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進士顧名思義就是父子同為進士,。父子進士坊為紀念當時父子同中進士而立。
“父子進士”牌坊,,又稱“絲綸世美”石牌坊,,位于廣東梅州市大埔縣茶陽鎮(zhèn)學(xué)前街的大埔中學(xué)校門口,建于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距今已有400年歷史,。
“父子進士”顧名思義,,即父親、兒子都是進士。父親饒相,廣東大埔縣茶陽鎮(zhèn)人,,明代嘉靖十四年中進士,,授予中書舍人,,外任于云貴。嘉靖十七年還京,,晉為戶部員外郎,,監(jiān)山東、河南漕運,,曾向朝廷申奏改善漕運四策,,全被采納,。二十一年被派去賑濟順天,、永平二府,,不到三個月,,受撫恤者達900多人。后因“陪祀失期”,被貶為無為州通判,,二十四年移兗州通判,,后又擢為南昌太守。到南昌三年,,全郡大治,。三十二年,晉為江西按察副使,。黃丘埠瀕湖,,時有盜賊擾民,饒相分居民為11區(qū),,每區(qū)選一位約長,,又在康山這個盜賊出沒之地,置300名民兵駐守,,結(jié)果四境安然,。三十四年,家中遭難,,乞假歸鄉(xiāng),,此后未再為官。在鄉(xiāng)時曾向督撫建議在三河這個交通要道建城,。年八十,,卒于家。
饒相的長子饒輿齡,,明萬歷十七年中進士,,曾試政都察院,后因父母年老乞假歸省,。居家常周濟窮人,。父病逝服滿之后,他被補為中書舍人,,到任只兩個月就死于任所。
為了表彰饒相和饒輿齡,,明朝政府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在茶陽鎮(zhèn)學(xué)前街興建了“父子進士”石牌坊。
牌坊反面題寫“絲綸世美”,,故又稱“絲綸世美”牌坊,?!敖z綸世美”一語出自《禮記》:“王言如絲,,其出如綸 ,?!迸f稱帝王詔令為“絲綸”。該牌坊為花崗巖質(zhì)地,,由石預(yù)制,、石鑿件疊架而成,高12.5米,、寬4.65米,,進深12.28米。牌坊共三層,頂層為廡殿頂,,亭蓋下雕刻“雙龍騰云”匾,,中間石匾雙面陰刻“恩榮”兩字;一,、二層為歇山頂,,四條正柱、八條副柱,,中間石牌匾正反面分別陰刻 “父子進士”,、“絲綸世美”,,牌的兩邊及底層石梁有浮雕,雕刻有 “雙龍戲珠”,、“雙龍銜花”、“雙獅滾球”及人物、花鳥、動物等圖案,。整個牌坊結(jié)構(gòu)嚴謹精致,造型美觀大方,,雕刻工藝精湛,,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是明代石雕藝術(shù),、石料建筑的珍品。
“父子進士”石牌坊“文革”期間被破壞涂抹,,1982年至今經(jīng)多次組織人力洗刷修葺,,現(xiàn)已恢復(fù)原貌。1989年6月,,“父子進士”牌坊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村父子進士坊位于旌德縣江村老街上,,是江村牌坊的僥幸留存者,幸虧緊挨它建的民房保護了它,。據(jù)說“文化大革命”時有人想用炸藥炸掉它,,但又怕炸了住房,改用火燒,,燒炸了幾塊石頭,,留下了滿身煙熏和灼傷的軀體。也有人說是江村文風旺盛,文曲星暗中幫忙,,父子進士坊不該絕,。父子進士坊,位于江村的中軸線上,,是為表彰江氏第48代江漢和第49代江文敏父子進士而立的。父坊即進士坊,,建于明弘治初年(1488),,高8米,兩柱凈跨3.3米,,為兩柱三樓石質(zhì)牌坊,石雕上刻“雙鳳”表示父子同朝為官,,下刻股麟耀日及雙獅戲珠,,整個石坊基本完好。子坊即江文敏進士坊,,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高8米,兩柱凈跨3.2米,,亦為兩校三樓石質(zhì)牌坊,橫梁一面書“青云直上”,,一面鐫“金榜傳芳”,,“恩榮”昭耀其上,其余諸如鰲魚等雕刻兩坊無二,,此坊二樓東南瓦檐殘損,。
據(jù)傳,歷史上江村有18座牌坊,,其中“圣旨”坊16座,,“恩榮”坊2座。江村牌坊眾多,,可以看出族人為商為官的富碩,,使得建坊之資容易籌集?!爸?、孝、節(jié),、義”彰表于石坊只是表象,,禮教思想滲透于心才是本質(zhì)。奇杰異能之士眾多,,豐富了建筑文化,,造就了牌坊這一徽州文化的物化象征。
1998年5月,,江村父子進士坊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乾隆46年(1781年)所處位置:肥東縣西山驛鎮(zhèn)昂集行政村昂氏父子進士祠距今已有222年歷史,。祠堂共三進四廂,面積500平方米,,大門為八字門,,門的左右有一對石獅看守。后堂上曾有御賜匾額,,題為“承先啟后”,;中堂上有翰林院贈匾,題為“亦葉目蒙庥”,;前堂上有廬州府贈匾,,題為“父子進士”。祠堂雖經(jīng)200多年滄桑變化,,但整體結(jié)構(gòu)完好,,各路屋山墻鐵把子都牢實固定著。房屋內(nèi)紅梁黑柱及其云龍古雕依然鮮艷奪目,,屬清代早期建筑,。 “父子進士”為昂紹善、昂天曾羽二位先賢,;紹善為天曾羽之父,。紹善字元長,康熙丁未進士,,欽點內(nèi)閣中書,、賜文林郎等職,晚年“位列臺輔”,。昂天曾羽為康熙乙丑進士,。兩位父子進士皆為朝廷命官,是大清皇帝的近臣,,在當時名揚四海,,威震廬州府,晚年退休在肥東昂集,,朝廷官員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肥東縣人民政府于2001年12月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報于2003年8月15日曾報道介紹)
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6年)劉洪、劉光父子先后舉進士,,在村建牌坊,,已毀。在清晚期,其后代在街心建進士亭,。該亭原建在路中,,后因修建北大路遷至路旁,仍保持原貘,。2000年12月被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父子進士亭系木結(jié)構(gòu)建筑,四柱歇山頂,,面寬4.05米,,亭高6.20米,為清晚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