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地位
普光寺價值堪稱瑰寶,。
據(jù)陽曲縣志記載:普光寺在七府營,,漢建安年間建,唐初賜名普照,,后避天后諱改今名,。宋河東安撫史呂惠卿為僧,求迦葉書偈,,寺中石尚存,。元之大寶法王明之西域圣僧板特達嘗卓錫于此,又有弘歷年間梁魔頭趺化遺像,,其內(nèi)圓通殿為古觀音海會,,相傳呂仙降此,更名迎仙院……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中印兩國在佛教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宋元之后,印度本土佛教日漸式微,印度高僧板特達朝禮五臺山,,并受聘為普光寺住持,。
板特達住持
板特達,元明之際的印度高僧,。他原名薩曷拶寶里,。因其佛學精深,被人們尊稱為“板特達”,,即梵語“學者”之義,。他立志學習玄奘東行中國,特別向往瞻禮五臺山,,學習中國文化,。在元至正年間,板特達越崇嶺,,過沙漠,,歷盡艱辛來到甘肅。明洪武二年(1369年),,他終于來到五臺山,,實現(xiàn)了他終生夙愿。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他的精神所感,特迎請他至明都(今南京),,于奉天門召見,,賜號“善世禪師”,特頒發(fā)銀章請他“總掌天下釋教”,。晚年,,晉王朱蓀又懇請他來太原為普光寺住持,并受封為“大國師”,。在普光寺期間,,他完成了他的佛學著作《八支戒本》、《示眾法語》等,。洪武十四年(1381年),,板特達在普光寺坐化。由此,,普光寺也成為中印文化交流和傳統(tǒng)友誼的象征,。
歷史價值
普光寺另一個歷史價值在于其是漢藏民族文化交流的圣地。元朝建立后,,出于領(lǐng)土統(tǒng)一和民族協(xié)和的大局考慮,,開始對藏傳佛教喇嘛教進行大力倡導。1260年,忽必烈封西藏名僧八思巴為國師,。1270年,,又尊其為帝師,賜號“大寶法王”,,主持宗教和民族事務(wù),,地位十分顯赫。在此期間,,八思巴多次蒞晉朝臺,,并住賜普光寺中,成為太原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歷史見證
普光寺還是我國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歷史見證,。作為寺院能容納道家并弘的范例則以普光寺為最早,。唐代道士呂洞賓為“純陽祖師”,元代又封為“純陽帝君”,,在我國道教中享有崇高地位,。太原普光寺中原有一座院落稱為“迎仙院”,便是當年呂洞賓舊居,。
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說,,儒、佛,、道三教從沖突,、并存到融和,為中國文化開拓了新的天地,,從而推動了中國歷史上哲學思想的空前活躍,,引發(fā)了人民對原有的儒家一統(tǒng)格局以外的文化各門類的全新認識,為中國文化帶來無限生機,,也為民族文化的交融做出了積極貢獻,。普光寺在歷史上集佛、道領(lǐng)袖人物于一身,,顯示了太原古城作為多民族融合的歷史舞臺所特有的風采,。
現(xiàn)狀
普光寺遺構(gòu)年久失修。
然而,,就是這樣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極高歷史地位的普光寺,,目前年久失修。對于普光寺的維修改建,,杏花嶺區(qū)民族宗教事物局非常積極,,他們?yōu)楸Wo我市這一文化古跡,、佛教遺產(chǎn)奔走呼號,多次為普光寺的維建現(xiàn)場勘驗,、打報告,、申請,做了大量的工作,。普光寺的維修,、重建,也引起了杏花嶺區(qū)政府主要領(lǐng)導的重視,。省,、市有關(guān)部門領(lǐng)導也對此項工作給予了支持。省政協(xié)領(lǐng)導指出,,太原建城2500年,,但遺留下來的歷史佐證太少,今有漢普光寺,,已有1800年歷史,,還是加以保護為好……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山西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根通法師更是對普光寺維建給予了極大關(guān)注和熱情,。他不顧80年邁,多次為普光寺的維建出謀劃策,。根老動情地說,,山西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文化強省是方方面面的工作,。從佛教的角度講,,太原城區(qū)沒有像普光寺這樣原址原寺保留至今的文物級寺院。普光寺做為山西最古老的一座寺院,,有其特殊的文化、文物價值,,確實應(yīng)該加以保護,。從更深的意義上講,應(yīng)該說是拯救,。根老說,,保護好普光寺,就是保護太原文化,;拯救普光寺,,就是在拯救文化。普光寺歷經(jīng)1800多年,,而今還得以存在,,實在難得,。
2013年,太原市政府開始集中維修市內(nèi)29處文物古建筑,,普光寺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