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河上建橋始于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并于河上建橋,故稱“灞橋”,,史載這是我國古老的石柱墩橋,。灞橋初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王莽時期,,因木橋被火燒殆盡而用石材改建,。并一直使用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時期,,因都城南移,,灞橋于隋開皇三年(583年)被南移重建。重建后的灞橋至北宋時仍在使用,。 隋唐灞橋在南宋時廢棄,,元朝時,灞橋再次得到重建,。明清時期,,灞橋又得到多次增修和改建。
灞橋遺址于1994年在當?shù)厝嗽阱焙尤∩硶r意外發(fā)現(xiàn),。長約400米,,已清理三孔橋洞(橋墩4座、殘券拱3孔),,橋墩呈船形,,長9.25~9.52米,寬2.4~2.53米,,殘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墩下以石條鋪成長方形底座,石板長達17米,,其下布滿木樁章構(gòu)成橋基。橋墩兩端設分水尖和吸水獸,。出土隋唐時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維修橋身時利用的唐碑等,。
由于灞橋石橋的發(fā)現(xiàn)意義重大,,它是中國已知時代早、規(guī)模宏偉,、橋面跨度長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橋,,在橋拱腹中還清理出瓷器等一批隋至元各時期的填充物,為研究中國古代橋梁史,、科技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價值意義非凡,,于199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國慶節(jié)前,,西安秋雨連綿,灞河水量劇漲并伴隨著大量泥沙,。10月1日,,雨后天晴,人們發(fā)現(xiàn)西安東郊灞河正中出現(xiàn)10個橋墩,。這些橋墩洗去蒙在身上的千年泥沙,,均為青石襯底,迎水面巨龜昂首,。青石之間以鉚釘連結(jié),,每個橋墩寬約3米,,橋墩與橋墩之間間隔6米,,東西橫跨灞河約80多米長,一千年以前的灞橋橋墩因為一場大水的沖刷完整的呈現(xiàn)在了世人面前,!10月5日,,經(jīng)過前日的大雨,,在距遺址300米處的河床里,當?shù)厝罕娪职l(fā)現(xiàn)了兩座保存完整的橋墩及眾多排列有序的木樁,。在一排橋墩東面的一個橋墩處,,原先被一層泥沙覆蓋著的一個石刻龍頭被水沖了出來,它長約50厘米,,上面圖案清晰,,線條粗獷,很是威武,,且龍頭朝向與水流的方向相反,,千百年來,它就這么守望著灞河奔騰不息的河水逝去,。不僅如此,,在東北方向約300米的河床里,還沖出眾多青石及大量木樁,。河床上橫七豎八散落著一大片橋墩石塊,,而且石塊上均有鉚釘相連,有兩座橋墩保存得相當完好,,同時在橋墩附近還分布有大量的木樁,,經(jīng)過統(tǒng)計,露出河床的木樁共有92根,,其中有40多根排列非常整齊,。此處新發(fā)現(xiàn)的橋墩和木樁與1日沖出的隋朝石橋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而且石料也一樣,,這兩處橋墩很有可能同屬一橋,。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隋朝灞河橋橋長將超過300米,,那是何等的壯觀,!
如今,隋唐灞橋已經(jīng)沒入灞河水中,,也許隋唐灞橋時隔千年的現(xiàn)世只是一個小插曲,,重新沒入水中應該是它好的歸宿吧。
隋唐灞橋遺址的發(fā)現(xiàn)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是隋唐灞橋遺址是我國現(xiàn)存時代早,、規(guī)模宏大,、橋面跨度長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橋遺址。
二是隋唐灞橋應與隋唐長安城和隋唐兩代歷史一起進行綜合研究,。
三是隋唐灞橋遺址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歷史提供了實物證據(jù)。
四是隋唐灞橋的廢棄是人們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大自然進行報復的生動事例,。隋唐灞橋遺址的考古發(fā)掘,,為中國古代橋梁史、科技史以及隋唐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