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丘浚故居位于金花路三巷9號,,院門口懸掛著由國家文物局著名古建筑專家,、書法家羅哲文題寫的四個大字“丘浚故居”。金黃色的字體在黑底的反襯下熠熠生輝,。丘浚(1421-1495),,字仲深,號深庵,,謚文莊,,學者稱其為瓊臺先生。
丘浚故居位于金花路三巷9號,,院門口懸掛著由國家文物局著名古建筑專家,、書法家羅哲文題寫的四個大字“丘浚故居”,。金黃色的字體在黑底的反襯下熠熠生輝。
丘浚(1421—1495),,字仲深,,號深庵,謚文莊,,學者稱其為瓊臺先生,。明永樂十九年(1421)十一月初十出生于府城鎮(zhèn)下田村(今金花村)人。曾祖父丘均祿,,原籍福建省晉江縣,,被元帥府派遣來海南落籍瓊山,祖父丘普是位良醫(yī),,生丘傳,,丘傳出丘源、丘浚二子,,丘浚為次子,,他七歲喪父,靠祖父丘普與母李氏撫養(yǎng)長大,。他自小聰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出口成章,。 明正統(tǒng)九年(1444),,23歲的丘浚中舉。景泰五年(1454),,丘浚33歲登進士,,置二甲第一,授翰林,,庶吉土,。明弘治八年(1495),丘浚74歲病卒于北京,。賜御葬于府城郡城西八里水頭村五龍池之原,,賜建專祠祀于鄉(xiāng)。 丘浚是明氏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經濟學家、理學家,。他學富五車,,著述等身,,學識淵博,,為嶺南“一代文宗”,。他雖仕至“位極人臣”,但為官清廉,,被譽為數百年間嶺南最杰出的四人物之一,,海南千年始篤生,與同朝代的海瑞被稱為“海南雙璧”,。 丘浚故居現存“可繼堂”和前堂兩進,,前堂面闊3間,進深4椽,,單檐硬山式簡板布瓦頂,,通高4米,可維堂面闊3間,,進深13椽,,單檐硬山式簡板布瓦頂。 丘浚于明永樂十九年十一月初十生于故居正屋,。丘浚故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距今已有640多年的歷史。曾為多進式院落,,規(guī)模最大時有“丘民十八屋”之說,。 據說,當丘浚7歲,,其兄丘源9歲時,,父親丘傳去世,年幼的兄弟靠祖父丘普撫養(yǎng),。丘普想到自己年老失去獨子,,雙孫依偎膝下,百感交集,,寫了“嗟無一子堪供老,,喜有雙孫可繼宗”的聯句掛于楣兩邊。丘浚成名后,,追念乃祖對他們兄弟的期望,,寫了一篇《可繼堂記》這篇記文,充滿了丘浚追及先人,,不忘根本和對后輩殷切期待的激情,。從此,可繼堂名揚天下,,余韻至今,。 丘浚在世時,下田村(金花村)常常車來轎往,,地方官員以及抵瓊顯要時有拜訪,。丘浚謝世后乃至清代,,可繼堂風光不衰,故居門外的華表,,朝廷旌建丘母李太夫人牌坊,,吸引眾多行人觀瞻,可繼堂成為金花村乃至海南人的驕傲,。
民國以來,,海南政局動蕩,戰(zhàn)火不息,,丘浚后人四處謀生,,其故居呈現衰敗氣象。解放后,,府城地區(qū)人口逐漸增多,,昔日丘宅門前寬闊的空地,已被居民住房所覆蓋,。華表和牌坊已蕩然無存,,丘浚遺物,包括皇上恩賜的龍碗,、玉簪,、朝笏、文稿,,墨跡,、繪像等,也已不知去向,。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丘浚故居已破敗不堪。1994年6月,,瓊山市人民政府對丘浚故居投資130多萬元按現存原貌進行修葺,,1996年修葺一新的丘浚故居免費對外開放,供游人參觀,。1996年,,丘浚故居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丘浚故居庭院草木蔥綠,。進院門,,院內栽種著人參果,枝繁葉茂,??衫^堂兩邊有副門題:可繼堂中承德澤,尚書萬里傳字香??衫^堂神案上供俸著一尊丘浚先人的金色塑像,。堂內擺著4張?zhí)珟熞危癜腹┳篮鸵巫由系裰赖膱D案,,技藝精湛,??衫^堂前,,一棵結滿石榴果的石榴樹下滿地落果他的祖先是福建泉洲晉江縣人,元末海南為官,,由于戰(zhàn)亂不得歸,,落籍府城下田村。他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曾位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相當于宰相),。 他畢生致力于治學,著作甚多,,一生“以文學大名負天下重望”撰有《寰宇通志》》《史世正綱》,、《瓊臺類稿》等書,尤以《大學衍義綱》著稱于世,。 其故居位于瓊山市府城金花村,,建于明洪武年間,共有前后兩進,,有前庭,、中院、可繼堂,,現存建筑面積210平方米(實際使用面積675平方米),,是典型的明代風格建筑,內有邱公塑像等,,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丘浚故居游記
一個落雨遲暮的黃昏,一條曲折狹小的里巷,,幾片殘磚斷瓦,,從我最初走進金花村的時候,就濾成了留聲機上的黑白老唱片,。小巷很窄,,青石板路的縫隙里飽含記憶,往復之中就把丘浚一生的時光斂了進去,。
金花村不大,,一條巷弄曲折往復,東邊為頭,西邊為尾,,村東頭的喧囂撒落了也就傳到西頭去,,而西頭是一條寬闊的馬路,它們似乎與金花村毫不相干,。海南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個人物,,丘浚和海瑞,全都出生在這個小小的村莊里,。丘浚,,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家,,身居宰輔高位,晚年卻屢屢要求棄官歸鄉(xiāng),。在屢請未得的情況下,,他只能以吟詩聊解思鄉(xiāng)之苦:“有人問我家居處,朱桔金花滿下田,?!苯鸹ù宕蟾庞纱说妹G鹂J藕?,賜謚“文莊”,。而“忠介”則是海瑞的謚號。而“一里三賢”中的另一名士許子偉,,從南京扶棺送海瑞歸葬海南的路上,,一定在許多的夜里,夢見過丘浚站在朱桔金花滿目的村口向他微笑,。
丘浚第22代子孫告訴記者,,由于缺少保護,丘浚故居許多原貌都已破敗不堪了,。
丘浚第22代子孫告訴記者,,由于缺少保護,丘浚故居許多原貌都已破敗不堪了,。
到丘浚故居時,,雨點大了起來,鐵門緊閉,,銹了的鎖圈在兩扇門的正中微微有些晃動,,是風。雨點扣擊著鐵門,,發(fā)出沉悶的聲響,,在這空寂無人的小巷里,顯得寂寞而蒼涼。墻北有個小木門,,原有的顏色已經褪落,,灰黑的木屑里,時間在一層一層地剝離,。
扣問許久,,終于聽到里頭有走動的腳步聲。開門的人只是淡淡地看了我一眼,,轉身離去,。我匆忙回應了一個微笑,對著守門人的背影,,我突然感覺深沉而憂傷,。
丘浚故居建于明洪武二年,,是丘浚出生和青年時期生活的地方,。磚木結構,坐東朝西,。原為三進四合院建筑,,由前堂、可繼堂,、藏書石屋等組成,,但現僅存有前堂和可繼堂。前院青石甬道的盡頭是前堂,,兩側各有廂房,。傳說丘浚就出生在前堂左廂房里。而今的左廂房,,破敗凌亂,,破裂的地板上突出一堆堆黃土,一張現代木床上堆滿了雜物,。轉身到后院,,院里左右各種一株金桔,果實墜在枝頭,,尚未成熟,。兒時的丘浚,當年就在這院中的金桔樹下讀書玩耍罷,,繞著金桔樹奔跑的場景與“可繼堂”中寬袍高冠,,雙手持笏,神情慈祥的塑像相映成趣,,歷史往往就定格在這樣的鏡頭里,。無需動感和激情,只有那似斷似續(xù)的聲音不絕如縷。雨點從檐前斑駁的瓦間滴落,,一滴一滴地滲入堂前的塵土中,。
暮年的丘浚,終日期待回歸故里,?!昂u三千余里地,花朝二十四番風,?!贝禾靵砼R,他是“百計思歸歸未得,,夢魂夜夜到庭闈”,。“八月秋高露氣涼,,悲時感物倍思鄉(xiāng),。”嘗遍了上方珍饈,,他只想念故鄉(xiāng)的椰子和檳榔,。那個美麗的海島,始終是他心靈最后的歸宿地,。
離開丘浚故居時,,細雨初歇,四圍已是暮色漸合,。鐵門在我身后吱呀一聲關上了,。在巷口拐角處的石墩上,一位老人正在布棋,,這暮色里約人對弈,,也實是雅致,“有約不來過夜半”,,老人若是等得無聊,,也會點一蠟燭吧,“閑敲棋子落燈花”,,聽村頭的青蛙不緊不慢地唱鳴,。
歷史
明永樂十九年(1421)十一月初十出生于府城鎮(zhèn)下田村(今金花村)人。曾祖父丘均祿,,原籍福建省晉江縣,,被元帥府派遣來海南落籍瓊山,祖父丘普是位良醫(yī),,生丘傳,,丘傳出丘源,、丘浚二子,丘浚為次子,,他七歲喪父,,靠祖父丘普與母李氏撫養(yǎng)長大。他自小聰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出口成章。丘浚故居現存“可繼堂”和前堂兩進,,前堂面闊3間,,進深4椽,單檐硬山式簡板布瓦頂,,通高4米,,可維堂面闊3間,進深13椽,,單檐硬山式簡板布瓦頂,。丘浚于明永樂十九年十一月初十生于故居正屋。丘浚故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距今已有640多年的歷史,。曾為多進式院落,,規(guī)模最大時有“丘民十八屋”之說,。丘浚故居庭院草木蔥綠。進院門,,院內栽種著人參果,,枝繁葉茂??衫^堂兩邊有副門題:可繼堂中承德澤,,尚書萬里傳字香??衫^堂神案上供俸著一尊丘浚先人的金色塑像,。堂內擺著4張?zhí)珟熞危癜腹┳篮鸵巫由系裰赖膱D案,,技藝精湛,。可繼堂前,,一棵結滿石榴果的石榴樹下滿地落果,,使這座名人故居有種寂寥的況味。
丘浚墓坐落于??谑薪妓^村北,,墓庭約2500平方米。水頭村原名邱鄰村,,因一位文人緬懷丘浚寫下“文章華國金生水,,莊嚴圣地人出頭”的對聯,而后更名為水頭村,。
丘浚墓
邱浚墓系石砌,,圓頂,高6米,,墓基分為6層,,計有16級臺階。底座有八卦,,八卦之間“##”(萬)符號,,這符號在古時代表吉祥之意。墓前立石碑一座,,高約4.4米,,上方刻有對舞的雙龍,左右邊沿刻有青松,、仙鶴,、祥云等花紋。碑面上端有:“皇明敕葬”四字,,正中題:“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特贈左柱國太傅謚文莊丘公,。妣誥封正一品夫人吳氏之墓”(夫妻合葬)。墓碑前約2米處有石祭臺置香爐,、石燭臺,。一座頗為工雕的石牌坊上刻有“旨 理學名臣”,坊后面有二尊造型古補的石翁仲,。石翁仲前約4米處有大理石碑一座,,碑北面刻“普天省浩命”四字,南面刻有大明皇帝諭祭文,。整個墓庭呈橢圓形,,左、右,、后三面圍著欄桿,,欄桿外圍為蒼翠的山坡地,一面臨水塘,,水塘前草地上有石馬,、石羊、石獅各一對,。墓庭園前臨水塘,,清泉水不斷,,常年水滿,夏天涼爽,、冬天不冷,。面對平疇沃野,后枕蒼翠小丘,,古樸幽雅,,莊嚴肅穆。
布局
丘浚墓主墓石砌,,圓頂,,高6米,共分6層,,16級臺階,,底座有八卦,八卦之間“##”(萬)符號,,這符號在古時代表吉祥之意,。主墓前立墓碑一座,高4.4米,,上方刻有“雙龍飛舞”,,兩旁刻有青松、仙鶴,、祥云等圖案花紋,。碑面上端有:“皇明敕葬”四字,正中題:‘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特贈左柱國太傅謚文莊丘公,。妣誥封正一品夫人吳氏之墓’(夫妻合葬),。主墓前有“理學名臣”石牌坊一座。墓道兩旁有翁仲,,石羊、石獅,、石馬等石刻,,最前面有石華表一對。整個墓園前臨清泉水塘,,面對平疇沃野,,后枕蒼翠小丘,古樸典雅,,莊嚴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