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群以摩崖為主包括摩崖石刻及摩崖造像,。桂林石刻始于東晉,,興于唐,盛于宋明清?,F(xiàn)存唐至清代石刻近2000件,,其中唐代石刻28件、造像149龕484尊,,五代石刻1件,、宋代石刻484件、造像26龕101尊,、元代石刻30件,、明代石刻352件、清代石刻478件,,年代無考的石刻117件,。著名的石刻有:唐《張浚劉崇龜杜鵑花唱和詩》、宋《元佑黨籍》,、清刻《五代貫休畫十六尊者像》等,,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文體有題名題記、詩詞曲賦,、贊頌歌銘,、論說評議、序跋書札等,。書體篆,、隸、行,、草俱全。造像均為佛教內容,。
桂林石刻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形制巨大,,集中反映了桂林乃至廣西地區(qū)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作為桂林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組成部分的桂林石刻,,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石刻文物也不可避免地遭受著來自各方面的破壞,。這些破壞因素主要來自自然環(huán)境以及石刻在長期保存過程中各種人為因素造成的影響。
根據(jù)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編制的“桂林巖溶地質報告”調查結果顯示:桂林地區(qū)碳酸巖的平均溶蝕速度達87.88毫米/千年,,如果不加以有效保護,,據(jù)此推算,再過100年,,桂林石刻將在自然剝蝕中消失很大一部分,。
據(jù)桂海碑林博物館負責人介紹,在摩崖石刻十分集中的龍隱巖,、龍隱洞,,有相當部分嚴重受損的碑刻是由于受到石灰?guī)r毛細孔及裂縫的滲水,碳酸鈣,、石鐘乳的發(fā)育等原因的影響,,造成石刻表面覆蓋,局部呈小塊狀、片狀脫落,,碑面字跡變淺,;可溶的碳酸巖巖體在滲水作用下除產生溶蝕作用會直接造成對石刻的損壞外,還會在石刻表面沉淀,、覆蓋鈣質沉積物,,影響石刻的藝術價值。巖石裂隙發(fā)育造成的一些巨大的危巖體,,會造成石刻載體的安全隱患,,嚴重威脅石刻的保存。另外,,龍隱巖,、龍隱洞因緊挨著小東江,每年豐水期時水位上漲會淹沒大部分洞內碑刻,,江水的沖蝕對石刻造成嚴重破壞,,并淤積大量泥沙,污損碑面和碑文,,部分低矮碑刻甚至會完全被淹沒于淤泥之中,;在水位下降后,石刻又易遭到暴曬,,這樣受干濕度變化的影響,,加速了石刻表面的風化。此外,,參觀游覽者對石刻表面經常性的觸摸或用小刀,、利器等進行刻劃,也人為地造成碑面損毀,。在種種自然和人為因素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石刻就會“生病”。
我市城北鸚鵡山西南山腰的《靜江府城池圖》是宋代摩崖石刻,,高3.4米,,寬3米,是國內現(xiàn)存的兩件古老的古代石刻地圖之一,,也是世界面積大的一幅古代石刻地圖,。這幅地圖早采用寫景式符號,反映了當時桂林城池建設的科學和險固,,是中國地圖設計史上的一個重大創(chuàng)舉,。地圖詳細繪制了靜江府(今桂林)的城池、衙署,、兵營,、街坊,、山川和名勝,是研究南宋末年靜江府軍事防守和我國古代制圖學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但因歷史,、人為及自然因素影響殘損嚴重,石刻上的書畫字跡班駁模糊,,圖形,、符號和文字難以辯識,《靜江府城池圖》及其所附的《靜江府修筑城池記》地圖受損達三分之二,。另外,,記者在調查時還發(fā)現(xiàn)護碑亭有十分嚴重的刻劃痕跡,亭子中竟然插有一些香和紙錢的灰燼,,看來有人竟把這塊石刻當成了神像來膜拜,。由于天氣變冷,亭子周圍的不少草木都干枯了,,如果失火可能對這塊價值連城的石刻造成更嚴重的破壞。亭子周圍,,有一棵斷樹搖搖欲墜,,一旦倒塌,可能會砸壞護碑亭……
據(jù)了解,,桂林石刻的病變和破壞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具體表現(xiàn)和程度不同而已。虞山公園內的石刻中,,其中部分石刻石質表面呈片狀脫落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在疊彩山和獨秀峰等地,石刻遭受生物侵蝕的情形十分嚴重……
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有關石刻保護業(yè)務人員向記者介紹,,總的來說,,桂林石刻文物保存中面臨的病害是在地質、水文,、降水,、生物及人為影響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石刻遭受破壞的原因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
主要包括自然降水和巖溶水的溶蝕,、沖刷及鹽類結晶,、溶解過程造成的風化侵蝕,鹽類在石刻表面的沉積,,巖石的裂隙發(fā)育等,。風化侵蝕是目前桂林石刻面臨的主要危害,其病變形態(tài)包括:石質淺層表面粉化,、鱗狀起甲,、層狀剝落等。隨著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空氣,、雨水中的酸含量不斷增加,,也加快了對石刻的侵蝕程度。
桂林石刻大多開鑿于山崖,、巖體之上,,而石刻周圍巖體均有裂隙發(fā)育現(xiàn)象,程度不一,,十分普遍,,這客觀上易造成石刻圍巖的脫落、崩塌,,威脅石刻的存在,。載體的穩(wěn)定性成為直接影響文物安全的重要隱患。
濕熱的桂林氣候,,非常容易促使石刻表面滋生各種生物或微生物,,如苔蘚、藻類,、地衣,、霉菌等。生物侵蝕不僅影響石刻文物的外觀,,還會深入石刻內部對其結構造成破壞,,因此對各種微生物存在于石刻表面的狀況不能聽之任之。
石刻在長時期的保存過程中,,人為因素影響也是造成石刻毀壞的重要原因,。如歷史上的戰(zhàn)亂導致大量摩崖石刻和碑碣被燒毀或炸毀,現(xiàn)代旅游者的觸摸,、刻劃行為,、燒香拜祭活動等造成的影響等等。
據(jù)了解,,現(xiàn)存的桂林石刻集中分布于市區(qū)及近城30余處名山洞府的山崖之上,,主要類型包括摩崖石刻和摩崖造像,以摩崖石刻為主,。桂林是全國宋代摩崖石刻多,、集中的地方,古人有“唐宋題名之淵藪,,以桂林為甲”之說,;桂林石刻種類繁多、文體豐富,,題材廣泛,,書體篆,、隸、行,、真,、草俱全,且流傳有序,;桂林石刻始于東晉,,興于唐,盛于宋,,經明清以迄民國,,它以山水為依托,與甲天下的秀麗山水互相映襯,,擁有眾多的名人佳作,,如唐代韓云卿的“舜廟碑”,宋代黃庭堅的“五君詠”,、蔡京的“元祐黨籍碑”,、《米芾自畫像》等,均為具有極高歷史和藝術價值的著名碑刻,。桂林石刻集中反映了桂林乃至廣西地區(qū)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歷程,是國內少有的古代石刻精品,。
評價
中國文史專家經多年研究后認為,,桂林摩崖石刻堪稱中國文化的瑰寶。
碑刻專家稱:「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又稱「漢碑看山東,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清朝著名金石學家葉昌熾在《語石》中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唐宋士大夫度嶺南來,,題名賦詩,,摩崖殆遍?!惯@種題巖賦詩之風一直盛行到近現(xiàn)代,,桂林可謂摩崖石刻的「淵藪」。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桂林摩崖石刻達二千件以上,,花樣品種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題名、題記,、詩詞,、歌賦、銘文,、經典,、造像、冊封,、誥命,、告示、墓記,、對聯(lián),、榜書、大事記等,,不一而足,。在桂林市內及其附近二十多座石山上,到處可見風雅之士勒石題詞,。
上疊彩山,,去木龍渡,游七星巖,,轉獨秀峰,,探龍隱巖,無一處不體現(xiàn)石刻的精妙,。南宋才子陳讜在遍觀桂林諸山的石刻后,,發(fā)出了「周南太史書」的感慨,并將桂林石刻與《詩經》,、《史記》相媲美,。多姿多彩的石刻濃縮了桂林一千多年的文化、哲學,、歷史,、美學,讓人嘆為觀止,。
刻繪于桂林城北鸚鵡山上的《靖江府城圖》,,是中國現(xiàn)存兩件古老的古代石刻地圖之一,它刻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一二七一年),,高三點二米,,寬二點九八米,也是全國面積大的一幅石刻城圖,。這幅地圖早采用寫景式符號,,是地圖設計史上的一個重大創(chuàng)舉,。
在伏波山還珠洞中,留有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二十三歲到桂林任臨桂縣尉時的題名石刻,,這是現(xiàn)存米芾書法中早的作品之一,,加上刻在龍隱巖內的《米芾程節(jié)贈答詩》,,更是彌足珍貴,。
據(jù)專家考證,現(xiàn)存于龍隱洞的宋代蔡京《元佑黨籍碑》,,是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北宋著名書法家蔡京真跡之一,。碑上刻著宋代名流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秦觀等三百零九人的姓名,,這件碑刻是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事件——「黜元佑害政之臣」事件的史證,,在全國僅存兩件,對研究宋代的歷史和政治有著重要價值,。
桂林的摩崖石刻猶如一部鮮活的歷史,,讓游人領略到桂林歷史文化的博大浩瀚,,「桂林石刻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