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報恩寺是南京歷史較為悠久的佛教寺廟,,千余年間,,屢廢屢建,寺名亦屢屢更易,,大報恩寺塔立于南朝寺廟發(fā)祥地和江南佛教中心,。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這兩句詩中“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就是大報恩寺,,大報恩寺的歷史從孫吳開始,歷經各朝,,有過長干寺,、天禧寺等名字,大報恩寺塔的前身則是阿育王塔,。
東吳赤烏年間(238─250年),,孫權建建初寺及阿育王塔,為江南塔寺之始,,有“江南第一寺”之稱,,是繼洛陽白馬寺之后的中國第二座寺廟,也是中國南方地區(qū)的首座寺廟,。經過考證,,阿育王塔約建于東漢獻帝的興平年間(194─195年),是南京古老的佛塔,,也是中國早的佛塔之一,。建塔者極有可能是秣陵人符融,他曾任徐州刺史陶謙麾下之廣陵、下邳,、彭城三郡的運漕官,,并以漕運所得經費建廟蓋塔。符融為早見于正史的中國閣樓式佛塔的創(chuàng)始者,,后退守故里秣陵,,為孫策攻滅。
東吳赤烏十年(247年)東吳大帝孫權為康居國僧人會在長干里修建建初寺和阿育王塔,,成為江南塔寺之始,。
晉太康年間(280─289年)復建,名長干寺,;南朝陳為報恩寺,,宋改天禧寺,建圣感塔,;元改慈恩旌忠教寺,。
建德六年(578年),齊地佛門遭劫,。聞率僧眾四十余循海路奔建康。輒遇大風波,,楫折船沉,。忽現(xiàn)巨龜,負眾僧出水,,須臾抵建康,。聞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龜對曰:師父曾記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龜也,。聞恍然大悟。奏聞宣帝,,帝大悅,,敕建報恩寺,香火祀之,。
唐朝年間,,“慧聞者,齊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嘈蕖洞笾嵌日摗贰ⅰ吨姓摗罚瑯洹耙恍娜^”,,啟天臺之源,。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又以憫寺所得櫬施,,買海曲溪石梁為放生池,佛法廣播于江北,?!?/p>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僧可政得唐三藏玄奘大師頂骨舍利,,于長干寺建塔瘞藏,;宋天禧元年(1017年),重修后的長干寺改稱天禧寺,,寺塔易名“圣感”,;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詔改天禧寺為“元興慈恩旌忠教寺”,,改塔名為“慈恩塔”,。
明永樂六年(1408年)毀于火,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工部于原址重建,,明成祖以紀念明太祖和馬皇后為名,,命工部于此重建大報恩寺及九層琉璃寶塔,按照宮闕規(guī)制,,征集天下夫役工匠十萬余人,,費用計錢糧銀二百五十萬兩、金錢百萬,,歷時十九年始完工,。“依大內圖武,,造九級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報恩寺”,。
大報恩寺的修造,,由鄭和等人擔任監(jiān)工官。大報恩寺在永樂,、宣德年間建造,,正值鄭和率領下西洋船隊多次遠洋海外之時,,因而,鄭和對這項工程難以全力照顧,,工程進展緩慢,,弊端展現(xiàn)。為此,,1428年(宣德三年),,明宣宗朱瞻基特下御敕,要此時已出洋回國任南京守備的鄭和“即將未完處,,用心提督”,,限期完工??⒐ひ院?,鄭和還特其從海外帶回的“五谷樹”、“婆羅樹”等奇花異木種植在寺內,。
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作為中國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筑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是當時中外人士游歷金陵的必到之處,。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遭雷火襲擊,,天王殿,大殿,、觀音殿、畫廓一百四十余間焚為灰燼,;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塔心木腐朽,,塔頂傾斜,僧人洪恩募捐銀數(shù)千兩使之得以重修,。
清順治十八年以后,,內府及地方均有撥款修繕記載。最后一次是1802年(清嘉慶七年)修復竣工后,,繪塔圖并附志,。
咸豐四年(1854年),大報恩寺塔被毀,,關于被毀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說,清軍攻克雨花臺后,,太平軍為防清軍占據(jù)大報恩寺對城內造成威脅,,太平軍先下手為強,,遂“用火藥轟之,復挖空塔座下基地,,數(shù)日塔倒,,寺遭焚毀”。另一說則是1856年,,正逢天京之變,,北王韋昌輝因為擔心翼王石達開占領城外的琉璃塔,架炮攻擊城內,,派兵一面在塔下挖地道引爆炸藥,,一面用火炮直接轟擊塔身,最終使琉璃塔化作一堆瓦礫,,而大報恩寺的其他建筑也被由此引發(fā)的大火全部燒毀,。也有人認為是曾國藩下令炸毀的。
清同治四年(1865年),,江寧機器制造局就大報恩寺遺址坡下菜地造住房十二間,,工作間八十余間,廊五十余間,,寺院遺址漸被蠶食瓜分,。
1958年,在眼香廟,、芙蓉山,、窯崗村一帶出土的大批琉璃構件上多帶有墨書的字號標記。構件現(xiàn)分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館,。
2004年后,南京市開始籌劃復建事宜,,2007年,,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正式啟動建設。
2008年8月7日,,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出土的鐵函中發(fā)現(xiàn)了七寶阿育王塔等一系列世界級文物與圣物,,內藏“佛頂真骨”。
2010年,,大報恩寺重建工程被列為南京市2010年城市建設“十六個重大項目”之一,,同年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向該工程捐贈10億元人民幣。
2010年6月12日,,南京大報恩寺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動在棲霞寺隆重舉行,,佛頂骨舍利在棲霞寺法堂供奉的一個月里,有近20萬人前往瞻禮,。
2011年6月,,被評為“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2012年4月25日,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在香港開幕,,大報恩寺出土的佛頂骨舍利從發(fā)現(xiàn)地南京迎請來到了香港,。
2012年11月,大報恩寺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遺產點之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13年5月,大報恩寺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3月,,大報恩寺輕質保護塔主體完工,該塔共有9層,,由輕鋼結構和玻璃筑成,,外立面由玻璃幕墻組成。
2015年12月16日上午10點18分,,大報恩寺遺址公園舉行開園儀式,。12月17日,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正式開放,。
大報恩寺位于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秦淮河畔長干里,,范圍東起今晨光機器廠,西至雨花路,,南達雨花臺,,北抵秦淮河邊,周圍9里13步,。
大報恩寺坐東向西,、規(guī)模宏大,全寺整體建筑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寺廟主體部分(山門,,佛殿、琉璃塔等)居北半部,,附屬部分(僧房、禪堂,、藏經殿等)居南半部,,南北兩部分之間由圍墻隔開。
大報恩寺北半部主體建筑中軸線布局排列有序:山門(金剛殿)—香水河橋—天王殿 —大雄寶殿—琉璃塔一觀音殿一法堂,。香水河橋的南北兩側各置御碑亭一座,,分別護于“御制大報恩寺左碑”和“御制大報恩寺右碑”。觀音殿的兩側有祖師殿和伽藍殿,,觀音殿后南北有畫廓118間,。在祖師殿前有鐘樓一座,,而與之對稱的伽藍殿前卻無鼓樓,按中國寺廟傳統(tǒng)的“晨鐘暮鼓”及建筑式樣,,大報恩寺內設鐘樓而不設鼓樓現(xiàn)象輕為少見,。結合大報恩寺塔“九級內外,篝燈一百四十有六”,,“—日夜費油六十四斤四兩零”,,使之“晝夜長明”來看,大報恩寺設鐘不設鼓當有一定寓意,。各殿的尺寸,,《金陵梵剎志》收錄詳備。
大報恩寺山門朝西,,建筑布局總體上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寺廟中重要的宗教性建筑皆分布于北區(qū),;而為寺院配套的附屬建筑皆位于南區(qū),,兩者之間以院墻相隔。大報恩寺北區(qū)的建筑排列極為有序,。沿著中軸線依次設置山門(金剛殿)—香水河橋—天王殿—大殿—琉璃塔—觀音殿—法堂等核心建筑,;在中軸線兩側還根據(jù)需要設置了御碑亭、鐘樓,、祖師殿,、伽藍殿等建筑。
大報恩寺以佛殿(即大雄寶殿,,又稱碽妃殿),、天王殿、寶塔為主體,,包括金剛殿,、左右碑亭、天王殿,、大殿,、佛殿、大禪殿,、后禪殿,、左右觀音殿、法堂,、祖師堂,、無梁殿、伽藍殿,、藏經前殿,、藏經殿,、左右貯經廊、輪藏殿,、禪堂,、韋馱殿、經房,、東西方丈,、三藏殿、鐘樓等,,僧院一百四十八房,,東西畫廊廊房一百一十八間,經房三十八間,,規(guī)模極其宏大,。
大報恩寺及其琉璃寶塔的建筑極其精美,集明代以前中國建筑藝術精華于一身,,其中以大雄寶殿和四天王殿較為壯麗,,下墻、石壇及欄桿,,都用漢白玉石砌成,,雕鏤得非常別致。大殿非禮部祠祭,,終年封閉,。明初詔刻大藏,別置藏經殿,,貯南藏經板全部,。門框飾有獅子、白象,、飛羊等佛教題材的五色琉璃磚,。剎頂鑲嵌金銀珠寶。角梁下懸掛風鈴152個,,日夜作響,,聲聞數(shù)里。自建成之日起就點燃長明塔燈140盞,,每天耗油64斤,,金碧輝煌,晝夜通明,。塔內壁布滿佛龕。該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時代,,一些歐洲商人,、游客和傳教士來到南京,稱之為“南京瓷塔”,,將它與羅馬斗獸場,、亞歷山大地下陵墓、比薩斜塔相媲美,,稱之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是當時中國的象征。
南京佛教文化之昌盛,,在中國各大古都中罕有可比,。南京有著二千年的佛教文化積淀,自古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說,,在中國佛教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當時佛教的十大宗派在寺內都設有講座,供僧徒任意選修,;并雕版印刷了號稱“南藏”的大部頭佛經六百三十七函五千余卷收藏于寺內,。
長干寺地宮是中國發(fā)現(xiàn)深的地宮,出土的鐵函是中國發(fā)現(xiàn)的大瘞藏舍利鐵函,,鐵函中七寶阿育王塔是中國發(fā)現(xiàn)的大的實物塔,。更重要的是,鐵函中的佛頂真骨更是在國內外絕無僅有,。當年陜西法門寺出土了4枚舍利,,一下就成了佛教圣地,如今南京出土了佛頂真骨,,其影響可想而知,。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曾稱南京是“佛教學術的中心”,如今南京成為南方佛教中心的地位無可非議,。
經版雕刻于大報恩寺并在該寺長期保存,、印刷流傳的《永樂南藏》,影響大,。自永樂十八年(1420)《永樂南藏》雕成以后,,一直到清康熙年間,大報恩寺一直承擔著中國絕大部分寺廟的印經任務,,是中國佛經流通的絕對中心,。《永樂南藏》到底印了多少部,,已難以統(tǒng)計,,不過,僅鄭和就曾先后印造過10部《大藏經》,遍舍天下名剎,。
大報恩寺是明清中國佛經流通的中心,,漢文佛教大藏經,是漢文佛典的總集,。大藏經的編撰,、雕刻、印刷,,一直被視作是至高無上,、功德無量的盛事。明清兩代,,大報恩寺在這一領域擁有著獨一無二的崇高地位,。在明清出現(xiàn)的5部大藏經(其中官刻4部、民刻1部)中,,有3部官刻與大報恩寺及其前身天禧寺有關,。其中直接相關的為《初刻南藏》(以前稱《洪武南藏》)、《永樂南藏》,。而在北京雕刻的《永樂北藏》,,不僅以《永樂南藏》為范本,而且其主持者有不少是來自大報恩寺,。
南京大報恩寺作為中國古典建筑文化的典范,,是中國經過考古發(fā)掘揭露面積大的寺院遺址,為研究明代皇家寺院的規(guī)制,、布局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在塔基中發(fā)現(xiàn)了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的長干寺地宮,出土了以佛頂真骨為核心(碑文記載由印度高僧施護攜帶來華),、以七寶阿育王塔為代表的一大批佛教珍貴文物,,引起了海內外的極大轟動。
這些重大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宋代佛塔地官的建造,、舍利瘞藏制度,,中西佛教的傳播與交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此次發(fā)掘還在塔基周圍發(fā)現(xiàn)搭建“鷹架”的線索,,揭示了明代寶塔的建筑方法,,對于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歷史地位
明初的大報恩寺與琉璃塔,,為明成祖紀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所建,,另一說為紀念生母碽妃所建。建成后的大報恩寺為江南三大寺之一,,是中國大的講寺,,為包容各派的佛教義學講堂,,并一度成為管理中國佛教事務的僧錄寺所在地。被明成祖賜名為“第一塔”的大報恩寺琉璃塔,,高約78米,,為當時中國高的建筑和南京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筑,以五色琉璃精工砌筑,;塔頂懸掛140多盞篝燈,夜晚點燃時,,幾十里外可見,,當時有人稱贊琉璃塔“白天似金輪聳云,夜間似華燈耀月”,,并被張岱形容為“永樂之大窯器,,中國之大古董”。
大報恩寺琉璃塔與羅馬大斗獸場,、比薩斜塔,、中國萬里長城等一道被稱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并被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文化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不過,,直到20世紀前期,中國人自己才知道這樣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正是西方對此長期推崇的信息的傳入,才重新喚起了20世紀中國人對琉璃塔的歷史記憶和現(xiàn)實思考,。
大報恩寺琉璃塔在歐洲享有的盛譽,,首先要歸功于荷蘭人約翰·尼霍夫。165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決定派一個使團到中國訪問,,并要求隨團的素描畫家把沿途可能見到的景象以及奇異的建筑物以它們本來的形象描繪下來,作為資料保存,。當時擔任此職的正是約翰·尼霍夫,。約翰·尼霍夫有關大報恩寺及其琉璃塔的描述雖然平實,但評價很高,。
讓大報恩寺琉璃塔名揚歐洲的,,并不是這份報告,而是由約翰·尼霍夫之兄亨利·尼霍夫整理,、編輯的尼霍夫游記,。在尼霍夫游記中,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已被稱作是可與“世界七大奇跡”相提并論的偉大建筑,,其獨特的造型和無與倫比的美麗,,通過文字和版畫,被大肆渲染和熱情推崇。
尼霍夫游記的出版和大量發(fā)行,,使得大報恩寺塔成為為歐洲人熟知的中國建筑,。游記在1665年以法文出版后,激發(fā)了歐洲一個中式建筑的靈感,,這就是由路易十四授命,,于1670年在凡爾賽建成的特列安農瓷宮。
尼霍夫游記和插圖,,被其他有關中國或亞洲的各類書籍不斷引用或廣泛改編,。直到19世紀40年代,尼霍夫的游記和插圖仍是歐洲人了解中國的重要知識來源,。
大報恩寺琉璃塔之所以在歐洲家喻戶曉,,還得益于文學等作品的宣傳。1839年安徒生就在《天國花園》中提到:“我(東風)剛從中國來———我在瓷塔周圍跳了一陣舞,,把所有的鐘都弄得叮當叮當?shù)仨懫饋?!”這里的瓷塔,就是大報恩寺琉璃塔,。
十六至十七世紀,,隨著西方傳教士和使團陸續(xù)到達中國,琉璃塔逐漸為西方世界所了解,。他們驚嘆于琉璃塔的壯麗,,把它稱為中國瓷塔(The porcelain tower of NanKing ),并把它與萬里長城一道作為中國在西方人心中的表征,,代表了中國在西方心目中的美好印象,,又與埃及金字塔、英國巨石陣等一道被稱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也正因為如此,,盡管中國在近代的整體形象已不斷下降,但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卻仍然能獲得西方人的尊敬,。1841年,,前來與清廷簽訂《南京條約》的英國“納米昔斯”號軍艦在抵達南京后,艦上英軍紛紛上岸“游覽”大報恩寺琉璃塔,。1854年,,美國駐華全權委員到達南京,其隨員法斯等也慕名參觀了大報恩寺琉璃塔,。他們也許是最后一批見到該塔的外國人,。盡管當時的琉璃塔已是面目全非,但法斯等人的描述仍充滿著敬意:“面對這個巨大而無比壯麗的建筑物的毀滅和破壞,,人們不免感到悲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