墓這樣一個結(jié)論,。至于墓群中某座墓葬與田氏族中某個特定人物的關系,還只是一種初步推測,,有待于今后更新的發(fā)現(xiàn)來檢驗印證,。尤是M4甗銘中的作器者,至今尚未有更深認識,。此人的認定考察,,或許會對嘴子前墓群的認識判斷,產(chǎn)生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此,,謹希望專家學者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