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生圍俗稱老圍,,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落成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歷時8年,為陳氏朗庭所建,。
東生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安遠縣城南20公里的鎮(zhèn)崗鄉(xiāng)老圍村,,東徑115°19′18〃,,北緯25°00′12〃。東生圍為安遠名紳陳朗庭所建,,此圍與旁側(cè)的磐安圍,、尊三圍(遺址)、尉廷圍等其他三座圍屋一起構(gòu)成了富有特色的客家圍屋聚落東生圍屋群,。
東生圍在寬闊的田段中間,,東靠近鎮(zhèn)樟公路,南距鎮(zhèn)崗圩0.5公里,,西臨安定公路和鎮(zhèn)江河,。是一個交通方便,通往國家森林公園三百山的必經(jīng)之地,。東生圍是一座集防御,、防火、防水,、防盜于一體的人居客家方圍,。圍內(nèi)居住的村民,均系陳朗庭的后裔,,共有五個村民小組,,77戶、325人,。
東生圍座東朝西,,初建時為五扇大門三層樓房,。同治五年(1866年)在圍的東、南,、北三面各擴建一幢,,和西面圍屋連成一體,形成外圍,。大門增至七扇,,正面圍屋由三層樓房改建為四層樓房。隨后又在圍正面西門坪照墻外增建牛,、豬,、灰、廁所等附屬設施,,并增設外大門,。圍子和附屬設施及外大門總共占地面積10391.6平方米,其中圍子長94.4米,,寬73米,,占地面積6891.2平方米;門坪長62.7米,,寬31米,,占地面積1943.7平方米。
圍略呈方形,,四角均建一高出圍屋一層的炮樓(文革期間西北角炮樓被拆除),,2006年縣政府撥款20萬元,已按原貌修復,。炮樓高13米,。圍屋高9.3米,墻體厚1.3米,,為四層樓房,,一、二層用河石砌成,,桐油石灰灌縫,,堅硬如鐵。三,、四層(含炮樓第五層)外壁外鑲火磚,,內(nèi)為砌土磚,,俗稱“金包銀”,,一、二層窗子長50厘米,、寬15厘米的青崗石窗,,三,、四層鑲圓形菱花口磚雕花窗。三樓間間相通,,俗稱走馬樓,,便于守衛(wèi)人員來往活動,觀察外界動靜,,外壁除正面外三面不出檐,,以火磚封檐俗稱“風火檐”,利于防火,。圍外連接墻體設深1米,、寬3米護圍溝。整座圍屋建成防盜,、防火,、防水以一體的易守難攻的“土圍子”。
圍屋設正面圍門7扇,,為長2.7米,、寬0.4米、厚0.17米青崗條石門框,,木門頁外壁釘鐵板,,以粗大的鐵環(huán)栓住頂門杠。正中大門門額上鑲嵌磚雕“東生圍”三楷字,,左右兩側(cè)大門門額分別鑲嵌“敦行”,、“承家”兩楷書磚雕。正中大門直通三幢大廳,,門樓倒板繪人物畫五幅,,門內(nèi)坪有水井二口(1958年填去)。大廳正門門額書“清輝朗潤”四楷字,,兩側(cè)照壁圓門和兩旁客廳左右門額上分別鑲嵌陰刻“樹基”,、“敦本”、“禮耕”,、“義種”的楷書磚雕,。三幢大廳均為抬梁式和穿插式相結(jié)合的屋架,每根大梁下的梁托和雀替均有鏤雕精細的龍風,、花鳥,、花卉等圖案,外表抹金,,古色古香,。兩側(cè)廂房窗子上,鑲雕刻精湛的木雕花板、中廳茶堂屏風上鑲鏤雕人物故事花板,,其中有“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歷史故事人物活動場面和珍禽異獸浮雕花板,。栩栩如生,,形態(tài)逼真,藝術(shù)精湛,。
大廳內(nèi)二個天井瓦檐和廳門外瓦檐以及照壁瓦檐鑲嵌折技菊花紋,、如意紋、卷草紋圓形或梯形瓦當和蝙蝠形,、牛舌形滴水板瓦,。 兩個天井底及四周均用整塊的長條青崗石鋪設。三幢大廳內(nèi)高懸貼金木匾七塊,,文革期間遭毀,,現(xiàn)幸存“金母長生”匾一塊。
上幢大廳神龕放置一翹頭,、牛腿浮雕花板木香幾桌,,天井邊兩側(cè)保壁柱下有八棱形紫紅石柱礎(chǔ),柱礎(chǔ)浮雕“鹿,、象”圖案以團花相間,。 圍內(nèi)中間為二層樓房的矮圍,是以三幢大廳為中軸線,,環(huán)繞中軸建成對稱式的三個果合心院,,都以暗巷相通,為廚房及閑雜活動地,。 俗稱“九井十八廳”由七扇大門進入,,七條街道由鵝卵石鋪設在圍內(nèi)環(huán)繞相通,深入其中,,四通八達,。
圍屋正面門坪照墻外增建三幢矮屋,為廁所,、牛,、豬欄等附屬設施,共有50余間,,現(xiàn)均已倒塌,,占地面積1764.7平方米。
門坪北邊,,建外大門,,為四柱三間三樓牌坊式門樓,,門額上橫書“光景常新”四楷字,門柱上掛一卷竹式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光照清淑景”下聯(lián)為“常澆物華新”(早毀)。門樓倒板上繪彩色人物畫五幅,,梁托為鏤雕龍鳳圖案,,大門外兩側(cè)豎長條形石功名柱一對,柱頭上雕有左獅,、右象(文革期間遭毀)大門外右側(cè)7米處有水井一口,,泉水清涼可口,供全圍人飲用,。井旁設置洗衣石盆二個,。 東生圍建筑規(guī)模巨大,宏偉壯觀,,堅固結(jié)實,,布局科學合理,設計美觀大方,,是贛南客家人聰明才智的結(jié)晶,。
為了充分展示客家風情,弘揚客家文化,,把東生圍作為展示我縣客家文化的一個窗口和平臺,,讓世人領(lǐng)略客家文化的精神和圍屋建筑的特色風貌及壯觀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2007年縣政府又撥出???0多萬元,,對東生圍進行整理和搶救性維修。2000 年7 月,,東生圍被公布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錄,2013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