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東岳廟始建無考,,宋元豐五年(1083年)重修,,明宣德二年(1427年)、明隆慶四年(1570年)再次重修,,以后歷代均重修,。清代又在廟東增加文廟一座,在北部增加高臺寺一座,,在其東北增加迎祥觀一座,,使此一區(qū)內(nèi)形成一個古廟群落,。數(shù)百年后,清代增加部分盡數(shù)滅跡,,獨留東岳廟三殿及西廂之關帝殿依然巍峨矗立,,成為今天周村之標志性建筑。
正殿,、關帝殿,、財神殿分別為宋、金建筑,,元,、明、清,、民國歷代重修,。舞樓在清代改為鐘鼓樓。該廟至今被澤州縣糧食局周村糧站占用,,故所有殿宇被表以磚墻,,并作了防護性裝飾。盡管如此,,其正殿,、關帝殿、財神殿依然為宋,、金原物,。各殿雖經(jīng)歷代重修,但其主要構(gòu)件依然為宋,、金遺物,。進入廟內(nèi),正殿,、財神殿,、關帝殿一字排開,雄偉壯觀,,氣勢不凡,。
2014年1月9日,澤州縣周村鎮(zhèn)周村發(fā)現(xiàn)一通落款怪異的石碑,。后查證得知,這通刻滿日寇士兵名字的石碑,,是當年侵華日寇為紀念所謂的戰(zhàn)死軍人所立的“忠魂”碑,,其對侵略進行赤裸裸美化的行徑,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又一罪證,。
東岳廟為古鎮(zhèn)道觀少見的典型宋金遺存,,200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底,國家投資開始對年久失修的東岳廟進行落架大修,。
整通石碑,,除“昭和”“陣歿者”多少有些日文固有的特點外,石碑上的文字是繁體漢字,。
石碑高超過2米,,寬約0.8米,落款為“昭和十五年十月十八日建之,,笠原部隊,、大野部隊?!北嫌小按杭緯x南及同反擊戰(zhàn)陣歿者芳名:自昭和十五年四月十六日至同六月二十日,。”等文字,,石碑背面刻得密密麻麻,,很容易就可分辨出是日本人的名字。
記者仔細清點,,石碑上刻有所謂的“陣歿者”為115人,,其中“陸軍少佐”1人,“大尉”“中尉”各3人,,“少尉”1人,,“曹長”6人,“軍曹”1人,,“伍長”27人,,其余為“上等兵”73人。
2013年11月澤州縣編撰的《澤州碑刻大全》,,發(fā)現(xiàn)這通“忠魂”碑雖被收錄其中,,但對其的來歷沒有任何解釋和說明?!案鶕?jù)現(xiàn)有的史料記載,,侵華日軍曾經(jīng)四度占領晉城可是,查遍資料,,至今也沒有查到當年日軍占領晉城的頭子是誰,。
1938年2月26日,在飛機大炮掩護下,,日軍占領晉城縣城,。在大肆宣揚“大東亞共榮圈”“中日親善”的同時,2500多名無辜百姓被殺,,燒毀房屋4000余間,。同年4月19日,,日軍突然撤離向北而去;1938年7月28日,,一個日軍師團的一部從南路進攻晉城,,殺害百姓5000余人,燒毀房屋12000余間,。這股日軍駐扎縣城40余天后,,也向北撤離,;1939年7月19日,日軍三個師團的部隊由河南北上,,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第三次占領晉城縣城。雖然這些日軍在當年的8月25日撤離,可在一個多月時間里,燒毀房屋24000余間,,多達12000名百姓被殺害;1940年4月24日,日軍分屬兩個師團的部隊分南北兩路第四次進犯晉城。此次,,日軍大規(guī)模掃蕩就有20多次,,21500名百姓被殺,,38000余間房屋被燒毀,。當時晉城人口35萬,,由于日軍掠奪財物難以數(shù)計,,除部分人逃命外,被餓死的百姓竟達一半之多,。
日軍四次占領晉城期間,,曾遭遇在此駐扎的我國軍隊的奮力抵抗,,但與“忠魂”碑中提到的“自昭和十五年四月十六日至同六月二十日”,在時間上并無交集,?!罢押褪迥辍睘楣?940年,時值抗日戰(zhàn)爭殘酷的戰(zhàn)略相持階段,。至于碑上提到的“笠原部隊”“大野部隊”到底屬于侵華日軍的哪支部隊,。
采訪中許永爐認為,很顯然,,所謂的“忠魂”碑,,是侵華日軍出于遮人耳目的目的,公開美化自己的侵略行徑而立,。
可能是敗退回晉城所立
2014年1月12日,,在澤州縣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長王鵬飛得知“忠魂”碑的情況后,,非常重視,。
東岳廟開始修繕過程中,在廟內(nèi)地底下發(fā)現(xiàn)許多保存完好的石碑,。對東岳廟修繕開始后,,對廟宇周圍的房屋進行拆除時,在一堵很狹小的圍墻形成的隔斷內(nèi),,發(fā)現(xiàn)了這通石碑,。由于施工很忙,文物部門沒有來得及對石碑上的文字進行查看,當時就暫將石碑立在廟內(nèi)西側(cè)一角,。
無獨在周村村內(nèi),,還有一通刻于民國年間的石碑,碑文為楷體豎書24個字:“晉城縣周村鎮(zhèn)地區(qū)警備隊長前田美大尉功德政去思碑”,。去思碑一般是人們表達對做好事的離任官員的思念,,而這通“去思碑”無疑是當?shù)貪h奸為美化日本侵略者而立,,如今反而成為日軍侵華的鐵證,。由于“去思碑”上沒有明確的時間,所以無法判斷與“忠魂”碑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