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納韓國水利家鄭國的建議開鑿的,。灌溉面積達18萬公頃,成為我國古代大的一條灌溉渠道,。
按照《史記》記載,,鄭國渠流經(jīng)今天陜西省的涇陽、三原,、高陵,、臨潼、閻良等縣,,綿延300余里,,相當于124公里,,灌田4萬余頃(4萬秦頃合現(xiàn)代2.8萬頃,即280萬畝),。對于這樣一個就在今天看來規(guī)模也很巨大的水利工程,《史記》記載得非常簡單:一個是來自他鄉(xiāng)的工匠,,一個是即將稱霸于天下的大國,。在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背后,掩藏著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
兩千多年前,,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大轉折時代,,殺紅了眼的諸侯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不停地進行混戰(zhàn)。就在位于今天陜西省一帶的秦國,,為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霸業(yè),,正在把鋒利的刀刃指向鄰近的韓國。就在韓國將要滅亡的時刻,,韓國水工鄭國說服了秦國的當政者,,在當時秦國境內(nèi)的涇河瓠口一帶開渠引水,修建了這項工程,。富有戲劇性的是,,最初被韓國當作救命稻草的鄭國渠,恰恰又使韓國走向了滅亡,。
在關中大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九曲涇河彎,沖出龍口入涇渠,,灌溉良田難計數(shù),,鄭國儀址恩不忘。民謠里的龍口是什么呢,?按照《史記》的記載就是瓠口,。鄭國渠正是從瓠口取水,像一根長長的吸管,,穿過關中平原北部,,把涇河和洛水連接起來。鄭國渠引水的瓠口,,是在涇河邊一座叫仲山的山腳下,。為什么這里叫“瓠口”呢?有關專家解釋,,涇河出了仲山腳下這個峽谷口以后,,就算到了關中平原,,這時涇河在這里形成了一個S型河道,涇河水從河道流出來以后,,河面一下子寬闊起來,,河道的形狀是葫蘆狀,而“瓠”就是葫蘆之意,,因此瓠口的稱謂就跟河道的形狀有關系,。
秦國要實現(xiàn)稱霸天下的目的,就要首先滅掉韓國,。韓國所處的位置正好控制了秦國東出函谷關之后,,到黃河下游地區(qū)去的交通要道。公元前249年,,秦國奪取了韓國都城新鄭的重鎮(zhèn)成皋,、滎陽,韓國此時已經(jīng)處于崩潰的邊緣,。面對強敵,,即將亡國的韓惠王派出了一個手無寸鐵的水利工程師,這個人擁有的武器只有一張嘴,,他要執(zhí)行的任務就是說服秦國興修水利,,這個人就叫鄭國。在韓國看來,,認為是疲乏秦國,、救亡圖存的好辦法,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疲秦之計”,。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是:把水利作為強國之本的思想已經(jīng)產(chǎn)生,。各國還把水利當作關系農(nóng)業(yè)豐歉、國家強盛的大事,。而秦國的關中平原,,當時還沒有大型的水利工程。韓國的建議與當時秦國的主政者呂不韋急于建功立業(yè)的想法不謀而合,,商人出身的呂不韋沒有來得及仔細思考這一建議背后隱藏的殺機,,就把韓國賴以救命的“疲秦計”,當成了可以使秦國富國強兵,、實現(xiàn)大統(tǒng)一的一招好棋,。于是當年秦國便組織力量開始修建鄭國渠。
公元前246年的涇河邊,,成了當時中國壯觀的建設工地。據(jù)歷史研究,,當時修建鄭國渠多達10萬人,,而鄭國本人則成為這項龐大工程的總負責人。鄭國渠能在這個時期建造,,因為從春秋中期以后,,鐵制的農(nóng)具,、工具已經(jīng)普遍使用了。
據(jù)史料記載,,鄭國設計的引涇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了關中平原的地理和水系特點,,利用關中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又在平原上找到了一條屋脊一樣的高線,,這樣,,渠水就由高向低實現(xiàn)了自流灌溉,。
為保證灌溉用的水源,,鄭國渠采用了獨特的“橫絕”技術,就是通過攔堵沿途的清峪河,、蝕峪河等河,,讓河水流入鄭國渠,河流下游的土地得到了改善,。鄭國渠著名的石川河橫絕遺址,,在陜西省閻良縣的廟口村,至今,,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仍然可以找到鄭國渠同石川河交匯的河灘地,。鄭國渠巧妙地連通涇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歸之于水,。就在今天看來,,這樣的設計也可謂巧奪天工。
公元前237年,,鄭國渠就要完工了,,此時意外的事情出現(xiàn)了,秦國識破了韓國修建水渠原來是拖垮秦國的一個陰謀,。危急之中的鄭國對秦王說:“當初,,韓國派我來,是為了疲乏秦國,,殺掉我鄭國并沒有什么,,可惜工程半途而廢,這才是秦國真正的損失,?!?/p>
從后代歷史發(fā)展情況來分析,證明秦國當時有一個非常清楚的戰(zhàn)略考慮,。秦國在一個整體宏觀的戰(zhàn)略構想下,,最后權衡利弊得出一個結論:修建水利工程對于開發(fā)關中農(nóng)業(yè)的意義,遠遠能夠抵消掉對國力造成的消耗,。這是秦國最后決定一定要把工程修下去的本質(zhì)原因,。
公元前236年,鄭國渠工程從它戲劇性的開始,,一波三折,,用了10年時間終于修建成功。鄭國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遙相呼應,,從而使秦國挾持的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贏得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鄭國渠建成6年后,,秦軍直指韓國,此時的關中平原已經(jīng)變成了秦國大軍的糧倉,。對這時的秦國來說,,疲秦之計真正變成了強秦之策,而對韓國,,卻意味著真正覆滅的開始,。
鄭國渠建成15年后,秦滅六國,,實現(xiàn)了天下統(tǒng)一,。
鄭國渠湮廢了,但它一直吸引著人們探尋的目光,。1985年冬天,陜西省文物保護中心的秦建明來到?jīng)芎舆?,終于尋找到了失蹤的鄭國渠,,它位于涇河瓠口一帶的禮泉灣里村和上然村之間,被當?shù)厝私凶鳌袄匣X”的地方,,就是二千多年前的鄭國渠首遺址,,它完全是人工堆起來的雜土,不是自然原生的,,“老虎嶺”就是“秦土”,。至此,迷失千年的鄭國渠終于浮出水面,。
兩千多年后,,就在鄭國渠遺址不遠處,有了一座新的水利工程,,名字叫涇惠渠,,含有惠及關中大地和百姓之意。
今天,,關中平原上的130多萬畝上好的良田,,其恩惠的源頭,就是鄭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