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奉敕改寺名為大云禪院。現存山門,,天王殿,,后殿及兩廡,均是清代建筑,。大鋪作,,飛檐起翹,九脊頂滿覆琉璃,,巍峨壯麗,。殿內保存有五代壁畫21平方米,東壁繪維摩變相佛教故事,,紫殿紅樓,,流云環(huán)繞,富有傳奇色彩,。八個伎樂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表現出神姿仙態(tài),。扇面墻正面繪觀音,,勢至二菩薩。飛天乘云遨游長空,,姿態(tài)飄逸,。拱眼壁和闌額上保存有五代彩畫11平方米。殿內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爐,,大佛殿前有北宋乾德四年(963年),,北宋咸平二年(994年)石經幢以及石雕羅漢一尊。寺內歷代碑刻甚多,。
七寶塔在大云寺前,。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建。通體用堅硬青石雕造,。原為七層,,現存五層,高6米,。下三層平面八角形,。第一層雕寶裝蓮花,獅子,,麒麟,,飛馬等。第二層雕伎樂人,,體態(tài)輕盈,,舞姿優(yōu)美,伴奏者栩栩如生,。第三層轉角處雕絞龍柱,,回旋盤繞。塔檐下飛鳳,,飛仙共命鳥等變化多姿,。檐下周匝垂帳,面券門上雙龍戲珠,,門側侍立二天王,。后面比丘半掩門。兩次間二力士分立左右,。第四層周匝垂帳,,前后有假板門。第五層上覆大圓蓋寶珠頂,。此塔設計精巧,,雕造頗佳,獨具匠心,。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盡管五十年的短暫歷史在戰(zhàn)火兵燹中煙消云散,,但山西仍然保存下來了三座這一時期的木構建筑。平順縣的龍門寺,、大云院和平遙縣的鎮(zhèn)國寺,。她們在戰(zhàn)火硝煙、風雨飄搖中堅持到了今天,,成為山西這座“中國地上文物博物館”中彌足珍貴的藏品,。
“實會村,三里長,,一里一個觀音堂,,七十二個連環(huán)洞,九龍戲珠大云院,?!边@是在平順縣實會村的老百姓中口耳相傳的一句話。如今,,三座觀音堂已隨歲月流逝,,蕩然無存。這七十二個連環(huán)洞,,相傳是三國時馬超避兵的地方,,其遺跡仍依稀可辯。
最后提到的大云院,,就是山西保存下來的三座五代木構建筑中的一個。
古人建造寺廟,,往往選在深山幽谷之中,,大云院也是如此。從高處俯瞰,,龍耳山的九條支脈好象九條巨龍從三面環(huán)抱而來,,形成一個半封閉的圓環(huán),圓環(huán)的正中有一座小山丘仿佛一顆碩大的寶珠,,大云院就座落在這顆“寶珠”下,,因而古代的文人墨客把這里美稱為“九龍戲珠大云院”。其實,,這里更象是一個安逸的搖籃,,大云院則象嬰兒般的鼾睡了足足一千年。
大云院始建于五代時期,,輝煌的時候這里曾有僧舍殿宇一百多間,,明代時寺院遭受了山洪的侵襲,除主殿大佛殿之外的其他建筑全都未能幸免,。歷經千年,,大云院幾度興衰,,惟獨大佛殿古貌仍舊,原構依然,,彰顯出蒼勁宏偉的雄姿,。
與離她不遠的另一座五代木構建筑龍門寺西配殿相比,大云院大佛殿少了幾分滄桑,,多了些許雄壯,;沒有了龍門寺的荒涼和衰敗,愈發(fā)顯得老當益壯,。仔細端詳,,倒和同屬五代時期木構建筑的平遙鎮(zhèn)國寺萬佛殿有幾分相似,面寬與進深同樣均為三間,,平面同樣近似正方形,,同樣為等級較高的單檐九脊歇山頂式建筑,同樣顯現出唐代木構建筑大氣簡約的遺風,。
本名彌陀殿,,五代后晉天福五年(940)建。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通面闊11.8米,,明次間略同;總進深10.1米,山面次間約合當心間之半,;平面接近方形,。殿前無月臺,前后檐當心間辟門,,前檐次間安直欞窗,。檐柱側角生起顯著。柱頭上于欄額之上加施普柏枋一材,,此為采用普柏枋部件之始,。柱上斗雙抄五鋪作,耍頭為短促的下昂形,。殿內后槽當心間用金柱兩根,,金柱上不施普柏枋,仍沿襲著唐制,。梁架為“六架椽屋,,四椽對乳用三柱”,上有駝峰,、托腳承平梁,,平梁上有駝峰、侏儒柱,、大叉手,、捧節(jié)令以承負脊,。駝峰較小,侏儒柱甚細,,是此二構件初產生階段的雛形,。因無前槽金柱,縱斷面前后槽結構不一致,。梁架上駝峰尺寸,、形制各異,多達8種,。殿頂明清補葺過,,已非原貌,但少量瓦件可看出非宋元以后之物,。殿內斗,、枋、替木等構件上還保存有一部分五代彩繪,,是中國古建筑中稀有之例,。殿內東壁和扇面墻上保存五代壁畫22平方米。東壁畫題“維摩變相”,,8個伎樂天一邊奏樂一邊起舞,,表現出超人的神態(tài)仙姿。扇面墻正面上部畫飛天,,兩側是觀世音和大勢至二菩薩,,乃彌陀佛脅侍。后面畫“西方凈土變”,云氣繚繞,菩薩,、天王,、侍從等參插其中,上部天宮樓閣懸空,。各像面相圓潤,肌肉豐盈,,樂舞伎廣袖長裙,,姿態(tài)柔麗俊美,唐代畫風猶存,,是中國現存寺觀中惟一的五代壁畫遺作,。
兩層,平面八角形,,高6米,青石雕造,。基座兩級皆束腰須彌式,,雕仰覆蓮瓣,、獅子,、麒麟、力士,、門等,,第二層門內還雕有樂伎和舞伎。塔身雕有間柱,正面雕板門,,門兩側置二天王像,,背面雕比丘半掩門。塔檐下雕飛天,。2層塔身雕假板門,、門簪、帷幔等,。再上置仰蓮,、矮柱、寶珠等制成塔剎,,都是五代原作,。該塔造形俊秀,刻工精細,,因地形變遷大半埋入積土之中,,經清理保存完好。
龍耳山下的那座大云院,,至今仍較好地保存下來,。沿著村東北婉延的山路走二、三里,,峰巒起伏的龍耳山就會奔湊到游人眼前,。令人稱奇叫絕的是龍耳山的九條支脈極象九條巨龍從三面盤屈環(huán)抱而來,形成一個近乎封閉的圓圈,。圓圈的正中有一座巨大的山丘象一顆碩大的寶珠,。大云院就座落在這個“寶珠”山下。古代的文人墨客把這形勝美稱為“九龍戲珠大云院”,。 大云院始建于五代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初名“仙巖寺”。天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建寺外七寶塔,。塔造形精巧,雕刻細膩,,獨具匠心,。至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已有殿堂100余間。北宋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奉皇帝命令改寺名為“大云院”,。大云院現存的主體構造大佛殿,,單檐9脊l0獸歇山頂,滿覆琉璃圓柱方額,,斗拱五鋪作,,飛檐起翹,面闊3間,,進深6椽,,投影平面近方形,屋坡平緩,。大云院是中國規(guī)存的九座五代木結構建筑之一,。大佛殿內的五代壁畫,更是中國古代壁畫中的稀世佳作,。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大佛殿內現存五代壁畫2l平方米,,可辨認處,,東山壁繪有“維摩經變”。經摩諾托病在家,,釋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病床上維摩詰身著淡黃色病衣,側身半臥十錦帳之中,,身體前傾,,神態(tài)莊嚴激昂,正在向文殊訴說自己的大乘主張,。前來探視的文殊,,和維摩話側身相對坐十病榻之下,滿臉虜誠,,洗耳恭聽,,若有所思。畫面背景全以人物襯托,。舍利佛,、香積菩薩、天王,、羅漢等多人,體態(tài)豐韻,,表情各異,,均以前方十畫面人物為核心,遙相呼應,渾然一體,。畫面上方飛天回翔,,紫霧繚繞,天女散花,,呼之欲出,。
正門扇面墻上左測繪有觀世音,右側是大勢至,。二菩薩坦胸露腹,,面相凝重,雍容典稚,。扇面墻背畫“西方凈土變”,。畫面上方眾菩薩和仆從分賓主談話其間,主尊仆殷一派升平景象,。畫面下方是8個邊歌邊舞邊奏樂的樂伎,,吹笛拍鈸,廣袖長裙,,圍成環(huán)狀,,翩翩起舞,神姿仙態(tài),,楚楚動人,,拱眼壁和闌額上保存五代彩塑11米,色彩莊重,,古樸典雅,。人云院五代壁畫,上承晚唐風格,,無論男女皆以豐腴富態(tài)為美,,心胸坦蕩,氣宇軒昂,。大云院南面數十米高的山崗上,,有一座青石雕道的浮圖七寶塔。這是五代時遺物,。原來是七級,,現行五級。塔基是八方形,,覆盆式蓮花池瓣底座,,第—層的束腰上雕造飛馬、獅子,、麒麟,、熊黑等吉祥動物,活靈活現。第二層的束腰上雕合幾個伎養(yǎng)樂人翩翩起舞,。第三層正面有門,,門頂雙龍戲珠,維妙維肖,;門西側侍立二天王,,神情莊重嚴肅;周圍轉角,,龍蛇盤旋,,使人驚嘆古人筆走龍蛇的藝術功力。第四層雕帳幕低垂,,前后都有假板門,,第五層雕云紋大圓蓋寶珠嵌頂。整座塔體造型優(yōu)美,,腿刻精細,,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藝術杰作。在大云院南面100米處的土崖上有72個連環(huán)洞,,相傳那就是三國馬超避兵的地方,。另外在大云院四周還可看到大天橋、唐朝貞觀年間國公馬三保墓地等許多古跡名勝,。它們和人云院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組美麗的文物景觀。
山西的古建筑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進程中,,由于人為和自然的原因,,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這就必然要維修。維修的部位包括建筑的屋頂,、室內梁架,、門窗、臺基,、斗拱等,。從歷代維修的文獻記載和古建筑勘察情況看,歷史上維修較多的部位,,大多集中在屋頂和梁架部分,。一座建筑物中往往存在著多個朝代的構件,建筑的年代越早,,更換的構件就越多,,給建筑的時代定性帶來了困難。因此,,古建筑梁架的現存年代,,也就成了對整個建筑進行斷代的主要依據,。大云院大佛殿雖經過后代匠人們的不斷修整,但梁架結構卻完整保持了五代的風貌,,是一座不折不扣的五代木構建筑。
大殿出檐深遠,,正面看如兩翼齊伸,,給人以雄壯穩(wěn)定的感覺。殿體主要靠八根立柱支撐,,墻壁并不支撐殿頂的重量,,只起遮蔽的作用,具有中國木構古建“墻倒屋不塌”的鮮明特色,。除了梁架,,大佛殿里的許多構件更是顯現著五代木構建筑的鮮明符號。大云院大佛殿創(chuàng)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在建筑上它新增加了一個構件,,就是普拍枋這個構件。這是中國現存建筑中使用普拍枋的實例,。普拍枋和闌額是架在柱頭之間的這兩個構件,,在太原天龍山北齊石窟中,就出現了闌額,,但還沒有使用普拍枋,。陜西的玄奘塔首次出現了仿木結構的普拍枋構件,但在山西現存的幾座唐代木構建筑中還沒有普拍枋的使用,,只安置闌額,。同為五代建筑的鎮(zhèn)國寺萬佛殿也沒有使用,直到遼代這種構件才得到了推廣和普及,。因而,,大佛殿的這道普拍枋,也就成了中國木構古建中使用普拍枋早的實例,。
古建筑梁架上的這個兼具承重和裝飾雙重作用的構件叫駝峰,,使用駝峰早的實例出現在另一座五代木構建筑龍門寺西配殿中,但規(guī)格和形狀比較單一,。比西配殿晚十五年建造的大佛殿同樣也使用了這一構件,,但大佛殿內駝峰的規(guī)格和形狀多達八種,這在其他木構古建中是罕見的,。這充分說明,,早在五代,駝峰的使用就已經得到了普及,。中國人的祖先很會擺弄這些原始的木頭,,勾心斗角,,相互疊壓,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形成了中國古建筑特有的組合形式------斗拱,。斗拱不僅僅起支撐屋檐的作用,更是古建筑發(fā)展演變的年歷,。有“亞洲第一古建”之盛譽的南禪寺大佛殿,,建于唐大中三年(公元782年),是中國現存早的木構建筑,。由于地處偏僻山村,,當時也沒有對建筑的規(guī)格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定,因而南禪寺大佛殿的拱枋斷面規(guī)格不一,。直到北宋,,官方頒布了建筑設計專用書籍《營造法式》后,建筑用材才得以規(guī)范,?!稜I造法式》將建筑所有用材歸為八等,并規(guī)定了每等材的建筑規(guī)模,。大云院大佛殿的拱枋用材符合《營造法式》中規(guī)定的四等材規(guī)格,。因而,大佛殿也就成了中國木構建筑由唐朝模數制向宋代營造法式演變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