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戰(zhàn)亂,,園林荒圯,清初廢湖為田,。嘉慶十七年(1812年),,知縣楊道湖。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縣張奉書博采各地園林之長,重開桂湖勝跡,,并在湖上建升庵祠,。1927年,桂湖辟為公園,;1959年,,建立楊升庵紀念館,。
楊升庵祠及桂湖面積46500平方米,,水域占16300平方米,,是一座花木扶疏、樓閣掩映的園林,。粉荷凌波,桂蕊飄香,,是桂湖獨具的特色。桂湖的荷花和桂花因獨具特色而聞名全國,,被譽為全國八大荷花觀賞勝地和五大桂花觀賞勝地之一,。盛夏時節(jié),獨有的桂湖紅蓮碧葉連天,,萬荷綻放,,搖曳多姿;金秋時節(jié),,滿園桂花競放,銀白丹紅,爭芳吐艷,,一片繁榮景色?!凹t蓮一朵千秋艷,,金桂滿城萬里香”是新都桂湖獨有的魅力。
建國以來,,升庵桂湖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周恩來、朱德,、董必武,、李一氓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視察,、題詞,予以高度評價,。省,、市、縣各級政府多次撥款進行培修,,使升庵桂湖面貌煥然一新,。
1961年,楊升庵紀念館與桂湖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重新核實公布,,定名為“楊升庵祠及桂湖”,;
1996年,,楊升庵祠及桂湖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9 年,,楊升庵紀念館建立,成為全國少有,、四川最早的縣級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1961 年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陳列,,琳瑯滿目,,朱德書“楊升庵紀念館”館額;郭沫若題“升庵桂湖”門額與楹聯(lián),,更光彩照耀。1980 年,,更名升庵祠,。
今日桂湖,,又是區(qū)文管所所在地,,收藏和展出的文物豐富,種類繁多,珍品不少,。有新石期時期至明清出土文物,其中畫像磚等,,赴日,、美展出,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jīng)濟效益,。
為人們稱道的新都碑林,集蘇軾,、黃庭堅,、楊慎、董其昌,、劉墉等宋至清近百名家的碑刻,原件的神韻,,真實地現(xiàn)現(xiàn)于碑上,,千姿百態(tài)以呈趣,,龍飛鳳舞而生輝,,不愧為藝術瑰寶。
桂湖還是青少年德育基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新都名人館”展出自漢至今多幫英杰的圖文事跡,。既有歷史人物,又有近代的“五四 ”運動先驅,,抗日愛國名將,,紅巖革命烈士,,當代文學巨匠,,教育意義深厚,。
此外,,楊升庵研究會,、新都東方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新都畫院,,都設在園內(nèi),。各種學術交流,,文化藝術活動,,更給升庵桂湖這座名園,,賦予新的文化內(nèi)涵,。
桂湖公園在新都區(qū)城區(qū)西南,,與升庵桂湖僅有一座城墻相隔,,它是升庵桂湖的擴大和延伸,以是一座自成體系的新建仿古園林,。桂湖公園的總體設計,突出了“桂”和“湖”這兩個主題,。其建筑布局,、景點設置與升庵桂湖的風格相協(xié)調(diào),,與新都古城墻及高踞墻上的城樓(桂湖門,,又叫新南門),、墜月樓,、問津樓、觀稼臺等景觀相呼應,。桂湖公園以四川古典園林傳統(tǒng)風格為主,,但又不拘一格,,博采各地園林之所長,并用強烈的虛實對比和疏密對比手法,,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園林風格,。
桂湖公園在建造中,,根據(jù)原有地形地物,,包括樹木竹林,,都加以改造利用,,它保留了長達 一千米 的飲馬河(即清源河),。河道及其自然景色,,把大片低洼地改造成人工湖,,將鑿湖之土壘成山丘,形成錯落有致的島嶼和優(yōu)美流暢的湖岸線,,桂湖公園占地 208 畝,,其中水面 82 畝,。湖上的建筑,,吸取國內(nèi)園林建筑藝術之精華,,結構巧妙,,工藝精美,樓,、閣、亭,、榭各式屋面全施以綠色琉璃瓦,平橋,、拱橋、曲橋等各式橋梁多采用漢白玉或花崗石,,顯示了昔日宮廷園苑的豪華氣派,,是鑲嵌在四川歷史文化名城新都的又一顆的明珠,,是展現(xiàn)在成都平原上的又一處山水俱佳,、建筑典雅的園林勝境,。
桂湖公園的大門石獅雄鎮(zhèn),,宏偉壯觀,,門匾為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所書;門聯(lián)五副,,分別由楚圖南,、楊超題和周虛白,、黃稚荃,、趙蘊玉撰書。進門,,碧草凝翠、竹樹交蔭,、群芳爭艷,、蟬鳥諧鳴,,充滿了新建園林的生機,。
沿湖而行,,湖岸迂回,,道路彎曲,。路左有溪流、港灣,、花圃,,路右則為土丘,、樹林,、河岸,。飲馬河迤邐而南,,流水淙淙,。據(jù)說,,三國時代蜀漢將士們常在這里飲馬,,此事雖不見經(jīng)傳,但從附近的名勝古跡彌牟八陣圖,、軍屯鎮(zhèn)和馬超墓看來,,“飲馬”的傳聞是有其依據(jù)的,。
桂湖公園飲馬河上卻實實在在還有一座五百年前的古堰遺跡,。這座堰是明代首輔大學士楊升庵的父親楊廷和捐資修筑的一處農(nóng)田水利工程。它年復一年,,引水灌田,,造福桑梓,,農(nóng)鄉(xiāng)百姓不忘其德,,故沿稱此堰為學士堰,。學士堰下游數(shù)百米處的新都城南門橋,,即是楊升庵祖父楊春為便利城鄉(xiāng)來往而捐資修建的清源橋,。這座橋近年因市鎮(zhèn)建設而拆除,,不久,,它將遷建于桂湖公園境內(nèi),,作為飲馬河上的新景點。
云外樓臨水處,,建有二水榭,東曰 “ 迎暉 ” ,,西曰 “ 步月 ” ,。樓之左右及后面,,均有回廊環(huán)護,結構奇巧,,木雕精美,,樓西還有一座重檐攢尖頂八角涼亭,名叫南亭,。南亭,,唐代園林建筑名,在新都城南,,唐代詩人張說有《新都南亭送郭元振,、盧崇道》詩,。當代一位有學者從詩句 “ 竹徑女蘿蹊,,蓮洲文石堤 ” 考證,,桂湖是在唐代南亭的基礎上建成的,,故留南亭之名以懷勝跡,。樓東不遠處有 “ 浮光閣 ” ,,取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 “ 浮光耀金 ” 之意,匾額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所書,。此閣為三層,高約 15 米 ,。樓,、亭、閣并排而立,,互為呼應,,優(yōu)美和諧。
下云外樓,,過七曲白玉橋,,經(jīng)兒童游樂場,穿巨石壘成的門洞,,有路通往升庵桂湖,。沿桂湖公園西行,,右有蔥郁的桂樹林,,蜿蜒的石城墻,,左有碧綠如茵的草坪,浮于水間的芙蓉島及其它小島,。湖面上,,從船塢發(fā)出的各式游船,穿橋拍浪,,自在往還,。游人們憩息于樹蔭下、亭臺間,、港灣內(nèi),,一股股涼風吹來,真感到愜意,。憶及升庵先生“君來桂湖上,,湖水生清風”的詩句,更使人心曠神怡,。進而聯(lián)想到桂湖的過去和今日,,展望看桂湖的將來 ……
經(jīng)過雅致的茶廳,踏著平鋪的石每項,,即來到湖畔的一組建筑群“沁春園”,。園內(nèi)的主體建筑為一座大型舫居,形如北京頤和園的石舫,,有匾曰“逍遙游”,,為我國佛教高僧遍能法師所書,取戰(zhàn)國著名哲學家莊子的名篇《逍遙游》為舫居之名,。這座舫居狀如古代游船,上下兩層,,可供游人品茶,、進餐、觀賞湖光,,真是蘇東坡泛舟赤壁時所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韻味,。
在飲馬河畔,距學士堰遺跡不遠的翠竹叢中,,為艾蕪墓,。艾蕪(1904-1992 ),原名湯道耕,,新都清流鎮(zhèn)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艾蕪墓由紅砂巨石壘成,,上端矗立著他的半身青銅塑像,。身后的碑文記載著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 “艾蕪之墓” 四個字,,由當代文壇泰斗巴金手書,。墓前端有一塊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著艾蕪的一段座右銘:“人應像一條河一樣,,流著,,流著,不住地向前流著,;像河一樣,,歌著,唱著,,歡樂者,,勇敢地走在這條坎坷不平、充滿荊棘的路上,?!毕虏壳吨皇~質(zhì)山茶花。座右銘,、大理石,、山茶花,寄寓著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
天香園“天香園”名,取唐代詩人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詩意,。此園位于桂湖公署中心,四周綠草如茵,,漢白玉雕人物,、動物點綴其間。其主體建筑為高約 30 米 的樓閣,,聳立云端,,故名云外樓。此樓座南向北,,正面臨湖,,樓下有高達 6 米 的石臺基,如基裝以漢白玉雕花勾欄,,勾欄全長 180 米 ,,共有欄板 108 塊,雕著 108 種花卉,,不僅有專供觀賞的四季名花,,還有黃瓜、絲瓜,、苦瓜等農(nóng)家果蔬之花,,千姿百態(tài),競相爭妍,。臺基前 32 級踏跺中間的紅砂石御路上,,刻著“九龍戲珠”圖案,九條龍游于云水之間,,神氣活現(xiàn),,刻技精湛。云外樓為正方形五層建筑,,中有螺旋狀梯步可登,,其匾額懸于最高樓檐下,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長啟功先生所書,。
楊升庵名慎,,字用修,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出生在北京孝順胡同,,父親楊廷和當時任翰林院檢討,,后來歷官少師兼太子太師,首相兩朝,,聲威顯赫。身為相門公子的楊升庵,,自幼聰明好學,,五、六歲時,,母親教他讀唐詩,,練楷書。十歲時,,祖母病故,,他隨父親回蜀奔喪,。在新都老家,祖父楊春教讀艱深的《易經(jīng)》,,他僅半個多月就能背誦,。升庵十九歲應四川鄉(xiāng)試考中舉人,二十四歲應殿試,,成為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
明嘉靖三年(1524年),楊升庵因大議禮事件得罪皇帝,,被充軍云南,。升庵在云南無法實現(xiàn)他遠大的政治抱負,遂把仕途失意后的憤懣轉化為動力,,孜孜不倦地從事寫作和研究,,并深入邊地,游歷考察,,講學授徒,。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滇士從者如云,,使當時文化落后的云南學風大開,。升庵一生博學多聞,著述達四百余種,?!睹魇窏钌鱾鳌贩Q“明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為第一”,。這些著述除文學、史學,、哲學外,,還有天文、地理,、醫(yī)學,、生物、金石,、書畫,、音樂、戲劇,、宗教,、民俗等方面。他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和多種學科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