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園又名燕谷園,,位于常熟古城區(qū)新峰巷,至今已有220多年歷史,,是常熟古典園林中存世時間長,、格局保存為完整的私家園林之一,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燕園自1982年起陸續(xù)修復,,當年對園中三嬋娟室、佇秋簃等景點按原有布局進行了重建,,于1984年上半年竣工并對外開放,。1998年6月,,燕園實施第二期修復工程,于2000年10月竣工,,歷時3年,,共投資200萬元,對燕園16景中的五芝堂,、賞詩閣,、天際歸舟等12景進行修復,得以重現(xiàn),。2007年3月起,,又將燕園十愿樓、冬榮老屋,、一希瓦閣,、竹里行櫥四景修復,主要恢復建筑面積376平方米,。建筑風貌和原先保持一致,,充分體現(xiàn)江南私家園林的雅致和精巧。同時對園林的花木進行恢復種植,,重現(xiàn)昔日精巧絕妙的園林藝術風采,。
燕園占地4畝多,地形狹長,,劃分為三區(qū),。入門為一區(qū),利用直(西側長廊)橫兩廊以及其后的山石,,造成園景隱約幽深,,使人入園有深邃不可測之感。東折小園一方,,有荷花池,,“七十二石猴”假山,山石嶙峋,,別有天地,。尤可取的是從綠轉廊經(jīng)小橋?qū)肷侥系耐跸筛簦瑑商庍b望,,則覺庭院深深,,空間莫測。假山之東有高低錯落之磚梯與修竹構成“詩境”,,由此北入賞詩閣,,再進為臨水石船,名曰“天際歸舟”,。五芝堂后為第三區(qū),,是園主人生活居住之處,,中亦用假山與五芝堂相隔。
園內(nèi)有“五芝堂”,、“賞詩閣”,、“三嬋娟室”、“天際歸舟”,、“童初仙館”,、“詩境”、“燕谷”,、“引勝巖”,、“過云橋”、“綠轉廊”,、“佇秋”、“冬榮老屋”,、“竹里行廚”,、“夢青蓮花庵”、“一希閣”,、“十樓”,,乃有“燕園”十六景之美譽
燕園花木景觀豐富,園中除有古廣玉蘭,、梧桐,、石榴和五針松、垂絲海棠,、紫薇,、羅漢松等外,還有牡丹種植亦盛,。燕園于晚清時即以牡丹種植,,品類著稱而聞名,可見名花珍木亦為此園之勝,,與園中名山清池,、亭臺樓閣、曲院深廊相映增輝,,構成獨具特色,,意境無限的名園勝景。
燕園于1982年3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燕園坐落在常熟城區(qū)辛峰巷內(nèi),,東鄰炳靈公殿,南臨辛峰巷,,西為民居區(qū),,其北原有五弦河(已湮沒),。
該園原為清乾隆東閣大學士蔣溥之子、臺灣知府蔣元樞所建,,園西即為蔣元樞從父蔣洄舊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時任福建臺澎觀察使兼學政的蔣元樞,,渡海遇險,,回常熟后,即在蔣府舊宅東側辟建園林,,并供海神天妃于其中,,名為蔣園。
蔣元樞因其父親蔣溥與祖父蔣廷錫均任過內(nèi)閣大學士,,家世豪富,,筑園極其精良,如窗欞,、欄檻等都用名貴的紫檀,、楠木雕刻而成。
此園后被其長子繼煃賭博輸卻,。道光九年(1829年),,為其族侄、泰安縣令蔣因培(號伯生)出資購得,,大加修葺增飾,,并請戈裕良用本邑虞山黃石在園中部疊成假山一座,取名“燕谷”,。燕谷如真山幽谷一般,,巧奪天工且洞壑中有清澈的池水,園名于是大著,,園亦因此更名“燕園”,,又名“燕谷園”。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園為邑人知縣歸子瑾購得,。光緒年間,燕園重歸蔣家,,元樞玄孫鴻逵重得,,其所著《吾好廬詩抄》中“園林逢舊主”是為實指。
時至晚清,,燕園于1908年為曾任光緒外務部郎中張鴻購得,,故又稱張園,張鴻且自號“燕谷老人”。張氏著述多種,,所撰反映晚清史實的文學名著《續(xù)孽?;ā芳丛诖藞@完成。
建國后,,燕園先后為市(縣)公安局,、文化館、皮革廠等單位使用,。1982年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根據(jù)常熟城市總體規(guī)劃,市皮革廠開始動遷其在該園所建的部分用房,,并即由市基建局(1985年改為市建設委員會)主持組織園林處陸續(xù)進行修復,,目前,已大部完成,。
燕園占地4畝多,,地形狹長,劃分為三區(qū),。入門為一區(qū),,利用直(西側長廊)橫兩廊以及其后的山石,造成園景隱約幽深,,使人入園有深邃不可測之感。東折小園一方,,有荷花池,,“七十二石猴”假山,山石嶙峋,,別有天地,。尤可取的是從綠轉廊經(jīng)小橋?qū)肷侥系耐跸筛簦瑑商庍b望,,則覺庭院深深,,空間莫測。假山之東有高低錯落之磚梯與修竹構成“詩境”,,由此北入賞詩閣,,再進為臨水石船,名曰“天際歸舟”,。五芝堂后為第三區(qū),,是園主人生活居住之處,中亦用假山與五芝堂相隔,。園內(nèi)有“五芝堂”,、“賞詩閣”、“三嬋娟室”、“天際歸舟”,、“童初仙館”,、“詩境”、“燕谷”,、“引勝巖”,、“過云橋”、“綠轉廊”,、“佇秋”,、“冬榮老屋”、“竹里行廚”,、“夢青蓮花庵”,、“一希閣”、“十樓”,,乃有“燕園”十六景之美譽,。
常熟為倚山之城。燕園地處深僻小巷,,臨近間有高墻,,其借景虞山之法,別具匠心,。即在園內(nèi)建賞詩閣等高閣,,使其背東面西,以西借虞山,,登高憑欄遠眺,,收納虞山無限風光,使有限的空間變成了無限的空間,,俯身下瞰,,則幽谷深澗,秀木繁蔭,,池水曲折,,清流蜿蜒與虞山相呼應。1982年3月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把喙取保渚U清奇,,與蘇州“環(huán)秀山莊”,、揚州“小盤谷”、如皋“文園”相頡頏,,為園藝家所贊賞,。
燕園占地約四畝余,平面呈狹長形,南北長而東西較狹,,布局獨運匠心,,空間組合劃分靈活而富有變化,曲折得宜,,別具一格,。
全園總體可劃分為三區(qū)。入園門至東西橫廊為一區(qū),,利用園西長廊和東西橫廊前庭院中叢叢翠竹,,掩隱其后園景色,使人產(chǎn)生空間幽邃,、深莫能測之感,。該區(qū)之東又巧辟小園一方,北為鴛鴦式四面廳“三嬋娟室”,,原有蔣因培題匾,。張豐玉《瓶花廬詩詞抄》中有關此園圖題句云:“新竹幽而靜,新柳嬌且妍,,新月一笑來,,成此三嬋娟,傲他林處士,,獨抱梅花眠”,。道出此室名之由來。室前有荷花池,,池水曲折逶迤,。池旁假山聳立,怪石嶙峋,,狀如群猴匯集,奔,、跳,、臥、立,,姿態(tài)各異,,形象生動,別具情趣,,因名“七十二石猴”,。山間植白皮松一株,高達數(shù)丈,,蒼勁挺拔,,虬枝曲屈,氣勢雄偉,是為珍品,。由庭院而至山林池水,,極盡空間轉換變化之勝。山南置“童初仙館”,,館內(nèi)為書齋四間,,布局順應自然地形,由園東臨池短廊與小橋?qū)?,曲折幽靜,,饒有趣味?!叭龐染晔摇睎|側為兩層建筑“夢青蓮花庵”,,登小樓可遠眺虞山風光。由東西橫廊至“五芝堂”為第二區(qū),,五芝堂為昔日園主人迎會親友之所,,在堂前置“燕谷”假山一座,咫尺山林,,奇特,,引人入勝,而假山之東沿院墻又有以高低錯落之廊道與修竹構成的“詩境”,,引人遐想,,興味無窮。由此順廊道可北入“賞詩閣”,,出閣下山,,可至名曰“天際歸舟”的臨水旱舫,人移景換,,組合巧妙,,使該區(qū)以“燕谷”為主體之園景,曲折多變,,新意迭出,,堪稱佳絕。假山之西長廊逶迤,,沿園西院墻貫通全園南北,,直抵五芝堂,廊中部置半亭名“亻寧秋?”,。人在廊中游,,園景猶如連續(xù)畫卷,美不勝收,。五芝堂后至園后門則為第三區(qū),,西為“冬榮老屋”,,東側小院,建有“一希瓦閣”,、“十愿樓”,,該區(qū)為園主人日常生活起居之處。
清人錢泳《履園叢話》中記有:“蔣園,,臺灣知府蔣元樞構,。后五十年,其族子蔣伯生得之,,倩晉陵戈裕良疊石一堆,,稱燕谷,園名燕園”,,“園甚小,,而曲折得宜,結構有法,,余每入城亦時寓也,。”戈氏之前,,疊山置洞,,洞頂均用“石梁平頂法”構筑,即以條石架于兩側山石之上,,以為洞頂承重維系,,雖亦有佳妙之構,但終不免為陳套,。至戈氏始創(chuàng)“鉤帶法”,,將石拱橋構筑橋洞的原理,巧妙運用于堆疊假山洞壑上,,為一大突破,,由此,將疊山工藝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記述其與戈氏論及堆疊山洞不用條石易于傾頹時,,“戈曰:‘只將大小石鉤帶聯(lián)絡,如造環(huán)橋法,,可以千年不壞。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后方稱能事’,。余始服其言?!奔又?,戈裕良堆疊燕谷時,,以虞山為藍本,純用本山黃石為之,,故極逼真,,而又運石如筆,變化萬端,,山以大塊石為骨,,小石補綴,拼鋃對縫,,不假外力,,且山石紋理、色彩,,相接自然,、和諧,復又于山南置澗水一泓,,蜿流入洞,,渾然一體,實有巧奪天工之妙,,堪稱開我國造園史上一代新風,。故錢泳評及“其堆法尤勝于諸家”,而為后世園冶家高度贊賞,。戈氏作品除燕谷外,,尚有蘇州環(huán)秀山莊、虎丘一榭園,、揚州意園 小盤谷,、如皋文園、儀征樸園,、江寧五松園等,,今唯燕園與環(huán)秀山莊兩處尚存,殊為珍貴,。
自北山磴道而上,,山巔植樹栽竹,宛若天生,,就中原有“五針松”一本,,高不尋丈,而虬枝曲屈,,倍添情趣,。據(jù)張鴻《燕谷漫興》詩:“手植東來二尺松,十年已見萬針濃”句,,可知此五針松為張鴻出使日本時攜回所植,,惜已于1982年枯萎,。今在原址重新補植。沿山向東攀行即達燕谷峰巒處——“引勝巖”,,宛如置身虞山劍門,,是為攬勝高潮。
燕園自蔣元樞始建時,,有“三嬋娟室”,、“童初仙館”、“七十二石猴”等名構勝景,。
蔣因培增修燕園后,,在其《烏目山房詩集》中題有:“錢松壺為余作燕園圖十六幀,書此奉酬”,。從此,,乃有“燕園十六景”之美譽。但該詩集未具體談及園景內(nèi)容,,今據(jù)張豐玉《瓶花廬詩詞抄》中“題伯生丈燕園圖”提到十四景,,即:1.五芝堂;2.賞詩閣,;3.三嬋娟室,;4.天際歸舟;5.童初仙館,;6.詩境,;7.燕谷;8.引勝巖,;9.過云橋,;10.夢青蓮花庵;11.綠轉廊,;12.亻寧秋?,;13.冬榮老屋;14.竹里行廚,。又據(jù)光緒《常昭合志稿》記載,,燕園有一希瓦閣、十愿樓,、詩境,、梅屋諸名勝。此說和張豐玉所述對照除重復者外,,加一希瓦閣,、十愿樓即為十六景。
燕園歷史上為園主與文人雅集之地,,“賞詩閣”中曾羅列朝野名流詩章,,如清代名人阮元、郭鹿各,、錢泳等吟賞唱和之作皆羅列其中,,益使園林增色。昔園中有清人(佚名)集蔣因培詩句所撰楹聯(lián)曰:“虬橋樹合樓對峙,;燕谷天開澗半彎,。”書齋有蔣因培撰聯(lián):“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涉獵傳記,不能為醇儒,?!?/p>
燕園花木景觀豐富。園中除現(xiàn)有白皮松,、廣玉蘭外,,昔有桂樹、辛夷,、紫藤,、修竹、梧桐,、柳樹等,,池中植以荷花。晚清更有牡丹種植極盛,,品類繁多,。燕谷老人張鴻在其《蠻巢詩詞稿》中,即有《燕園種牡丹》,、《燕園牡丹藤花盛開和李敬輿韻》等詩記盛,。本邑詩人楊無恙,曾有《謝張?隱丈摘贈魏紫》詩,,著意描繪了燕園內(nèi)種植的“姚黃”,、“魏紫”等牡丹珍品(惜后為日寇摧殘以盡),可見名花珍木亦為此園之勝,。
燕園歷史地位與價值的重要,,國內(nèi)著名園林專家來此考察研究后均予以高度贊賞。早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初,,著名建筑師童寯先生即曾專門考察過燕園,,記述和評價于《江南園林志》一書,并附有部分照片及現(xiàn)場估測平面布局圖,。1958年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來常調(diào)研后所著《常熟園林》一文中,,又對燕園布局詳加分析研究,,高度評價其造園藝術特色與成就,并附有詳細測量的燕園布局平面圖,,可看出建國初燕園除賞詩閣,、綠轉廊、天際歸舟旱船僅余遺址外,,其余均保存較好,。此后至1982年交由市基建局開始整修前的二十多年中,園中童初仙館,、夢青蓮花庵,、三嬋娟室、亻寧秋?,、一瓻閣,、十愿樓、冬榮老屋等,,有的因破損較重已被使用單位拆除,,有的被后來工廠改建作他用,燕谷東部的部分假山亦被工廠拆去,,余有門屋,、西長廊、五芝堂尚存,,破損較重,。但該園主體即燕谷與“七十二石猴”兩處假山保存尚好,藝術價值很高,。全園格局保存尚完整,。周圍古建筑亦存有平面圖與遺跡,也可修復,。
燕園此修復工程于1998年6月開始,,依次按原樣落地翻建了五芝堂與門屋(已均屬結構危房);在原址重建了童初仙館,、夢青蓮花庵,;翻建三嬋娟室前臨池廊橋;整修“七十二石猴”湖石假山與山間小徑,,重建假山前環(huán)池疊石,,并整修恢復新發(fā)現(xiàn)的西側山洞;重建了燕谷過云橋東部假山,,并整理了西部假山北側山體,;重建了賞詩閣及與之相通的綠轉廊與詩境景點;重建了天際歸舟旱船與船前水池;重建完成了東園墻,、園內(nèi)各類鋪地與主次園路的鋪裝工作,;落地翻建了南園墻與大門,并在大門上方嵌置拓自燕谷老人張鴻手跡的“燕園”磚刻門額,。2000年7月竣工,,燕園有五芝堂、賞詩閣,、三嬋娟室、天際歸舟,、童初仙館,、詩境、燕谷,、引勝巖,、過云橋、夢青蓮花庵,、綠轉廊,、佇秋等十二景修復。尚有一瓻閣,、十愿樓,、冬榮老屋與竹里行廚景觀,需待后園已遷工廠的車間拆除后再行修復,,全園主體已基本恢復歷史原貌,,使昔日精巧絕妙的造園藝術風采重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