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俶(chù)塔,,別名:保叔(shū)塔,位于杭州西湖北緣寶石山巔,,又名保俶塔,、寶石塔、寶所塔,、保所塔,。
一般認為,保俶塔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周吳越忠懿王錢俶年間(948年-960年),。
保俶塔,,為吳越王時,,吳延爽所建,,凡九級,元延祐年間(1314-1320)至明嘉靖年間(1522-1566)塔屢毀屢建,。天晴時浮屠撐云,,金碧排空,七寶玲瓏,,足可觀賞,。
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說,。為西湖之標志,。
有文曾經(jīng)如此寫到:寶石山高六十三丈,周一十三里,。錢武肅王封壽星寶石山,,羅隱為之記。
其絕頂為寶峰,,有保塔,,一名寶所塔,蓋保俶塔也,。
有訛傳此塔系寡嫂祈叔平安而建,,因此稱為“保叔塔”,也有誤稱之為“寶所塔”,。
該塔古時歷經(jīng)宋,、元,、明、清四代六次重修,。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在塔下發(fā)現(xiàn)吳延爽造塔記殘碑,當時塔有七層木檐,。
現(xiàn)塔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照古塔原樣重建的,。
保俶塔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塔墩座可分為兩個明顯不同的部分:墩座的西部或西北部邊緣是從巖石上直接鑿出來的,,手法粗獷,,巖石上清晰可見尖利的鑿痕,尤其是在墩座的表面部分,。在墩座的西北角甚至還在巖石上雕鑿出了三個通往墩座頂部的階梯,。
保俶塔的墩座高約65厘米,其東,、南,、北這三面都是用長方形的花崗巖石塊壘起來的,這些用石塊堆成的墩座與西面在巖石上直接鑿出來的墩座在那三個階梯的南部和北面的西角銜接在一起,,使舊建筑的基座與寶塔的墩座合二為一,。在由這兩點所限定的一個區(qū)域內(nèi)和保俶塔的基礎(chǔ)部分顯示在墩座邊緣內(nèi)側(cè)有一個略微凸起,高約8厘米的平臺,。這個凸起平臺的輪廓與舊墩座的邊緣直線融為一體,,形成一條不間斷的曲線。
它們沿著邊緣的曲線展開,,相互之間保持著基本相等的距離,,其中有兩個淺洞在艾術(shù)華所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為舊墩座的表面是深褐色的,,而那兩個淺洞則呈白色,。 寶塔西邊的地面正好跟前述那三個石階的底部持平,而在寶塔的東邊從墩座下到地面卻有兩段石階的距離,。
保俶塔的塔身是呈八角形的磚砌結(jié)構(gòu),,共分6層,上面還有一個用木結(jié)構(gòu)基座支撐的鐵鑄塔頂,。寶塔第七層頂部有木制的天花板,,而且還有粗原木從頂部穿出,以支撐塔頂,。為這些原木預(yù)留的洞在錐形的塔頂至今仍能夠清楚地看到,。再上面就是帶有五個鐵圈的鑄鐵尖頂。塔身龐大,,而且不能夠從內(nèi)部登上塔頂,。如果不計算尖頂?shù)脑?,塔的高度?jù)估計也達到了40米。塔身底層每一邊的寬度是2.65米,,除底層外的第二至五層,,每一層的外墻都略小于底層的外墻。
保俶塔位于寶石山頂,,始建時代,,一般認為系吳越國王錢镠時所建。北宋咸平年間(998年-1003年)重修時,,改為七級,。
元朝延祐(1314-1320)年間至明嘉靖年間該塔屢毀屢建。明萬歷七年(1579年)重修為七層樓閣式,,可登高遠眺,。
民國十三年(1924年)塔傾斜,重修為八面七級磚砌實心塔,,高45.3米,,底層邊長3.26米,塔剎鐵構(gòu)件為明代舊物,。
1997年,更換朽壞塔剎,。
五代后周年間(948年-960年),吳延爽信奉佛教,,當時為了安放唐朝高僧東陽善導(dǎo)和尚的舍利,,建了九層高塔,。
塔建后不久,,北宋建立之年(即960年),吳延爽因犯“謀叛罪”,,被吳越國王錢俶削職除名并流放(據(jù)《宋史》,、《吳越備史》等記載)。
故吳延爽未給塔正式取名,,民間就叫之為“寶塔”,,后由于人們因山而叫成“寶石塔”。
北宋咸平年間(998年-1003年),,被尊稱為“師叔”的永保和尚,,雙目患疾,募緣十年重修此塔,,寶塔煥然一新,,人們感其精神并以作紀念便改叫“寶石塔”為“保叔塔”(據(jù)《咸淳臨安志》記載)。
之后的宋,、元,、明朝一直都稱之“保叔塔”,。
“保叔塔”一名沿用時間一長,人們便產(chǎn)生望文生義,,故編造了“宋嫂為保佑小叔造寶塔”的傳說,。
明朝末期,有文人大儒對此感到有傷風化,,道學精神使他們發(fā)起“正名運動”,,編撰了“吳延爽祈求國王平安造寶塔”的新故事。
正因為文人的效應(yīng)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后來“吳延爽建造‘保俶塔’”的故事,,就廣泛流傳起來,這樣“保俶塔”的塔名隨之叫開了,。
現(xiàn)今,,稱其為保俶塔,主要是根據(jù)塔身上的碑記,。
碑記上刻了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時名稱——“保俶塔”,。
于當年三月一日動工,,六月三十日竣工,。塔為八面七級實心磚塔,通高45.3米,,背面嵌《重修保俶塔記》碑,,塔剎鐵質(zhì)黑色,,由寶瓶、相輪等組成,。
1996年,,杭州文物保護部門發(fā)現(xiàn)塔頂朽損的塔剎鑄件時有墜下,嚴重威脅游人的安全,。1997年1月1日,,杭州園文局開始進行搭架勘察,發(fā)現(xiàn)多重塔剎相輪由于鑄造粗劣已斷裂毀損,,便提出調(diào)換塔剎的維修方案,。
對五重十七件朽壞的塔剎及相輪進行重鑄更換,整個維修工程于1997年4月22日竣工,,耗費人工890余工,,耗資人民幣27萬元左右。
吳越忠懿王錢俶(929年-988年)公元948年-978年在位,。
錢俶,,初名弘俶,字文德,,錢繆孫,,錢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一位國王。后晉開元中,,為臺州刺史,,胡進忠立他為吳越國王。
宋太祖平定江南,,他出兵策應(yīng)有功,,授天下兵馬大元帥。后入朝,,仍為吳越國王,。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獻所據(jù)兩浙十三州之地歸宋,。
吳延爽,,錢弘俶的娘舅,后周大臣,。后周年間他在杭州寶石山建塔,,稱為“寶石塔”。
保叔,,北宋僧人永保師叔的簡稱,,雙目患疾,募緣十年重修了寶塔,,改稱“保叔塔”,。
趙志游,浙江寧波人,,建筑師,。趙志游照原樣修葺“保俶塔”。
寶石流霞位于西湖北岸寶石山上,。初名石姥山,,曾稱保俶山、保所山,、石甑山、巨石山,、古塔山等,。山體屬火成巖中的凝灰?guī)r和流紋巖,陽光映照,,其色澤似翡翠瑪瑙,,山上奇石薈萃,有倚云石,、屯霞石,、鳳翔石,、落星石等,吳越王錢封后者為壽星石,。故稱“寶石山”,。尤其是在朝霞初露的早晨或落日余暉時,保俶塔和紫褐色山巖呈現(xiàn)的五彩繽紛的迷人景色,所以得名“寶石流霞” ,。
寶石山以其秀麗挺拔的保俶塔,、千姿百態(tài)的石景以及初陽臺上看日出等景觀吸引游人。當朝陽的紅光灑在寶石山上時,,小石塊仿佛是熠熠閃光的寶石,,因此得名“寶石山”。
一路循階而上,,寶石山綠陰如蓋,。登上山頂,南有平湖水波蕩漾,;北臨平疇,、樓宇鱗次櫛比;東則街衢商埠,,充滿活力,;西部青嶂千疊,蓮接晴空,。從湖上遠望保俶塔旁的紅色小亭,,就像鳳凰的冠毛,稱此亭為“來鳳亭”,,曾經(jīng)被列為西湖十八景之一,。來鳳亭向西的川正洞,兩旁陡壁如削,,頭上藍天如帶,,過此又豁然開朗,到達葛嶺更是幽靜滌心,,蒼苔滴翠,,尤其是多姿的假山和寶石山的奇石一樣,令人迷醉,。
葛嶺,,道教名山勝地,位于寶石山西面,,嶺高一百多米,。相傳東晉高士葛洪在嶺上修道煉丹而得名,嶺上有抱樸道院。葛洪晚年來杭,,在寶石山塢建抱樸廬,,并在山上挖井,筑臺煉丹,,后人將他住過的山叫葛嶺,、葛塢。今尚存煉丹臺,、煉丹井及初陽臺等道教名勝古跡,。高處的初陽臺,據(jù)傳為葛洪煉丹所置,,是晨觀日出之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