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變遷
清光緒三十三年十月(1907年11月)直隸提學使盧靖(木齋)以“保存國粹,,宣傳文化,,輔助學校教育,增長社會知識”為宗旨,,開始籌建直隸圖書館,。光緒三十四年五月十一日(1908年6月9日)正式開館。館址初設在河北大經路(今河北區(qū)中山路)直隸學務公所內,。藏書以嚴范孫先生原陳列在天津教育品陳列館的1342部、直隸督署下發(fā)的1萬余卷圖書和提學使司請款專購的12萬卷圖書為基礎,,繼之,,嚴范孫先生又捐贈圖書1200余部,又有奉天總督徐世昌等捐贈圖書,。開館初期藏書近20萬卷(冊),。所編《直隸圖書館書目》32卷,全面反映了建館初期館藏,。
民國二年(1913年),,館址遷至中山公園北部一幢樓房,始有獨立館舍,。1914年9月又附設通俗圖書館于東馬路,。在當時被譽為大江南北第三位的圖書館。1918年9月,,館名改稱“直隸省立第一圖書館”,。任命嚴侗(臺孫)為圖書館主任。1928年又更名“河北省立第一圖書館”,。1937年7月天津淪陷后,,館舍被日本侵略軍強占,更名為“天津特別市立第二圖書館”,。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又更名為“河北省立天津圖書館”,。經清點,僅有中文書十萬余冊,,外文書四千余冊,。此后,直至天津解放,,由于經費拮據(jù),,館業(yè)處于停滯狀態(tài)。
1929年春,,天津特別市創(chuàng)辦市立圖書館,,頒布“市立圖書館計劃大綱”,市紳王賢賓熱心贊助圖書館事業(yè),,廉價出讓南開楊家花園住房一所共114間作為館舍,,1931年6月20日舉行開館典禮。1937年天津淪陷后,,曾更名“天津特別市立第一圖書館”,。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恢復原稱“天津市市立圖書館”,。
抗戰(zhàn)勝利后,,天津市熱心文化事業(yè)的各界人士倡議建立一座規(guī)模宏大之圖書館。1947年組成建館籌備委員會,。1948年4月,,市政府將原法租界公議大樓撥交天津圖書館作為館舍,于1948年4月局部開館,。至天津解放前夕,,全市公共圖書館僅存下瀕臨關閉的省、市圖書館各一所和1948年新建的天津圖書館,,1949年天津解放后,,逐步合并為“天津市人民圖書館”。館址為承德道12號,。
1952年1月,,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決定,由時任市文化局副局長的李霽野兼任館長,。同年7月,,任命南開大學教授黃鈺生為館長。
館藏書籍
合并后的天津圖書館藏書約計40余萬冊,,經逐步增長至今已達320萬冊,。成為我國館藏較為豐富的省級公共圖書館之一。解放以來,在采購新書的同時,,注意征集地方文獻,,陸續(xù)接受社會各界人士、藏書家捐贈圖書,,如任鳳苞,、周叔弢、張叔誠,、葉石甫,、顧維鈞、石景宜等捐贈的大量中外文圖書,。
1982年“天津市人民圖書館”更名為“天津圖書館”,。1991年,坐落于復康路15號,,由天津市政府投資興建,,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可容納藏書500萬冊(件)的天津圖書館新館建成開放,。
獲獎和榮譽
從1949年起至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圖書館事業(yè)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視,,在人力,、財力和物力上都給予大力支持,從而使圖書館事業(yè)逐步得到恢復,、調整和發(fā)展,。這期間雖然也曾受到的沖擊,但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天津圖書館得到更快、更好的發(fā)展,,尤其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年代,,出現(xiàn)了圖書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1989年和1994年兩次被評為全國文明圖書館,,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在1994,、1998年文化部組織的第一,、二次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圖書館科學評估工作中,,天津圖書館均榮獲全國第二名。1999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