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主要遺存在白楊河西岸,構筑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斷崖立面上鑿出窟體后,,再用土坯砌筑,,并在窟前接砌前室;二是利用斷崖直接開鑿成窟,;三是在與斷崖相接的臺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此三種建窟形式,與吐魯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異,。洞窟的平面大致有兩類,,以長方形居多,方形次之,。有單窟,,也有兩窟和三窟相連。內壁均抹草泥,,現(xiàn)依稀可見彩色壁畫,。
寺院主要遺存在白楊河西岸,主體建筑殘高15米,,墻厚1米,,分前后兩室,以甬道相連,,主室居后,,東西深8.3米,南北闊8.7米,,頂為穹隆形,,內殘存一坐佛,高8.2米,。前室東西深9.8米,,南北闊11.6米。坐佛后墻的南面有一小型穹隆頂建筑,,頂已坍塌,,通高3.5米,長3.1米,,寬2.81米,,墻厚0.60米。三面壁上均有小佛龕,,旁邊原有壁畫,。其周圍還有房屋遺跡11間,殘墻最高處為3.5米,,墻厚0.45~3.5米,。另外還有一直徑為3米的中心柱式洞窟,。距此主體建筑南行百米有一佛塔殘跡,上小下大,,殘高4.5米,,長3.4米,寬2米,,內為穹隆頂,,高2.7米。塔外尚殘存一方形土墩,,長2.2米,,高2.5米。距主體建筑北部亦有一組石窟,,其中在一單窟的甬道中,,發(fā)現(xiàn)面積不到2平方米的壁畫,白底紅綠彩,,因年代久遠已氧化成暗紅色,,圖案系小千佛,佛光已成為黑色,。
朝拜,、考古、攝影,。
游客可乘到景區(qū)的旅游專線車前往,。也可坐出租車前往。
可以借宿在當地村民的家中,,也可以住在當地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