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品
由于谷簾泉四周山體,,多有砂巖組成。加之,,當(dāng)?shù)刂脖环泵掠陼r,,雨水通過植被,,再慢慢沿著巖石節(jié)理向下滲透。最后,,通過巖層裂縫,,匯聚成一泓碧泉,從澗谷噴涌而出,,傾瀉入潭,。所以,歷史上眾多名人墨客,,都以能親臨觀賞這一勝景和親品“瓊漿玉液”為幸,。宋代陸游一生好茶,在入川途中,,路過江西時,,也對谷簾泉稱贊不已,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前輩或斥水品以為不可信,水品因不必盡當(dāng),,然谷簾卓然,,非惠山所及,則亦不可誣也”,。此外,,宋代的王安石,、秦少游、朱熹等也都慕名到此,,品茶品水,,公認(rèn)谷簾泉水“甘腹清泠,具備諸美而絕品也!”宋代名人王禹偁還專為谷簾泉寫了序文:“水之來計程,,一月矣,,而其味不敗。取茶煮之,,浮云蔽雪之狀,,與井泉絕殊”。古人曾稱山泉水有“八大功德”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凈、七不饐,、八蠲疴,,這就是說,山泉水清澈透明,,甘冽香潤,,少雜質(zhì),無污染,,有益身體健康,,這八大優(yōu)點,谷簾泉都已具備,,自然成了上好水品,。
云霧茶
在廬山上還有一大名產(chǎn),即廬山云霧茶,。由于受到長年云霧的滋潤,,使所產(chǎn)茶芽葉粗壯,白毫顯露,,喝起來滿口生香,,濃郁甘醇。1959年朱德視察廬山植物園時,,在品賞了谷簾泉水云霧茶后,,就寫下了“廬山云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所以,谷簾泉,,一直為古今品茶的上好山泉,。
天下第一泉
相傳唐代名人陸羽(公元733—804年),以嗜茶著稱,,撰世界第一部研究茶葉專著《茶經(jīng)》,,世稱“茶神”。陸羽對泡茶的水很有研究,。他遍游祖國的名山大川,,品嘗各地的碧水清泉,按沖出茶水的美味程度,,將泉水排了名次,,確認(rèn)廬山的谷簾泉為“天下第一泉”。江蘇無錫的惠山泉為“天下第二泉”,。湖北蘄水蘭溪泉第三……谷簾泉經(jīng)陸羽評定,,聲譽倍增,馳名四海,。歷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紛紛品水題留。宋代學(xué)者王禹偁考究了谷簾泉水后,在《谷簾泉序》中說到此泉水:“其味不敗,,取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狀,與井泉絕殊,。”宋代名士王安石,、朱熹,、秦少游、白玉蠟等都饒有
興趣地游覽品嘗過谷簾泉,,并留下了絢麗的詩章,。白玉蟾對飛流的谷簾泉及泉區(qū)勝景作了如下勾畫:“紫巖素瀑展長霓,草木幽深霧雨凄,。竹里一蟬闖竹外,,溪東雙鷺過溪西。步入青紅紫翠間,,仙翁朝斗有遺壇,。竹梢露重書猶濕,松里云深復(fù)亦寒。”
陸羽猶如神技的鑒水本領(lǐng)并非只有分辨南零水一例,,其鑒別廬山谷簾泉之事也可謂是“好事”成雙,,無獨有偶。李季卿在親眼目睹陸羽辨別南零水后問道:“由此看來,,您所歷經(jīng)過的水可以判定出其優(yōu)劣來了羅,?”
陸羽回答說:“可以這么說,天下以楚水(長江以南流域)第一,,晉水(山西黃河流域)最下,。”陸羽當(dāng)即排出水的二十等級來:“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惠山石泉水第二……”
廬山康王谷又名廬山壟,。《星子縣志》記載說:“昔始皇并六國,,楚康王昭為秦將王翦所窘,,逃于此,故名,?!笨低豕壬钌接腥l(fā)源于漢陽峰,,中道因被巖山所阻,,水流呈數(shù)百縷細(xì)水紛紛散落而下,遠(yuǎn)望似亮麗晶瑩的珠簾懸掛谷中,,因名谷簾泉,。
陸羽曾應(yīng)洪州(今江西南昌)御史蕭瑜之邀前往做客。兩人閑談中,,蕭瑜對陸羽判定谷簾泉為天下第一名泉而不以為然,,他說:“天下名泉甚多,何以要評谷簾泉為第一呢,?”陸羽為了讓其信服,,請蕭瑜命士兵去康王谷汲取谷簾泉來親自品評。
過了兩天,,士兵汲水而歸,,陸羽便親自以此水煎茶。在場眾賓客品茶后頻頻舉盞,,連連贊嘆,,都認(rèn)為品嘗到了佳泉美味,還有人說:“鴻漸兄真不愧為評泉高手,,谷簾泉果然名不虛傳,!”
陸羽聽后甚為欣喜,,可當(dāng)他自己舉盞吸了一口,便皺眉驚問:“咦,!這水--恐怕不是谷簾泉吧,?”
眾人聞言全愣住了。蕭瑜急忙把汲水的士兵喚來詢問,,可那人一口咬定是谷簾泉,。
正在這難以定奪的尷尬時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張又新趕到,,他早就得知陸羽最愛谷簾泉,,自己對煮茶也頗感興趣,特地扛了一壇谷簾泉前來助興,。
陸羽便用張又新之水煎茶請眾人重新品評,。席上很快傳來陣陣笑語:“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這水才無愧于谷簾泉之名,。”
一旁的士兵早已嚇得說不出話來,。原來,,他當(dāng)時確實取到了谷簾泉,但在返回途中經(jīng)過鄱陽湖時,,因風(fēng)浪甚大,,一不小心把滿壇的谷簾泉給打翻了。為了不因誤時受責(zé),,他便汲了一壇鄱陽湖的湖水來交差,。不料卻被陸羽一“口”識破。
就真實性而言,,此事與分辨南零水一事相比,,似較可信,因為兩種水分貯于兩個容器中,,而能夠鑒別出不同來,,比較令人信服。但兩種水貯于同一個容器中,,卻要鑒別出不同來,這就有點玄了,。
可是如果比較一下歷史的說法,,這谷簾泉一事則只能算是軼事趣聞罷了,不必盡信了,。因為據(jù)歷史記載,,陸羽卒于804年,而張又新要到814年才考取進士,其后才被遷為江州刺史,,張又新焉能以江州刺史的身份與陸羽在一起品評谷簾泉呢,?這則故事因與分辨南零水之事一樣,應(yīng)該看作是當(dāng)時人們敬陸羽為茶神的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