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簡介
當代世界史編纂的一個新起點,影響世界歷史的10本書之一,,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經(jīng)典著作,。
本書是斯塔夫里阿諾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兩冊,。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tǒng)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qū)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qū)人類文明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全書材料新,、范圍廣,,除了政治,、經(jīng)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shù)等各個方面,,并吸收了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lǐng)域的新成就,,讀來頗覺新穎,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所以,,本書在20世紀中期一問世便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頗受好評,。
美國許多大學已把《全球通史》作為大學基礎(chǔ)課程的教材,,甚至連美國的許多軍校也把此書作為教材,,規(guī)定每個學生在畢業(yè)前都要修這門課,。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作品鑒賞
點評
--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
《全球通史》給了我強烈的現(xiàn)實感:它是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由于陶醉于技術(shù)進步而產(chǎn)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
近年來在用全球觀點或包含全球內(nèi)容重新進行世界史寫作的嘗試中,,最有推動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歷史學家個人單獨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最為著名,。
--英國歷史學家 巴勒克拉夫
《全球通史》是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的世界史代表性作品,,論述自人類起源至本世紀70年代的世界文明。本書改變了世界史研究中"西方中心論"的傳統(tǒng)取向,,確立了體現(xiàn)當代意識的全球性觀念,。
--《紐約時報》
倘若對過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尋根究底,;過去的一切會使我們特別注意到將來,。
波里比阿
在今天這個時代,歷史可說已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意大利和利比亞發(fā)生的一切與亞洲和希臘發(fā)生的一切密切相關(guān),,所有各種事件,最終又歸于一個結(jié)局……因此,,要對歷史的全貌有一個實際認識,,不能不說個別的歷史已用處甚微。只有將各事件與總體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起揭示出來,,指出其相似點和不同點,,才有可能認識歷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歷史時,,不僅得到樂趣,,且有所裨益。
波里比阿
當代世界的痛苦就如產(chǎn)婦分娩時的陣痛,,一個規(guī)??涨暗娜祟惿鐣谌绱司薮蟮耐纯嘀姓Q生……我們目擊的一切重大事件的共同特點是全球性,把我們目擊的重大事件與過去的,、有史以來的一切重大事件區(qū)別開來的也正是全球性,。
埃廷尼·吉爾森
--阿諾德·湯因比
《全球通史》給了我強烈的現(xiàn)實感:它是救治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由于陶醉于技術(shù)進步而產(chǎn)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這部《全球通史》,,是全球史潮流的一部奠基性的杰作,。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起,它就一直是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教學的首要參考教材之一,,對中國高校世界史教材編寫工作產(chǎn)生了革命性影響,。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毅
本書享譽世界幾十年,,與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齊名,,但比《歷史研究》通俗易懂。與《夢的解析》,、《廣義相對論的基礎(chǔ)》,、《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時間簡史》等并列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本書,。
評論
《全球通史》的成功之處,首先就在于它強烈而深刻的現(xiàn)實感,。二《全球通史》不同凡響,,還在于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全球史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在西方,,早在啟蒙時代就有人試圖以全球視野來闡釋歷史。但后來“由于好戰(zhàn)的民族國家的興起”,,民族國家歷史的編纂獲得強有力的推動,,而先前對世界歷史的興趣則消失了。按照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說法,,這種局面一直延續(xù)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在很大程度上甚至一直延續(x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一戰(zhàn)或二戰(zhàn)后,,對世界歷史的興趣又在西方學術(shù)界重新燃起,,代表性作品包括施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韋爾斯的《世界史綱》,、湯因比的多卷本《歷史研究》,、麥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的歷史》和《世界歷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人們一般都把英國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看成當代“全球史觀”的理論上的先行者,,認為他在1955年的論文集《處于變動世界中的史學》中最先提出了全球史觀問題,以后又在1967年的《當代史導論》、1978年的《當代史學主要趨勢》和同年的《泰晤士歷史地圖集》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兩卷本《全球通史》(1970和1971年)和W·H·麥克尼爾的《世界通史》(1967年),則被巴勒克拉夫視為體現(xiàn)了“全球史觀”的代表作,。他在《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中指出:“近年來在用全球觀點或包含全球內(nèi)容重新進行世界史寫作的嘗試中,,最有推動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歷史學家個人單獨完成的,其中恐怕要以斯塔夫里阿諾斯和W.H.麥克尼爾的著作最為著名,?!?/span>
研究價值
《全球通史》有人類的過去就有如一幅由遠及近的畫卷, 一幕幕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這里有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宏觀思考,也有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zhì)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辯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guān)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后于技術(shù)變革——的憂慮與警示,。不同于那種把自己的觀點和觀念強加給讀者的歷史學作品,這本書平心靜氣,,娓娓道來,沒有教育人的口吻,,卻把讀者引入到一種求索的境界,,讓你不由自主地手不釋卷。
這本書就是享譽世界幾十年,、已經(jīng)與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齊名,、但比《歷史研究》通俗易懂、被稱為“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的《全球通史》,。作者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盡管這個名字對中國人來講過長難記,但它已經(jīng)隨著《全球通史》一起進入了中國人的知識殿堂,,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中國讀者所熟知,。毋庸諱言,閱讀歷史,,特別是通史類的教科書,,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書卻可以讓讀者比較輕松地讀下來。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為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有人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與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阿爾貝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基礎(chǔ)》,、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J.M.凱恩斯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讓·保羅·薩特的《存在與虛無》,、杰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斯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和維微克·拉納戴夫的《未來之路》等并列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本書,,可見其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
作為歷史教科書,,能夠享受到這樣的“殊榮”,,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恐怕也是出乎許多人意料的,。那么,,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全球通史》何以有如此強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通觀全書,,讀者首先會發(fā)現(xiàn),《全球通史》雖是史書,,但卻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意識,。它雖然是一部歷史教科書,但并不是一味地把讀者拉向遙遠的過去,,而是隨時把歷史上的重大變故與當今世界的現(xiàn)狀聯(lián)系在一起,,提醒讀者認清所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與歷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使讀者的思想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兩個時空里馳騁,,甚至由此產(chǎn)生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聯(lián)想與對比,產(chǎn)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chuàng)作的沖動,。由此,,閱讀歷史成了一種樂趣,成了一個對歷史和現(xiàn)實兩個世界的疑問同時不斷探詢和解答的過程,。
《全球通史》對伊斯蘭教勢力從中東不斷地向周圍擴張,,直至非洲,、中亞東部、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的介紹和分析,,使讀者自然地體會到“這一點至今仍深刻地影響世界事務的進程”,,體會到當今世界圍繞“大中東”的諸多矛盾沖突的緣起,體會到歷史與現(xiàn)實是如何直接而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就涉及到一個歷史作品的時代感或現(xiàn)實感問題,。“古往今來”是通史類教科書的必然屬性,。但如果歷史學家只是埋頭于“從過去到現(xiàn)在”的敘事,,而對讀者的求索目標和心態(tài)需求不能給予足夠的關(guān)注,那么歷史作品的“受眾”就只能局限于本專業(yè)的學生和學者,,局限于以獲取學分為目標的“專業(yè)讀者”之內(nèi),,而難以擁有歷史專業(yè)以外的廣大讀者,歷史作品就難以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實際上,,許多大歷史學家的作品都有強烈的時代感或現(xiàn)實感。湯因比的多卷本《歷史研究》,,是繼施賓格勒1917年《西方的沒落》發(fā)表之后的另一篇歷史巨著,。但與《西方的沒落》不同,《歷史研究》并不認為西方的沒落在劫難逃,,而是對其存續(xù)持樂觀態(tài)度,。
《全球通史》上卷原稿之后曾撰文指出,盡管此書結(jié)束于1500年,,但卻給他以強烈的現(xiàn)實感:它是一種思想武器,,可以用來醫(yī)治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由于陶醉于技術(shù)進步而產(chǎn)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機;它有助于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會對我們生活其中的當今世界的來龍去脈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會對這個世界的走向有一個自己的判定。
圖書目錄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近年在國內(nèi)有兩個版本,,出版社不同,書的目錄內(nèi)容也不同,,初版發(fā)行于1970年,,1998年12月推出最后一版,即第7版,,是很多學校的歷史教材,。欲購買的讀者應當留意。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譯者:吳象嬰,、梁赤民
(1999-05出版) 的全球通史,,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兩冊,目錄如下:
目錄:
1500年前的世界第一編 文明之前的人類
第一章 引言:世界史的性質(zhì)
第二章 人類——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 人類——食物生產(chǎn)者
第二編 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1000年)
第四章 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 古代文明諸類型
第六章 古代文明的結(jié)束
第三編 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第七章 最初的歐亞文化高度發(fā)達的核心區(qū)(公元500年)
第八章 希臘和羅馬的文明
第九章印度文明
第十章中國文明
第十一章 古典文明的終結(jié)
第四編 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500-1500年
第十二章 歐亞大陸文化高度發(fā)達的核心區(qū)-1500年
第十三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
第十四章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第十五章 傳統(tǒng)的拜占庭
第十六章 傳統(tǒng)的儒家文明
第十七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第五編 1500年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第十八章 非洲
第十九章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
第二十章 歐洲擴張前夕的世界
后記
1500年以后的世界
序言
第一編 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qū)的世界
第一章 導言:從地區(qū)史到全球史
第二章西歐擴張的根源
第三章 西歐擴張時的穆斯林世界
第四章 西方擴張時的儒家世界
第五章 西方擴張時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第二編 新興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六章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1763年
第七章 西歐的擴張:荷蘭、法國,、英國階段,,1600-1763年
第八章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第九章 這一時期對世界歷史的意義
第三編 西方據(jù)優(yōu)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
第十章 科學革命-1914年
第十一章 工業(yè)革命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
第十三章 俄國
第十四章中東
第十五章 印度
第十六章 中國和日本
第十七章 非洲
第十八章 南北美洲和英國自治領(lǐng)地
第十九章 這一時期對世界歷史的意義
第四編 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全球性的影響
第二十一章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
第二十二章 1929年以前歐洲的革命與和解
第二十三章 五年計劃和大蕭條
第二十四章 走向戰(zhàn)爭,,1929-1939年
第二十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球性的影響
第二十六章 從大同盟到冷戰(zhàn)
第二十七章 諸帝國的終止
第二十八章 兩極分化的結(jié)束
第二十九章 西方的衰落與成功
第三十章 后記:我們的黃金時代嗎,?
歷史對我們今天的意義
附章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全球性的影響
譯后記
北京大學出版社
具體又有四種
1.全球通史(上下第7版)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01出版)
2. 全球通史(上下)第7版(英文影印版) 斯塔夫里阿諾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07出版)
3. 全球通史(上下第7版)/培文書系人文科學系列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07出版)
這三種的目錄如下:
《全球通史》第7版推薦序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樂觀與躊躇
致讀者
第一編 史前人類
第1章 引言:世界史的性質(zhì)
第2章 人類--食物采集者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人性的本質(zhì)
第二編 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第3章 最初的歐亞大陸文明
第4章 古典文明開啟歐亞大陸一致性
第5章 希臘--羅馬文明
第6章 印度文明
第7章 中國文明
第8章 古典文明的終結(jié)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文明:是禍還是福?
第三編 歐亞大陸中世紀的文明
第9章 中世紀文明形成歐亞大陸一致性
第10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
第11章 突厥人的蒙古人的入侵
第12章 傳統(tǒng)的拜占廷文明
第13章 傳統(tǒng)的儒家文明
第1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發(fā)達社會與“遏制領(lǐng)先”
第四編 公元1500年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第15章 非洲
第16章 美洲和澳大利亞
第17章 歐洲擴前夕的世界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歷史中的民族
第五編 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qū)的世界
第18章 西方擴張時的穆斯林世界
第19章 西方擴張的儒家世界
第20章 擴張中的西方文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21章 西方文明的擴張:經(jīng)濟擴張和國家建設(shè)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歷史與關(guān)于歷史的流行理論
第六編 西方崛起的世界
第22章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息亞階段
第23章 西歐的擴張:荷蘭,、法國,、英國階段
第24章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第25章 全球統(tǒng)一性的開始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從世界歷史看地區(qū)自治與全球統(tǒng)一
第七編 西方據(jù)優(yōu)勢地位時的世界
第26章 歐洲的科學革命和工業(yè)革命
第27章 歐洲的政治革命
第28章 俄國
第29章 中東
第30章 印度
第31章 中國和日本
第32章 非洲
第33章 南北美洲和英國自治領(lǐng)袖
第34章波利尼西亞
第35章全球統(tǒng)一性的鞏固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馬克思的預期與世界歷史的發(fā)展
第八編 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與成功的世界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及其全球性的影響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
第38章 1929年以前歐洲的革命與和解
第39章 五年計劃和大蕭條
第40章 走向戰(zhàn)爭(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球性影響
第42章 諸帝國的終止
第43章 大同盟、冷戰(zhàn)及其后果
第44章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全球性影響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后記
術(shù)語表
索引
北大版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上)/培文書系(培文書系):
4.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上)/培文書系 斯塔夫里阿諾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10出版)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下)/培文書系 斯塔夫里阿諾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10出版)
目錄:
致讀者: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
《全球通史》第7版推薦序 劉德斌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樂觀與躊躇 高毅
第一編史前人類
第1章 人類——食物采集者
第2章 人類——食物生產(chǎn)者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人性的本質(zhì)
第二編 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第3章 最初的歐亞大陸文明(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前1000年)
第4章 古典文明使歐亞大陸趨于整體化(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500年)
第5章 希臘一羅馬文明
第6章印度文明
第7章 中國文明
第8章 古典文明的終結(jié)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
第三編 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公元500一1500年
第9章 中世紀文明使歐亞大陸實現(xiàn)整體化
第10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
第11章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第12章 傳統(tǒng)的拜占廷文明
第13章 傳統(tǒng)的儒家文明
第1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發(fā)展中的社會與“受到阻滯的領(lǐng)先”
第四編 1500年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第15章 非洲
第16章 美洲和澳洲
第17章 歐洲擴張前夕的世界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歷史上的種族
(下 冊)
第五編公元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qū)的世界
第18章 西方擴張時的穆斯林世界
第19章 西方擴張時的儒家世界
第20章 擴張中的西方文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2l章 西方文明的擴張:經(jīng)濟增長和國家建設(shè)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歷史與關(guān)于歷史的流行理論
第六編新興西方的世界,,1500一1763年
第22章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
第23章 西歐的擴張:荷蘭,、法國,、英國階段,1600—1763年
第24章 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第25章 全球統(tǒng)一性的開始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地區(qū)自治與全球統(tǒng)一
第七編 西方據(jù)優(yōu)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
第26章 歐洲的科學革命和工業(yè)革命
第27章 歐洲的政治革命
第28章 俄國
第29章 中東
第30章 印度
第31章 中國和日本
第32章 非洲
第33章 南北美洲和英國自治領(lǐng)袖
第34章 波利尼西亞
第35章 全球統(tǒng)一性的鞏固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馬克思的預期與世界歷史的發(fā)展
第八編 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與成功的世界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全球性影響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
第38章 1929年以前歐洲的革命與和解
第39章 五年計劃和大蕭條
第40章 走向戰(zhàn)爭,,1929—1939年
第41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球性影響
第42章 諸帝國的終止
第43章 大同盟、冷戰(zhàn)及后果
第44章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全球性影響
重要意義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作為全球史觀的代表作,,對于中國讀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全球通史》摒棄了西方傳統(tǒng)的世界歷史的闡釋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現(xiàn))代”的“三分法”,將整個人類歷史的演進劃分成兩個基本的階段,,即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qū)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興起并占優(yōu)勢的世界,。這樣一種劃分方法對許多中國讀者來說是不習慣的,因為大多數(shù)中國讀者已經(jīng)按照“三分法”形成了自己對歷史的思維定勢,。但這樣一種劃分卻有利于消除中國讀者頭腦中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之間的“時間位差”,,把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和認識真正融入到對整個世界歷史的理解和認識中去。眾所周知,,“上古—中古—近代—現(xiàn)代”是中國歷史學家對世界歷史最為常見的階段劃分,,也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一種世界歷史闡釋體系,實際上是西方學術(shù)界“三分法”的變種,。它無視“中世紀”只是歐洲乃至西歐獨有的歷史經(jīng)歷這樣一種事實,,而將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鑲嵌到一個統(tǒng)一的框架之中,,同時也把中國歷史的階段劃分置于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1840年開始的中國“近代”要比世界歷史上的“近代”晚幾百年。中國人由此不得不按照中國與世界兩個不同的時間表來理解中國的過去與世界的過去,。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無意這樣為難我們,。它也使用“中世紀”這樣的概念,但主要用于描述歐洲的歷史進程及其與歐洲以外地區(qū)歷史進程的比較,,而不是要把各地區(qū)的歷史整齊劃一,。換言之,它沒有設(shè)定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來評價世界各地區(qū)的歷史進度,。實際上,,當代多數(shù)西方學者都已拋棄了傳統(tǒng)的“三分法”,承認“歷史在這個星球上不是按同一個速度進行的”,,“三分法”存在著清晰的歐洲中心論偏見,。正如美國學者威廉·邁克高希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所指出的:“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口不是基督徒,并且只有亞歐大陸的最西端屬于羅馬帝國,。一個帝國崩潰后,,出現(xiàn)的是一個影響全體的但無帝國疆界的宗教,在后來是它的分裂及由一個世俗的秩序取而代之,,這種經(jīng)歷對于西方社會是獨一無二的,。其他社會的歷史表現(xiàn)出一種不同的模式?!钡?,對于“三分法”的否定并沒有阻礙西方學者在世界歷史分期上進行的不懈努力。實際上,,多少年來,,西方學者在世界歷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探求整個世界歷史進程中時間與空間的契合點,。
作者簡介
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杰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shù)榮譽,。
雖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譽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shù)界稱道,。
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諾斯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干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不幸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