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古鹽田 位于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āng),,距縣城 107 公里 , 214 國道瀾滄江東西兩岸,,海拔 2300 米 左右 ,。 “鹽井”是由于產鹽而得名,鹽井藏名為“擦卡洛”,,“擦”即意為鹽,,就是生產鹽的地方,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期鹽井就有曬鹽的歷史 ,, 距今已有 1200 多年歷史,。這里有純樸的民俗,當您看到房內的鐘乳晶鹽,,一定會把 您 引入水晶宮的世界,,展示在您面前的是一道自然、美麗的大奇觀,。
制鹽是鹽井人民的生存之本,,是鹽井人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之一,。目前有鹽田 3454 塊,從事制鹽勞動的純鹽民有 64 人,,農牧勞動和制鹽兼營勞動的人有 2013 人 ,。 鹽的生產方式是 世界上唯一的、 最古老和最原始的 ,。 人從梯子向下深入到洞底幾米至十幾米的深處,,將鹵水背上來倒在鹽田里,經過強烈的日光照射,,水份逐步蒸發(fā),,完后就是鹽粒,曬干運入市場 進行 商品交易,。每塊鹽田產鹽約十幾斤,,三至五天掃一次,天氣不好的時候十五天左右掃一次,,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也就是農歷二,、三月份時的鹽產量最高,質量最好,,價格也比平常高,。年產鹽量約 300 萬斤,收入 100 萬至 130 萬左右,。鹽的銷路比較廣,,除銷往西藏昌都的貢覺縣、察雅縣,、左貢縣,、八宿縣、芒康縣,、林芝的察隅縣外,,還銷往四川的巴塘縣、理塘縣,、康定縣,,云南的德欽縣、香格里拉縣,、維西縣等地,。主要是以鹽、糧交換的方式為主,,特別是牧區(qū)最喜歡鹽井的鹽,,說牲畜吃了此鹽身體長的較為結實、肉多,。
鹽井是塊風水寶地,,鹽井村就駐扎在山神的懷里,,因為這里從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過去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現(xiàn)在是國道 214 線的必經之路,。歷來就是各種商品集散地。
鹽井歷史悠久,,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時候就有鹽田,傳說在朵康六崗當中,,芒康崗是產食鹽的崗,,所以很出名。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羌巴爭奪鹽井食鹽而發(fā)生的交戰(zhàn),,叫“羌嶺之戰(zhàn)”,,最后格薩爾王戰(zhàn)勝了羌巴,,占領了鹽井,,活捉了納西王的兒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納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薩爾王的納西大臣,,鹽田給了納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現(xiàn)在還都保留著最古老,、最原始的制鹽生產方式,。
鹽井的鐵鏈木橋自“茶馬古道”開通至今,是藏漢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解放以前,,那里集聚著很多來自云南德欽、芒康,、昌都,、四川巴塘等地的馬幫群,交易各種物資,,主要有藏族的鹽,、羊毛、羊皮,、絨毛,、青稞等東西和漢族帶來的茶葉、哈達,、瓷碗,、布匹、紅糖,、白砂糖,、粉絲,、大米等商品。運貨的途中經常會遇到盜竊物資的情況,,因此在“茶馬古道”的路上最好的防備措施便是馬幫群一起上路,。白天上路,到了夜晚有些人睡覺,,有些人值班,。最多的馬幫群有 700 多匹馬和 70 多個人。他們之間非常講信用,,也特別團結,,同甘共苦地穿越茶馬古道,為藏漢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鹽井所產之鹽還有些獨特之處,,如瀾滄江兩岸,西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因采鹽高峰期多在 3 — 5 月,,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江東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一處一處的,但產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紅鹽和白鹽的顏色與土質有關。紅鹽產量高,,但價格低,;白鹽多在江東高地筑田曬得,量少,,略貴,。世代采鹽的鹽井人最怕陰雨連天,日照不足,,出鹽極慢且少,,還容易出現(xiàn)水患沖毀鹽田。洪水季節(jié),,鹵井將被淹沒掩埋,。昌都地區(qū)準備將其列為受到保護的“鹽井鹽田博物館”。
鹽的銷路: 鹽的銷路比較廣,,主要分五大銷路區(qū): 1 ,、云南省的中甸,、德欽等地; 2 ,、四川省的巴塘,、理塘、甘孜等地,; 3 ,、林芝、拉薩等地,; 4 ,、左貢到整個昌都地區(qū); 5 ,、整個芒康縣,。
鹽田之爭: “羌”是現(xiàn)在的納西族。當時羌巴人把留下的很厚的石墻土墻叫羌宗,,至今還可見古建筑物的遺跡,。鹽是當?shù)厝嗣裆钪械谋匦杵罚谖鞑赝罗醭?,鹽比金子還要昂貴,,所以鹽井就成了兵家的必爭之地,。鹽井曾經發(fā)生過多次爭奪鹽田的戰(zhàn)爭,。目前鹽泉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東西兩岸。在當時瀾滄江東岸的鹽井百姓要向巴塘有個名叫巴桃花王(桃花盛開的時候巴桃花王來收稅,,為此而得名)的貴族家交稅,,這給當?shù)匕傩赵黾恿顺林氐呢摀{}井百姓的生活本來就過得十分困難,,無法承擔額外的上交任務,。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鹽井的百姓們下定決心要消滅巴桃花王,,在預先都已經商量好的情況下,,鹽井的百姓趁巴桃花王來收稅之機,殺死了巴桃花王,,為了不讓個人承擔罪責,,每家每戶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一個刀痕。鹽井所有的百姓都自愿共同來承擔責任,。巴桃花王死了,,百姓們請來巴貢寺的寺主土瓦喇嘛到巴塘解決此事。巴塘方面決定分兩場比賽來解決這次的殺人事件:一,、比力氣,;二,、比馬背上功夫。土瓦喇嘛法力高強,,兩個比賽都贏了對方,。按照當時的慣例,被殺人的頭,、耳朵,、眼睛等值多少錢,要給被殺人的家庭作賠償,。在給巴桃花王的頭,、耳朵、眼睛等作價后,,百姓們一次性交了賠償費,,從此擺脫了交稅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