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戰(zhàn)國,,富盛窯址進行燒造。
北齊武平七年(576年)以前,,富盛窯址已經(jīng)在瓷器上采用護胎釉了,。
1978年,紹興縣文化發(fā)展中心文物保護處考古人員對富盛窯址進行了試掘,,發(fā)掘出了1座戰(zhàn)國時期的龍窯,。
2008年,中國全國第3次文物普查,,浙江紹興野外普查組對富盛窯址進行了調(diào)查登記,。
富盛窯址南北并列2條龍窯,其中1條龍窯殘長6米,、窯床寬2.46米,。富盛窯址在富盛鎮(zhèn)倪家溇村南瓜嶺長竹園和諸家山等地。長竹園在陳灶戶山的西麓,,北距富盛僅300米,,南行200米為瓜陵村,是富盛與瓜陵中間一塊狹長的緩坡,。坡上原來是一片竹林,,故名長竹園。在長竹園東西寬20,、南北長200米范圍內(nèi),,密集地散布著原始青瓷和幾何印紋硬陶碎片以及扁圓形托珠、紅燒土等,,其中中部長約100米的地方受漢,、六朝以來歷代所擾亂,破壞嚴重;南北兩部分保存較好,,堆積層厚1.5米,。
長竹園下是長竹園水田畈,隔畈為諸家山,。在諸家山東北麓另有幾何印紋硬和原始青瓷窯址1處,,惜巳遭到嚴重的破壞。在長竹園窯址南部的渠道斷面上,,發(fā)現(xiàn)了南北并列的古窯床遺跡2處,。2處窯床遺跡相距3.5米,每處都保存著重疊的5座窯床,。即當?shù)?座窯損壞到不能再燒時,,就在它的上面興建第2座窯,一直到第5座窯燒廢為止,。由此可見這2處窯址的使用時間是比較長的,。富盛窯址2處龍窯遺跡的周圍,計南北長43米,、東西寬20米的范圍內(nèi),,有大量的原始青瓷、幾何印紋硬陶,、托珠和窯渣等的廢品堆積層,。這些原始青瓷和幾何印紋硬陶,都是燒成品,。
富盛窯址紹Y1是一條東西向的龍窯,,窯頭在西,窯尾居?xùn)|,,方向北偏西86o,,保存有窯的中后段,殘長3米,、寬2.42米,。拱頂、墻和窯底都用當?shù)卣承院芎玫募t色粘土做成,。窯墻厚12一15厘米、殘高20厘米,,靠窯內(nèi)的一面燒結(jié)堅硬呈青黑色,,有較厚的窯汗1層,拱頂厚15厘米,,窯床旁邊的廢品堆積層是由原始青和印紋硬陶等混合疊成,。窯底厚12厘米,傾斜不分級,斜度16o,,底上鋪砂粒1層,,厚8一10厘米,已經(jīng)燒結(jié)成塊,,比較堅硬,,呈灰黑色。窯的北墻在殘長2 米處向內(nèi)弧收和與此相對稱的南墻中也有向內(nèi)弧收的殘跡,。擋火墻與東墻之間長方形的一塊是出煙孔,。
富盛窯址北面為1處窯床遺跡,存在上下5窯的疊壓關(guān)系,。在地表下1一1.22米是第1座窯的窯底,,距地表1.3一1.44米是第2座窯的窯底,1.52一1.66米是第3座窯的窯底,,1.68一1.77米為第4座窯的窯底,,1.92一2米為第5座窯的窯底,以下是生土層,。上下窯的間隔距離都很小,,特別是第,3座窯與第4座窯的窯底之間只有2厘米,大的也不過15厘米,。
富盛窯址的原始青瓷都用瓷土做坯,,質(zhì)地細膩堅硬,燒成溫度較高,,多數(shù)呈灰白色,,也有作灰色的。器形規(guī)正,,內(nèi)底有一圈圈細密的螺旋紋,,外底留有一道道切割的線痕。器物內(nèi)外施青中泛黃的薄釉,,釉層不甚均勻,,往往凝聚成芝麻點狀,外底多數(shù)不施釉,。品種有碗,、盤、碟,、缽和蓋等,,種類不多。碗,、碟,、缽的形狀基本相同,,只是大小不同,都是直口直腹,,內(nèi)底大,,外底小,底部甚厚,。其中有的缽,,口緣內(nèi)斂,唇面有凹槽,。碗大小不等,,可以配成套。蓋作笠帽式,,蓋緣下折,,頂部裝繩紋鈕。盤有2種,,一種為斂口外翻唇,,腹上部鼓出,下腹向內(nèi)斜收,,平底微凹,;另一種器形較大,盤口坦張,,有的是小平底,,有的為圓底。上器底內(nèi)底大,,外底小,,底部厚。幾何印紋硬陶都為罐,、壇一類的貯盛器,,多數(shù)胎骨堅硬,呈深紫色,、紫黑色或深灰色,,碰擊時能發(fā)出鏗鏘之聲;少數(shù)呈傳紅色,,胎較松,。
富盛窯址的印紋硬陶胎內(nèi)含有細砂粒,都用泥條圈疊法成型,,外壁拍飾各種幾何形花紋,。內(nèi)壁有一個個圓形的“抵手"凹窩。其中壇,,器形高大,,口向外卷,頸較高,,圓肩深腹,,平底,外拍米篩紋,,米字紋,、杉葉紋、粗麻布紋,、席紋和回紋等,,也有上腹拍米篩紋,下腹飾粗麻布紋的,。罐有的口沿外卷,,頸較高,球腹平底,,外壁飾杉葉紋,、麻布紋、回紋,、或上腹飾回紋,、下腹拍寐布紋;有的為斂口圓鼓腹,,腹較淺,,器形較小,平底,,肩部劃細密的波浪紋,,腹部飾麻布紋和回紋等。在少數(shù)壇,、罐的肩部,,有用泥條粘貝占的直耳,其中有的有小小的圓形耳孔,,可穿繩提系,;有的無耳孔。
從富盛窯址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的器形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匠師們已經(jīng)是根據(jù)不同的原料制的發(fā)展,,北齊武平七年以前已經(jīng)在瓷器上采用護胎釉了,這是北朝時期中原地區(qū)制瓷工藝的新成就,。在富盛窯址出土的青瓷燭臺中殘剩1小塊臘,,這是臘燭遺物,為古代照明燃料的研究工作提供寶貴的資料,。富盛窯址對研究中國瓷業(yè)生產(chǎn),,尤其是紹興地區(qū)早期制瓷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2006年5月25日,富盛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政府辦公廳下發(fā)關(guān)于要求批準公布泗洲造紙作坊遺址等34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
富盛窯址所在的紹興是於越族生存繁衍的地方,,是越文化的發(fā)祥地,。於越,也稱大越,,是百越中的一支,,據(jù)史料記載早的首領(lǐng)是無余,傳至允常時,,越國開始崛起,,其疆域據(jù)《國語·越語》云:“南至于句吳,北至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逼浞秶笾乱越B興為中心,,包括寧紹平原、杭嘉湖平原和金衢丘陵一帶,。新石器時代,,吳越地區(qū)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印紋硬陶。在陶器燒制前 ,,用刻有幾何紋樣的拍子,,拍印在器物表面,形成漂亮的花紋,,這就是所謂幾何印紋陶,。商周之際,成為了越地的主流陶器,,越文化的重要標志,。紹興城周邊散布窯具眾多,富盛窯址是越地極為典型的制作窯場,。
富盛窯址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富盛鎮(zhèn)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嶺長竹園 ,,在紹興的東面,南距南宋六陵3—3.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