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園概況
劉氏莊園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咸、同時期初具規(guī)模,。隨著劉氏家族的不斷壯大發(fā)跡,建筑也不斷擴大。到民國期間,,又大興土木,,使之成為全省最大的私家莊園,。
現存忠義祠,、花廳、書齋,、劉顯潛居室、家廟,、校場壩,部分城垣、炮樓及法式建筑各一棟。劉氏莊園宏偉壯觀,,至今主體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1983年6月,興義縣人民政府將劉氏莊園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11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國家撥款35萬元維修劉氏宗祠。
1989年10月在莊園內建成“貴州民族婚俗博物館”,,現在是全國唯一的少數民族婚俗博物館,。
1990年3月,,國家文物局有關領導和專家專程赴興義考察劉氏莊園,認定劉氏莊園是一處具有較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近現代建筑,保存如此完整的莊園,,在貴州乃至國內已不多見,。
2012年10月12日上午,省長陳敏爾到興義市劉氏莊園就人文資源保護和利用等情況進行調研,,他強調,,要保護和利用好人文資源,積極推動旅游業(yè)發(fā)展,。
陳敏爾一行參觀了劉氏莊園忠義祠,、花廳、書齋,、劉顯潛居室,、部分城垣、炮樓等建筑,,認真聽取導游講解劉氏莊園的相關情況及劉氏家族的歷史淵源,。在了解劉氏莊園情況和劉氏家族的歷史后,陳敏爾說,,劉氏家族比較重視教育,,為黔西南州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劉家留下的劉氏莊園,,是一處具有厚重歷史文化的人文景觀,。
相關名人
興義劉氏莊園(永康堡)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在咸,、同時期便已經初具規(guī)模,。興義劉氏團練首領劉燕山有四子:長子劉官箴,字銘之,,又號洪魁,;次子劉
官霖,字時之,;三子劉官禮,,字統之;四子劉官德,,字茂之,。
黔西南州《盤江史料輯》記載:“弟兄均魁梧奇?zhèn)ィ懥^人,,附近無不敬畏,。劉燕山得諸子之力,,家業(yè)日興,漸為下五屯首戶,?!卑殡S著劉氏家族的勢力的不斷壯大和財力的提高,莊園建筑也不斷的擴大,。到民國期間,,成為貴州省最大的私家莊園。
劉官箴(1829~1865年),,字銘之,,號鴻魁,為劉官禮長兄,,興義地方團練首領,,1865年(清同治四年),劉官箴制造了著名的“興義教案”,,阻止了法國天主教勢力滲入黔西南,。
劉官禮,字統之,,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興義地區(qū)近代新式教育的奠基者、擴建和改革興義筆山書院,,是貴州興義系軍閥中最重要的人物,。劉官禮生于1840年(清代道光二十年),逝世于1910年(清代宣統二年),,享年70歲,。近代貴州西南部戰(zhàn)事方息,塵埃落定,,時局趨于穩(wěn)定,他會同官紳組建培文局,,大興文化教育事業(yè),,商議重振筆山書院,古道熱腸,,殫精竭力,,為地方文教事業(yè)的恢復和振興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劉顯潛(1865-1938)貴州興義人,,陸軍中將,,貴州游擊軍總司令,歷任黔西觀察使,、貴西道尹,、貴州巡按使,、護國軍援川總司令、滇黔邊防督辦,、貴州軍事會辦,。身授要職的劉顯潛,率部經數月時間,,大刀闊斧興吏治,,雷厲風行剿匪患,其轄區(qū)地域糾紛和民族糾紛大為減少,,廣受稱贊,。北洋政府以其治理地方政績突出,特授“上大夫”號,,獎授四等文虎勛章,。護法戰(zhàn)爭后,貴州軍隊有貴州陸軍,、貴州游擊軍兩大序列,,劉顯潛任全省游擊軍總司令,轄第一,、二,、三路游擊軍,及游擊大隊,、鹽務巡防隊,。1918年,劉顯潛主持修永康橋,,永康橋建成后,,在方便兩省人民交通來往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近百年來,,一直是兩省人民互相往來的咽喉要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出了較大貢獻,。
劉顯世,,貴州興義人,字如周,,亦作如舟,,別號經碩,1870年生于貴州興義,,為劉官禮之子,,劉顯潛之兄,歷任貴州省長,、川滇黔三省護國聯軍副總司令,。劉顯世早年曾參加鎮(zhèn)壓廣西會黨起義,。辛亥革命后,曾一度贊成共和,,但隨即擁戴袁世凱稱帝,,1916年,在王文華,、王伯群的勸導下,,通電全國,參與護國運動,,討袁護國,,民國成立后,任貴州護軍使,。1917年,,劉顯世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任川滇黔三省護國聯軍副總司令,,在護法運動中,,廣州軍政府分裂,取消岑春煊政務總裁職務,,補選劉顯世為政務總裁,,但在這時期,黔軍內部矛盾再次公開化,,1925年,,劉顯世因軍閥派系之爭隱退,1927年10月14日病逝,。
莊園特色
興義劉氏莊園由中西合璧的大小13座四合院組成,,南北長360米、東西寬130米,,占地70畝,,園內現存有忠義祠、花廳,、書齋,、劉顯潛居室、家廟,、校場壩,部分城垣,、炮樓及法式建筑各一棟,。劉氏莊園宏偉壯觀,至今主體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具有著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近現代建筑,國家文物局領導和專家認定保存如此完好的莊園,,在貴州乃至全國已經不多見了,。
劉氏莊園是我國地主、軍閥莊園的代表之一,,其建筑特點可分為民居和軍事建筑,;其建筑特征、藝術構件,,既有中西合璧的風格,,又有清代典型南方民居的建筑特點。
整個莊園內各中式封閉四合院相對分散,,又院院相連,,相互襯托,交相輝映,,在莊園還存有距今6500萬年前三疊紀生存在興義一帶的貴州龍化石,。
忠義祠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毀于大火,,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劉統之(劉官禮)籌金重建,是由前廳,、兩廂及正殿組成四合院,。正殿硬山抬粱式,面闊五間,。
明間八棱石檐柱,,飾竹節(jié)為棱。爪形柱礎,。兩柱頂端承接垂柱處,,迎面刻伏身昂首石獅各一只。石柱四面,,分刻楹聯和《忠義祠記》全文,,正面聯為“結團體成軍,亂自此定,;為同胞流血,,歿有余榮”。
內側聯為“未領司農一餉,;未受武庫一兵,,相友相助相扶持,全憑耿耿血忱倡明忠義;戰(zhàn)爭者十余年,,戰(zhàn)歿者數干眾,,為日為星為河岳,長覺凜凜生氣炯照髯眉”,。另兩面陰刻劉官禮撰文行書《忠義祠記》全文,,劉顯治書石。
文記咸同年間回族農民起義興宏的歷史,,是一篇研究咸同貴州軍事史的珍貴史料,。兩廂各三間,前廳五間,。天井片石鋪墁,。
祠內木雕石刻,飾卷草,、花卉,、云龍、魚荷,、象鼻及人物等圖案百余種,,造型生動古樸,刻藝細膩精工,。其中尤以清代婦女游春圖最為引人注目,,身著寬邊大袖,手持團扇的少婦,,在春光明媚的花簇錦團中撲蝶游玩,。
研究價值
劉氏宗祠的柱礎、枋額,、欞欄,、月粱、雀替,、裙板等石刻木雕圖案數百幅,,花卉枝茂葉繁,含苞待放,;云水翻騰滾動,,如波似濤;漁樵伐薪山野,,捕網江湖,;松、竹,、梅歲寒三友.鹿,、鶴,、鳳溫馴和睦,。把大自然的美巧妙地融進雕刻藝術中,,給人以美感。
法式建筑群位于忠義祠和宗祠之間,,建于民國年間,,原為二進四合院,設有花園魚池,。因拆建改建較多,,今唯存前廳一棟,面闊七間,,一樓一底,,哥特式門窗。窗欞均用矛形鋼釬做成,,欞間施云紋,,卷草圖案作裝飾,法式建筑在興義唯存此棟,。
劉氏莊園的題刻文字和炮樓城垣,,是清咸同至民國年間歷史的見證,對研究咸同貴州軍事史,、西南軍閥史和興義系軍閥的興衰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