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信息
俞樾故居位于蘇州市人民路馬醫(yī)科43號,,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進,,其東又建配房若干,與正宅之間以備弄分隔有相互溝通,。其西,、北為亭園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對正宅形成半包圍格局,。正宅門廳和轎廳皆為三間。第三進為全宅的主廳,,名"樂知堂",,面闊三間,進深五界,,為全宅唯一大木結構采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筑,,用料較為粗壯,裝飾樸素簡潔,。這里為俞樾當年接待貴賓和舉行生日祝壽等喜慶活動的場所。第四,、五進為內宅,,即居住用房,與主廳間以封火山墻相隔,,中間以石庫門相通,;均面闊五間,,以東西兩廂貫通前后,組成一四合院,。樂知堂西為春在堂,,面闊三間,進深四界,。堂前綴湖石,,植梧桐,為俞樾當年以文會友和講學之處,。春在堂北突出一歇山頂小軒,,名“認春軒”。軒北雜植花木,,疊湖石小山為屏,,中有山洞蜿蜒。穿山洞右折,,東北隅為面闊兩間的“艮宧”,,乃昔日琴室。循廊西行,,有書房三間,,名“達齋”。出“達齋”沿廊南行,,有一小亭,,三面環(huán)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池東假山上有“回峰閣”與亭相對,假山中原有小門與內宅相通,。亭南曲廊通春在堂,。小園面積僅200平方米,但掇山開池,,建廊置亭,,結構布局曲折多變,頗有小中見大之奇,。
南面為"小竹里館",,為當年俞樾讀書之處,館南小院載竹,。春在堂北突出一歇山頂小軒,,名"認春軒"。軒北雜植花木,疊湖石小山為屏,,中有山洞蜿蜒,。穿山洞有折,東北隅為面闊兩間的"艮宦",,乃昔日琴室,。循廊西行,有書房三間,,名"達齋",。出達齋沿廊南行,有一小亭,,三面環(huán)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池東假山上有"回峰閣"與亭相對,,假山中原有小門與內宅相通。亭南曲廊通春在堂,。小園面積僅200平方米,,建廊置亭,結構布局曲折多變,,頗有小中見大之奇,。
俞樾簡介
(1821-1906 )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后受咸豐皇帝賞識,,放任河南學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義",,因而罷官,。遂移居蘇州,潛心學術達40余載,,曾先后主講蘇州紫陽書院,、杭州詁經精舍、德清清溪書院,、菱湖龍湖書院,、上海求志書院等。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海內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眾,,尊之為樸學大師。俞樾平生勤奮治學,,著作極豐,,有《春在堂前書》,近五百卷,。
歷史沿革
1954年,,俞樾曾孫著名學者俞平伯先生將曾祖故居捐獻歸公。1957年整修樂直堂,、春在堂,、小竹里館等廳堂及小園。故居先后由市文聯(lián),、戲曲研究所,、評彈團、科學之家等單位使用,。十年動亂中,,廳堂損壞嚴重,園中假山,、亭閣,、曲廊、水池及花木被毀嚴重,,并于其間建三層居民住宅樓一棟,。1980年俞平伯、顧頡剛,、葉圣陶等知名人士聯(lián)名呼吁修復,。1982年由市園林局實施對故居廳堂建筑的維修,至1983年完成了樂知堂,、春在堂等主要廳堂的修復工作,。1986年由市區(qū)文物保護管理所按名人故居進行陳設布置,并于當年10月開放,,供人參觀,。1989年又動遷居民20余戶,拆除園內三層住宅樓,修復門廳,、轎廳和園中亭,、廊、齋,、閣等建筑及曲池,。1990年繼續(xù)恢復假山,補栽花木,。目前俞樾故居的廳堂及小園已全面開放,,供人參觀。所余兩進內宅上房及東側配房,,仍為居民使用,,將列入下一步整修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