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橋除民國年間增置花崗巖欄石,、望柱外,其他均由初建時的武康石構(gòu)筑,。武康石也叫紫石,,石面布有細小的蜂窩眼,顏色深赤,,原產(chǎn)于浙江省武康(已于1958年并入德清縣),,宋代及元代時,江南一帶常用這種石頭來造橋,,東廟橋上的大部分構(gòu)件為此石,,可佐證其的最初建造年代確實是在宋代。水盤石和排柱渾厚穩(wěn)重,,排柱與橫系石平接嚴密,。每根石梁均從兩端向中間逐漸增厚,外側(cè)又鑿有弧度,,整個橋面略呈拱形,,造型美觀。次孔石梁邊端分別鐫刻如意云圖案,,形成各異,,飄然生動,。
東廟橋的構(gòu)造技術(shù)頗有特色。其底盤石和排柱渾厚穩(wěn)重,,排柱與橫系石平接嚴密,,受力勻稱。三孔橋面架設(shè)六根石梁,,石梁間鋪設(shè)石板,。每根石梁都是兩端為31厘米,中間增厚至51厘米,,外側(cè)又鑿成弧形,,這不僅可增大壓力,減少受拉力,,而且使得整個橋面略成拱形,。石梁之下的長系石上尚有四個直徑為18厘米的半月形孔,此乃建橋時安置托木所用,?!?/p>
1995年4月,東廟橋被省政府列為第四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升格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廟橋為南宋石橋的一個例證是,該橋中孔石梁中段刻有“紹定”字樣,,這“紹定”是南宋皇帝宋理宗趙昀當政時的一個年號,,他共做了40年的皇帝,期間用了8個年號,,依次為: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祐、寶祐,、開慶,、景定,這“紹定”為第二個年號,,共歷6年,。吳江的另一座南宋石橋——同里思本橋的建造年代也在宋理宗當政時,為寶祐年間,,與東廟橋堪稱伯仲,。
東廟橋不僅歷史悠久,其雕刻藝術(shù)也頗為精湛。橋次孔石梁邊端分別刻有四朵形狀各異的如意云,。這圖案為“八寶紋”之一,,所謂“八寶紋”,,即是指雙勝,、金錠、火珠,、萬卷書,、犀角、雙犀角,、珊瑚枝和如意云,。橋上刻上如意云圖案,寓意吉祥,,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給古樸的東廟橋增添了些許飄逸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