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簡介
《透明的紅蘿卜》里的主角,,小黑孩是個孤兒,從小缺乏父親的教導且總是受到繼母的虐待,,這從小黑孩的外貌就可以看出來:孩子赤著腳,,光著脊梁,,穿一條又肥又長的白底帶綠條條的大褲頭子,褲頭上染著一塊塊的污漬,,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結的鼻血。褲頭的下沿齊著膝蓋,。孩子的小腿上布滿了閃亮的小疤點,。他的頭很大,脖子細長,,挑著這樣一個大腦袋顯得隨時都有壓折的危險,。文章中寫小黑孩被繼母從睡夢中打醒去挑水的段落寫的比較細致。小黑孩的遭遇使得他的性格變得沉默,、倔強而孤獨,,感情世界也變得空虛,從不愿意主動跟別人打交道,。而處在鄉(xiāng)村社群中心的青年們,,他們對于黑孩從沒有屑于理解。
小黑孩和小石匠被派到滯洪閘工地干活掙工分 ,,受到了小石匠以及美麗善良的菊子姑娘的保護,。但因為繼母虐待的陰影以及他對菊子姑娘一種隱隱的情慷 ,他甚至咬了菊子姑娘 ,,在小石匠和小鐵匠打架時,意外地幫欺負他的小鐵匠去打小石匠,。小鐵匠動不動就讓黑孩去偷地瓜和紅蘿卜,,因為黑孩視覺上的幻覺 ,他把紅蘿卜看成了有著金色外殼包著銀色液體的透明的紅蘿卜,,從此對紅蘿卜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最后當小鐵匠把他的蘿卜扔進了水里再也找不到時,黑孩鉆進了蘿卜地,, 把所有正在成長的紅蘿卜都拔了出來,。
創(chuàng)作背景
1967年,莫言十二歲,,在家鄉(xiāng)山東高密縣生活,,那時的生活條件很差,莫言也要幫著爸媽掙錢,。他在水利工地旁勞作之余,,因饑餓難耐,偷拔了生產(chǎn)隊一根紅蘿卜,,被押送到工地后專門為其召開了一次批斗會,,回家后遭到父親的毒打,。這個慘痛的記憶一直被莫言深深記住,于是在1985年莫言寫成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
主要人物
黑孩——本書主人公:老實木訥,,受盡欺辱。
黑孩從一出場就被定位為弱者,,他才十歲左右而且相比同齡的小孩又矮又小,,在初冬的時節(jié),身上還只穿著他闖關東的父親留下的一條污漬斑斑的大褲衩,。那數(shù)得出肋巴骨的雞胸脯,,脊背上、腿上閃亮的傷疤,,說明他受到后娘怎樣殘酷的虐待,。他過早地背上了生活的重負,和大人一樣參加勞動掙工分,,還要承受某些人的羞辱和痛打,。在常人看來,在這樣的惡劣的環(huán)境下,,一個毫無自衛(wèi)能力的小孩是無法存活下來的,,所以在開篇就有隊長的那兩句話,“黑孩兒,,你這個狗日的還活著,?”“我尋思著你該去見閻王了?!睂τ谝磺猩娴臋C會,,黑孩都本能地不愿放棄,所以“他在滴水成冰的嚴寒天氣里,,只穿一條短褲,,光著脊背,赤著雙腳,;他能夠?qū)t的鋼鐵攥在手里而不叫一聲,;他能夠?qū)ψ约荷砩系膫谑煲暉o睹?!边@樣存活下來的黑孩有著堅韌的生命力并且對于生活中的苦難黑孩始終沒有反抗,,他以巨大的毅力承受著小鐵匠的奴役、打罵,,老鐵匠的冷漠無情,,拉風箱的吃力、炙烤,他似乎早就習慣了這種非人的生活,,他堅忍地活在苦痛的現(xiàn)實中,。作為一個弱者的黑孩以一種自虐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強大。正是這種隱忍才造就了黑孩堅韌的生命力,。 黑孩給讀者的感受最深的是他對美的追求以及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一個封閉了內(nèi)心的孩子對聲色音味觸覺的敏感遠遠超越常人,充滿神秘,。作品寫出了一個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寫出了外在世界生活中的人和事在一個孩子心中的折射,寫出了一個孩子的心態(tài),。這是一個被畸形的社會扭曲了的畸形的心靈,。在他孤獨的內(nèi)心中,各種感覺異常敏銳,。
菊子
菊子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在工地上幫助過小黑孩,是第一個讓小黑孩感到溫暖的人,,黑孩把菊子做為一個母親的象征的,,但由于現(xiàn)實生活中后母對他的虐待,又讓他對母親這一概念產(chǎn)生了懷疑,,所以他對菊子的類似于母親的依戀在一定程度轉(zhuǎn)變?yōu)橐环N朦朧的愛戀,。
小石匠
小石匠長得很瀟灑,眉毛黑黑的,,牙齒是白的,,一白一黑”,但是“有點口吃”,。同情黑孩的遭遇,。
作品鑒賞
饑餓主題在文中體現(xiàn)是很明顯的。小說中并沒有明確地點出寫作背景,,從文中的公社、生產(chǎn)隊,、集體勞動,、吃大鍋飯、干部強調(diào)的組織性紀律性這些“文革”時期的特色上,,我們可以知道故事發(fā)生的就是那個動蕩不安,,物質(zhì)貧乏甚至精神禁錮的年代。提起這個時期,,我們又不由地把眼光投向解決肚子的問題上,。吃的介紹也因此顯得特別重要。
小說一開始就講到“隊長披著夾襖,一手拿著高粱的餅子,,一手捏著一顆剝皮的大蔥……兩個腮幫子像秋天里搬運糧草的老田鼠一樣飽滿地鼓著……人們一齊瞅著隊長的嘴,。”寫隊長的吃是點出那個時期隊長的張揚跋扈,,當權者可以填飽肚子,,而普通人民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享受。同時也暗含了造成人們饑餓的原因,。也為黑孩的出場醞釀了強烈的悲劇感情,。那個赤腳光背,像谷地里被風吹動著的稻草人的十歲的孩子要忍受的除了饑餓還有寒冷,。黑孩兒做小工就是為了有一頓飯吃,,生存的本能總是不由自主地引導著他把目光投向吃的東西。
黑孩在到達滯洪閘工地上時也有一處描寫“他繼續(xù)向西看,,看到黃麻地西邊有一塊地瓜地,,地瓜葉子紫勾勾地亮。黑孩知道這種地瓜是新品種,,蔓兒短,,結瓜多,面大味道甜……菜園有白菜,,似乎還有蘿卜…”如果不是飽受饑餓的折磨,,十歲的孩子怎么會只看地瓜的葉子就知道是什么新品種,有什么特征,?如果不是一天到晚為了填飽肚子到處找吃的,,他又怎么知道哪塊地有什么,種什么,?看到這里,,我們似乎看到一個瘦弱的孩子那種因饑餓折磨而痛苦的眼光。當作者用平靜的語言敘述這種饑餓時,,帶給我們的震撼卻遠遠大于那種帶血帶淚的控訴,。
在橋洞大家吃完烤地瓜,蘿卜時,,有一處黑孩的幻想“泛著青藍幽幽的鐵板上,,有一個金色的紅蘿卜……那蘿卜晶瑩透明、玲瓏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殼里包孕著活潑的銀色液體。紅蘿卜的線條流暢優(yōu)美,,從美麗的弧線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贝撕螅诤⒖偸菍ふ疫@個透明的蘿卜,,在這里,,蘿卜成了黑孩的一種追求,不管是象征著幸福的生活(可以不必餓肚子,,不必為饑餓問題所擔心)還是黑孩那種朦朧的情意,,或許是一切純潔善良的精神凈土,解決蘿卜的隱喻也就解決了小說的主題思想,。
二,、情愛主題
小說表現(xiàn)的情愛主題歷來是人們解讀這篇小說普遍認為的中心思想。但我認為黑孩的情愛并不是大家所認為的男女之情,,那只是黑孩病態(tài)的占有欲,。
黑孩從小就失去父母親的愛,在繼母的打罵中,、在饑餓和寒冷的折磨中生存,。這種殘缺的生命經(jīng)歷使他從小就有別于正常兒童,很少開口講話,。在那個時代,,人們自己都顧及不了自己,同村的人們對黑孩也只有口頭的可憐而已,。但鄰村的菊子姑娘卻沒有像別人一樣拿他的可憐來取樂,。不管是菊子的母性還是只是大姐姐的那份關懷,她的關心疼愛觸動了黑孩內(nèi)心深處早已泯滅的溫情,。在剛見面,,菊子一連串的問話沒有得到他的回答,卻也有了回應,,“孩子的兩個耳朵動了動”“黑孩感動地仰起臉,,望著姑娘渾圓的下巴。他的鼻子吸了一下”,。在勞動中他陷入想象,,神奇的氣體,美妙的聲音,,使“他臉色漸漸紅潤起來,,嘴角上漾起動人的微笑”。我們幾乎無法想象黑孩竟然還會微笑,,造成這種變化的無疑就是菊子對他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關心。
文中有一個細節(jié)可以看出黑孩對菊子姑娘的感情的珍惜,?!八D(zhuǎn)了一個念頭,走出橋洞,四下打量著,。在第七個橋墩前,,他解下手絹用口叼著,費力地爬上去,,把手絹塞到石縫里……”很多人把這一細節(jié)用來支撐黑孩對菊子產(chǎn)生特殊的男女之情的觀點,,我認為,小說表現(xiàn)的并不是黑孩像小石匠,、小鐵匠一樣對菊子姑娘有一種朦朧的男女之愛,。他對菊子姑娘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一樣特殊的占有欲,,但那只是小孩子特有的那種霸道性而已,。尤其對黑孩來說,享受不到父母的愛,,又從小就缺失別人關心,,菊子是第一個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也是第一個用女性的愛溫暖他的大姐姐,。在他心里他霸道認為菊子姑娘就是屬于他的,,她應該只關心他,而不應該同時也對小石匠敞開心扉,。所以他才會在知道菊子姑娘和小石匠約會是,,“臉上浮起冰冷的微笑”。菊子有了愛情就很少再來看望黑孩了,,這讓黑孩感到強烈的失落,,就像小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一樣。透明的紅蘿卜其實就象征著菊子姑娘的那份關懷,,黑孩到處找也找不到那顆金色的,,透明的紅蘿卜就是意味著菊子姑娘已經(jīng)不屬于他的了。再次失去別人關懷的黑孩感到的不僅是失望,,甚至是絕望,。
三、精神主題
一篇小說能否吸引人重要的就是小說中有沒有深層的東西,,有沒有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特有的精神內(nèi)涵或揭露某種精神境界,。《透明的紅蘿卜》把小說的寫作背景放在“文革”這一特殊時期中,,顯然不是單純地向人們復述文革時期人們那種困頓的生活狀態(tài),,文革對人們造成的不可磨滅的傷害,尤其是小孩子,。也不可能只是寫出特殊時代飽受生活欺騙的小孩子的那種畸形愛戀,。它應該有更深層的思想,,揭露文革對人民精神的傷害,和人們精神的喪失,。
農(nóng)村從古至今一直都是淳樸善良的象征,,這是一片凈土,遠離都市的喧囂和市儈,。然而“文革”的到來造成了價值體系的崩潰,。黑孩“爹走后,后娘經(jīng)常讓他拿著地瓜干到小賣鋪里去換酒,。后娘一喝就醉,,喝醉了他就要挨打,挨擰,,挨咬,。”人們那時的苦悶無處發(fā)泄,,就拿孩子出氣,。小鐵匠也是隨意就叫黑孩去偷地瓜,蘿卜,,根本沒想過這樣做對小孩子來說究竟對不對,。人們已經(jīng)找不到平常支撐自己生活的某種東西。最讓我感到心酸的還是老鐵匠與小鐵匠之間的關系,。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抱著這種心態(tài),老鐵匠教了小鐵匠三年也不肯把最關鍵的技術傳授,,小鐵匠最后竟然不惜把手伸到水桶里去試水溫,,師傅把燒紅的鋼鉆子戳到他胳膊上,他被燙傷了,,但偷到了技術,,還是很高興。這里沒有文明社會尊師重教的理念,,有的只是掌握技術可以獨擋一面多拿工分的迫切的要求,。老鐵匠唱的戲文“戀著你刀馬嫻熟……受盡了世上的千般苦……你全不念三載共枕,一片恩情,,當作糞土……你駿馬高官,,良田千畝,,丟棄奴家招贅相府,,我我我我是苦命的奴呀……”就是那種心酸的心情的真實寫照,。小說后面還寫到黑孩去偷蘿卜被抓,全身衣服被剝下來,,“起初他還好像害羞似的用手捂住小雞兒,,走了幾步就松開了手,。”這一細節(jié)有很深的含義,,透露出黑孩的絕望,因絕望而無所謂的態(tài)度,。到了這里,,已經(jīng)沒有了所謂的羞恥觀了,也就是那種價值觀已完全發(fā)生了變化,。
也有人說“黑孩是中國農(nóng)民那種能夠在任何嚴酷的條件下都能生存發(fā)展的無限的生命力的抽象和象征,。他飽受人間苦難,他以驚人的適應力和承受力頑強地活著,,顯示了對惡劣環(huán)境的超越和征服,。這也正是那個時期中國農(nóng)民普遍具有的偉大性格和力量。因此,,黑孩是二十世紀中國農(nóng)民的真實縮影,。”我贊成這種說法,。我覺得作者特意寫黑孩的悲慘身世就是為了突出他那種倔強的精神,。黑孩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苦難之后,依然頑強地生存著,,這種老黃牛的精神不正是中國苦難農(nóng)民打不到的真實寫照嗎,?小說最后寫到“老頭子看著這個一絲不掛的黑孩,抽抽搭搭地哭起來”作者是借老頭子來哭出作者內(nèi)心的那種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多元主題的綜合
《透明的紅蘿卜》的構思是新穎別致的。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不能用一兩句話進行概括的,,它不是簡單的三種主題的其中一種,,也不是它們的相加,它們是相互滲透相互體現(xiàn)的,。莫言說:“生活原本就有的模糊含蓄,,決定了文藝作品的朦朧美?!币虼怂男≌f也就帶有很獨特的乃至神秘的色彩,,留有大量的藝術空白與想象空間。無論是哪種主題,,我覺得只要找出“透明的紅蘿卜”所象征的意義,,就可以把握這篇小說的精髓。但多元的主題并不是意味著小說的混亂或者我們可以自由發(fā)揮,,毫無根據(jù)地解釋這篇小說的主題,。莫言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立足于民族的文化根基,,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尋找民族失落的精神家園。我們也應該自覺用民族的觀念去讀他的作品
莫言創(chuàng)作這篇小說并不是為了表達一個明確的主題,。相反,,他以描繪生活形態(tài)為主,自覺追求作品蘊含的豐富性,。這樣,,我們就只有從主人公小黑孩的形象入手,來理解這篇作品,。
在塑造小黑孩形象的時候,,作家的筆墨集中于兩個不和諧的方面:一方面是身世的不幸、命運的悲慘,,一方面是兒童的聰慧,、機敏以及與其年齡不相稱的自尊與要強。小黑孩太可憐了,。冰涼的秋天已經(jīng)到來,,大人都披上夾襖了,他渾身上下還只有一條污漬斑斑的大褲衩,,而這條褲衩也顯然是他下了關東的父親留下的,。他拉著那樣大一個風匣,瘦身子吃力地前傾后仰,,“左胸脯的肋條縫中,,他的心臟像只小耗子一樣可憐巴巴地跳動著”——小說用這種驚心魂魄的夸張寫出了小黑孩難以承受的生活重負。
但就是這個又臟又瘦,、在生活的重壓下掙扎著的小黑孩,,卻那樣機敏而又充滿靈性——作品對此作了富于童話色彩的描寫:他能聽到頭發(fā)落地的聲音,能看到湖面上神奇的氣體,,能感受到星光的溫暖,,能像壁虎一樣貼著高高的橋墩爬上爬下,能想象出火車站起來跑,,能把一只紅蘿卜看得那樣神奇,。他又是那樣懂事、自尊,、善良,。他認真地收藏起凝結著菊子姑娘愛心的花手帕;菊子姑娘見他拉大風匣太累,,可憐他,,想把他帶走,他掙扎著非回到風匣前不可;菊子姑娘給他送窩頭來,,他感動得哭了,,但他用手遮住臉,不讓人看到他的眼淚,;他知道小鐵匠的險惡用心,,拼命阻止小石匠與小鐵匠對打。
小說正是通過上述兩個不和諧側(cè)面的殘酷對比,,抒發(fā)對小黑孩不幸童年的悲憫,。這種悲憫的背后,則是對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批判,。盡管作者有意淡化故事的時代背景,但從人物特定的語言和行動中,,讀者仍然可以知道故事發(fā)生在“文革”中,。小黑孩這個聰明、善良,、本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的孩子之所以生活得這樣悲慘,,顯然有家庭、社會,、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狠心的后娘使家庭變得冷酷無情,小鐵匠體現(xiàn)了人心的險惡,,極左路線造成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鄉(xiāng)村的普遍貧困,。
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那個晶瑩透明,、金色的外殼包孕著活潑的銀色汁液的紅蘿卜就有了特殊的意義,。紅蘿卜被描繪得如此神奇,并不僅僅是藝術技巧問題,。一方面,,它作為小黑孩奇特感覺的創(chuàng)造物,使小黑孩顯得更加充滿靈性,,但更主要的是,,它作為一個意蘊豐富的象征物,體現(xiàn)了小黑孩在不幸的生活中對純潔,、幸?;蛘吡硪环N世界的憧憬。這憧憬使小黑孩的形象崇高起來,。小黑孩的憧憬是執(zhí)著的,。在第一次看到那個透明的紅蘿卜之后十幾天,他還到菜地里去尋找,但他最終沒有找到,。這種結局暗含的是作家對生活的失望和悲劇性評價,。這種失望和悲劇性評價,或者可以看作這篇小說的主題,。這一主題還體現(xiàn)在小說中其他人物身上,。小石匠和菊子姑娘是美與善良的化身。他們的形象很美,,他們像關心自己的親人一樣關心小黑孩,,但最后,菊子姑娘那長著長睫毛的美麗的眼睛卻被白石片毀掉了,。甚至那個老鐵匠,,終日吟唱的也是抒發(fā)人生艱難的戲文。從這個意義上說,,小黑孩這個形象本身就是那種艱難的,、備受壓抑的生活的象征。
在整篇小說中,,小黑孩幾乎沒有說過一句話,。他是那么壓抑,受到關懷時忍住不哭,,因為尋找透明的紅蘿卜被隊長打時,,也只是迷惘的眼睛里充滿淚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對小黑孩整個生存環(huán)境的描寫:老隊長,,劉太陽,,砸石子的人們,小石匠與菊子姑娘的相愛,,老鐵匠和小鐵匠的師徒關系,,等等。這些構成了特定時期鄉(xiāng)村社會的生活形態(tài),。
莫言曾說過,,一個人無論寫了多少作品,他的作品都是對童年的記憶,,他所有的作品就是一個個人的自傳,。因此童年記憶在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是很重要的。黑孩的身上有著莫言童年的印記,,一定程度上,,黑孩是童年莫言的一個象征。
在文中,,黑孩最為在意的人是菊子,,因為菊子是第一個讓他感到溫暖的人,黑孩應該是把菊子做為一個母親的象征的,但由于現(xiàn)實生活中后母對他的虐待,,又讓他對母親這一概念產(chǎn)生了懷疑,,所以他對菊子的類似于母親的依戀在一定程度轉(zhuǎn)變?yōu)橐环N朦朧的愛戀,在我看來這種愛戀本質(zhì)上還是屬于對母親的依戀,,類似與“弒父娶母”的感情,,只不過黑孩沒有得到過母親的溫情,這種愛戀在內(nèi)心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這樣一種似母子似姐弟又似男女的復雜而特殊的情感,,最終讓黑孩在小鐵匠和小石匠的決斗中偏向了小鐵匠。
藝術手法
朦朧形態(tài)
《透明的紅蘿卜》呈現(xiàn)出一種朦朧形態(tài),,莫言將現(xiàn)實因素與非現(xiàn)實因素融合在一起,,運用類似白描的,手法將那些作為心靈對應物的景物勾勒出來,,故意拉大,,象征體和象征義之間的距離,設置具有多重象征意義的,,意象,也導致了小說主題指向性的模糊,,這與過去所倡導,,和理解的“,清清楚楚,,愛憎分明”,,的小說截然不同。這象征了一種美,,一種精神的亮色,,與黑孩周圍的世界形成鮮明對比,并否定著周圍的世界,,但并不是只有一種解釋,,認為它代表一種不易察覺,轉(zhuǎn)瞬即逝的希望,,一種用來逃避現(xiàn)實的精神寄托,,超脫塵世的終極幸福等等,小說多義性的原因一是由于作者根據(jù)夢境來構思作品,,夢本身是朦朧模糊的,,這對于依夢而成的作品來說會有,一定的影響,,作者從一種意象開始,,其余情節(jié)都由此發(fā)出來的思維方式,被一些評論家稱為“,內(nèi)省式思維方式”,,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作品中純化生命感受的需要,。
濃墨重彩的民間語言
《透明的紅蘿卜》里的語言來自民間,并且是色彩化了的,。民間語言是滔滔不絕,、生動而有鄉(xiāng)土氣息的,通常一個最普通的農(nóng)民說出來的話可能是最簡單的,,但是活靈活現(xiàn)的,。有時候,可能覺得他們所說的話根本不真實,,但你聽的時候卻沉湎于其中,,莫言稱之為“一場聽覺的盛宴”?!锻该鞯募t蘿卜》里那些人對黑孩的嘲笑,、隊長的話語,寫他對黑孩的呵斥和辱罵,,最真實地還原了他們本身所應有的特色,。莫言任意搭配著這些語言,夾雜著大量的方言俚語或是城市里的流行話語,,用這樣一種狀態(tài)來深刻地表達出他內(nèi)心的痛苦和紛擾,。色彩的運用則使得他所要描繪的感覺和意象詩意地表達了出來,文章里常常有一些色塊和明麗的色調(diào),,用這些單純絢麗的色彩夸張地抒發(fā)自己的感覺和體驗,。有人說,哪里寂靜一片,,哪里就滲透著莫言的感覺,。莫言多次寫到啞巴或者近乎于啞巴的孩子,《透明的紅蘿卜》里的黑孩,,正如莫言自己的名字一樣,,提醒自己不要多說話,言多必失,,但很多時候他是不得不說的,。他通過其他的靈敏感覺來傳達,用手勢和眼神來表達感情,,因此反而更加生動和豐富,。他通過個人感覺的傳遞而將聽覺功能轉(zhuǎn)換成視覺或其他感覺,最典型的例子是《透明的紅蘿卜》里黑孩的眼睛,。尤其是最后隊長對他的盤問,,他先是“迷惘的眼睛里滿是淚水”,,然后“清澈如水”,又“滿是驚恐”,,最后“兩行淚水從黑孩眼里流出來”,,這些是如此生動,讓人讀了覺得有一種永遠的痛,,最單純的眼睛觸痛了讀者的心靈,。
魔幻的意象
小說主人公黑孩是這部小說的主題型魔幻意象,這個可憐的瘦小的孩子沒有得到過母愛,,反倒因繼母的虐待而養(yǎng)成了沉郁呆滯的性格,,正如小石匠形容的,“動不動就像尊小石像一樣發(fā)呆,,誰也不知道他尋思著什么,。然而,他就像一個“神秘奇特的小精靈'刀,,擁有著不可思議的超強的感覺,,但這種敏銳他只賦予了大自然,他聽到空氣的歌唱,,動物的鳴叫,,看到各種動物、植物以及環(huán)境中其他物體的形形色色的神態(tài),,然后無論是聲音還是畫面,,都是美好的,動聽的,,純凈的,就如他在水中都能感受到魚群對他的溫柔,,他看到紅蘿卜那奇異的美麗,,他對紅蘿卜的追求,對水域的追求,,對風的追求,,都源自于他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給他的美好的情境,而這些溫柔和美好,,也正是飽受苦難的黑孩在內(nèi)心深處想要追尋的自由和滿足,。紅蘿卜的意象在這部小說中也是神秘而富有靈性的。它在作者的筆下是這樣呈現(xiàn)的“紅蘿卜的形狀和大小都像一個大個太陽梨,,還拖著一條長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須須像金色的羊毛。紅蘿卜晶瑩透明,,玲瓏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殼里苞孕著活潑的銀色液體。紅蘿卜的線條流暢優(yōu)美,,從美麗的弧線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長有短,長的如麥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嘶有的形容都帶著美好的詞匯,而正是這個透明的紅蘿卜的出現(xiàn),,開始正式碰撞黑孩內(nèi)心對于美好事物的欲望,,而當紅蘿卜被小鐵匠扔人水中時,黑孩追了出去,,它便在人水的霎那引導黑孩去找尋他想要的自由和滿足,,最后黑孩拔出所有還在成長的紅蘿卜的瘋狂怪異的舉動,其實也是他對欲望的焦灼的渴望,。曾利君老師在她的著作中這樣說莫言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作品“同樣是借鑒學習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一些技巧,,莫言的小說卻`魔幻'得別具一格,他們既不像扎西達娃的小說那樣在神秘的宗教事像中營構魔幻,,也不像賈平凹那樣在種種神秘現(xiàn)實的描寫中獲得魔幻,,而是借助奇異的感覺描寫來取得魔幻的效果,他的帶魔幻色彩的小說可是說是一種源自叢生的感覺的`感覺魔幻小說”,,,,后面又說莫言通過對這種感覺的捕捉和處理將拉美的魔幻中國化,對于后面這句話,,筆者不敢認同,。我們從莫言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框架和例句中,可以看到他和拉美魔幻現(xiàn)實小說家的極大的相似之處,,尤其是曾老師在這里一直最為強調(diào)的“感覺”,,我們也可以看到多模仿了馬爾克斯和福克納,,如“香附草貪婪地嗅著他滿身的煤煙味兒”和班吉所聞到的那鐵門的“寒冷的氣味”,,其實是如出一轍的。
奇異的情境
在黑孩去尋找被小鐵匠扔進河里的金色的紅蘿卜時,,有這樣一段描寫“那只公鴨子跟它身邊那只母鴨子交換了一下眼神,,意思是說記得吧那次就是他,水桶撞翻柳樹滾下河,,人在堤上做狗趴,,最后也下了河拖著桶殘水,那只水桶差點沒把麻鴨那個躁包砸死……母鴨子連忙回應是呀是呀是呀,,麻鴨那個討厭家伙,,天天追著我說下流話,,砸死它倒利索··…”呷鳥子的對話,超出了現(xiàn)實的世界,,有著童話的形式,,然而言語間的粗俗,又遠遠地逃離了童話的純凈美好,,變成了成人間的帶點野性的對話,。又是一次碰撞,現(xiàn)實與超現(xiàn)實,,純凈與粗俗,,是一種奇異的夸張的情境,帶著想象的翅膀,。與上述的粗俗有所不同,,“那些四個棱的狗蛋子草好奇地望著他,開著紫色花朵的水芡和擎著咖啡色頭顱的香附草貪婪地嗅著他滿身的煤煙味兒,。',,噠里的植物們在生命的運作下就顯得可愛很多,靈性的每一個眼神,、動作,,都如同孩童般,這里便有了童話的感覺,,雖然這個童話也帶著點鄉(xiāng)土的氣息,。
詩意意象
蘿卜能夠透明,還是紅色的,。這已經(jīng)是個意象,,一個富于詩意的意象。它使人想起童話,。然而,,按照通常的說法這應該算是一篇反映農(nóng)村生活的所謂農(nóng)村題材小說。但凡是讀過這篇小說的人,,恐怕都要猶疑,它究竟能不能算是反映現(xiàn)實農(nóng)村生活的農(nóng)村題材小說,?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子,。這孩子剛出現(xiàn)的時候普普通通,赤著腳,,光著脊梁,,穿一條又肥又長的白底帶綠條條的大褲頭褲子,細長的脖子支撐著大腦袋,。但是越到后來,,這孩子越象個小精靈,,還透著幾分神秘。他從來不說話,。他從不怕冷,,當十分強壯的老鐵匠都穿上棉襖時,他仍然光背赤足,,且沒有半點瑟縮,。他用手去抓熱鐵,讓熱鐵象知了一樣在手里滋啦滋啦地響,,把手燙得冒出黃煙,,可他還不慌不忙,仿佛那皮肉的的痛中有一種快感,。
他在一個夜晚看見了透明的紅蘿卜,,那蘿卜晶瑩透明,尾巴上的根根須須象金色的羊毛,,蘿卜里還流動著活潑的銀色液體,。于是孩子便著迷地去尋求它,以至于到蘿卜地去,,把每一個蘿卜都拔下來舉到陽光下端詳,,最后把一片地蘿卜全部拔光……這的確很象童話。
然而,,這些非現(xiàn)實的童話因素在《透明的紅蘿卜》中只是其藝術形象構成的一種成分,。與這種童話式的非現(xiàn)實因素相交織,小說中又有很多十分現(xiàn)實的農(nóng)村生活描寫,。凡是對我國農(nóng)村生活,,特別是對“文化大革命”期間的農(nóng)村生活比較熟悉的人,都會承認這些描寫既豐富多彩,,又生動準確,。例如小說作者對公社副主任劉太陽的刻畫,用墨并不多,,只寥寥幾筆,,然而活龍活現(xiàn),一個本質(zhì)還不算太劣,,卻已經(jīng)習慣于欺凌百姓的小官僚躍然紙上,。
小說中的其他幾個人物,還有小說所展現(xiàn)的一幅幅農(nóng)村生活圖景,,也都寫得十分生氣,,發(fā)散著一股溫馨的泥土氣息。讀這些地方的時候,,我們幾乎會忘記小說中的那些童話式的非現(xiàn)實的因素,,以為自己在品味一篇風格上非?!皩憣崱钡男≌f。
如此,,《透明的紅蘿卜》多少給人一種迷離恍惚之感,。它所描寫的一切,似乎是現(xiàn)實的,,又是非現(xiàn)實的,,是經(jīng)驗的,又是非經(jīng)驗的,,是透明的,,又是不透明的。小說這種獨特的藝術形象和藝術效果,,使我們獲得一種新鮮的,、陌生的審美經(jīng)驗。它使我們有些困惑,,但也使我們享受到一種“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愉悅,。
作品評價
《透明的紅蘿卜》這部小說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寫實作品,它包含了想象的成分,,充滿了一種夢幻的色彩,。它寫于1985年,這一時期西方的現(xiàn)代主義思潮涌入中國,,中國小說界的創(chuàng)新意識高漲,。
-——趙 磊
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卜》在敘事方法上不像同時代國內(nèi)作家那樣深受西方影響,他采取了本土化的敘事方式,,同時具有意向的獨特性,。這些特點被莫言堅持至今,成為他獲得諾獎的緣由,。
———高洪波
我認為《透明的紅蘿卜》可以理解為一個缺少家庭關愛和溫暖的十歲小男孩內(nèi)心深處的“戀母情結”的象征,。
——-—張欣
作者簡介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謨業(yè),,山東高密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院院長,,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濰坊學院名譽院長,。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xiāng)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xiāng)”以及“怨鄉(xiāng)”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11年莫言榮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深受魔幻現(xiàn)實主義影響,,寫的是一出出發(fā)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xiāng)的“傳奇”,。《生死疲勞》和《蛙》這兩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見的宗教情懷,,使它們超越了中國作家同行,,而進入了世界文學的行列。莫言的業(yè)績,,也使他當之無愧地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在2013年2月1日全國政協(xié)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通過為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