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五出身于八旗貴族家庭,,是貨真價實的名門后裔。然而,,自從其父將祖上留下的諾大產(chǎn)業(yè)揮霍一空后,,那五就成了名符其實的破落戶。那五從小斗雞走狗,、聽戲看花,、提籠架鳥無所不能,惟獨不能自理生計,。在騙賣索七的“古月軒”失敗后,,他只得寄居在祖父的收房丫頭云奶奶家。云奶奶無微不至地照料那五,,他倒端起了主人的架子,。云奶奶義兄過老中醫(yī)勸那五學醫(yī),他卻一口拒絕了學醫(yī)正道,,反而想學醫(yī)道所不齒的給“大宅小姐”“打胎”的偏方,。那五混進黃色小報當了記者,買稿發(fā)表以充當小說家,,卻得罪了武林人士,。來與他交涉的武術家武存忠碰巧是那五祖父的舊識。武存忠勸他學打草繩自食其力,,那五卻不屑于賣苦力,。經(jīng)為小報寫連載的文人醉眠齋主介紹,,那五認識了藝人賈鳳樓、賈鳳魁兄妹,。賈鳳樓欲做局坑某富家子的錢財,,邀那五幫忙假扮闊少捧角,刺激富家子為賈鳳魁花錢,。那五半推半就地也參與了騙局,。他在“清音茶社”佯裝闊經(jīng)理,大把大把地甩鈔票,、點戲,、捧角,得意忘形,,以至于歹徒誤認為他是有錢人,,結(jié)果那五被匪徒扒光了衣服出盡了丑。此后,,那五隨胡大頭學戲,,仍然一事無成。為了一個月兩袋白面,,那五跑到南苑國民黨空軍的京劇團當教員,。1949年北京解放,因有過“發(fā)表”小說的經(jīng)歷,,軍管會將那五分配到文藝部門工作,,至此那五才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由于工作和生活經(jīng)歷,鄧友梅接觸過很多北京旗人,,對這一群體的生活比較了解,。他認識到“八旗子弟”既有愛面子、好吃懶做的一面,,但同時文化素質(zhì)水平也相當高,,而傳統(tǒng)生活方式——旗人子弟只能習武學文,從軍當官,,不準經(jīng)商,、務農(nóng)、學手藝——造成了相當一部分八旗子弟只會玩樂,、缺少生存技能,,一旦失去政治特權,,就立刻生計維艱,。這些事給了他創(chuàng)作上的靈感。
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幫鼓吹血統(tǒng)論,,在事實上又把中國人劃成高貴血統(tǒng)和賤民兩大類,,而在所謂“高貴血統(tǒng)集團”中又出現(xiàn)了如當初的八旗子弟一樣“世襲罔替”、養(yǎng)尊處優(yōu),、驕橫顢頇的人物,。這一社會現(xiàn)實促使鄧友梅在文革結(jié)束后動筆創(chuàng)作《那五》以警示世人。
那五
沒落貴族,、八旗子弟,,祖父做過內(nèi)務府堂官,父親福大爺七歲受封“乾清宮五品挎刀侍衛(wèi)”,。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那五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游手好閑,,在家道沒落以前,,“斗雞走狗,聽戲看花……滑冰,、跳舞,,在王府井大街上賣呆看女人,上‘來今雨軒’飲茶泡招待,?!奔业乐新浜螅瑳]有任何謀生技能的那五開始了浪蕩游閑,、坑蒙拐騙的人生,。他拒絕了過大夫、武存忠的良言勸告,,不肯踏實學手藝,,卻夢想靠歪門邪道不勞而獲。他編下流小報,,買小說登報博取名聲,;用謊話騙收留他的云奶奶;參與賈鳳樓的騙局,,假作闊少捧角,。同時,他也有良知未泯的一面,,見到武存忠自食其力的生活時,,也產(chǎn)生過短暫的羨慕。但終究沒有安分守己地謀生活,。其后他雖然跟胡大頭學戲,,卻只想在票房里混混、分倆車錢。結(jié)果半生一事無成,,不光辦好事沒能耐,,做壞事的本事也不到家。
云奶奶
本名紫云,,是那五的爺爺晚年收房的丫頭,。老太爺去世后,那五的父親福大爺將馬號的一個小院分給她,,叫她自立門戶,,從此斷絕往來。她本是那家的佃戶出身,,擅長勤儉持家,,守住了這份小小的房產(chǎn)。她將小院中的閑房租與過老中醫(yī)夫婦,。過太太生病時她小心侍候,。過太太病入膏肓,有意把過大夫托付給,,而立志守節(jié)的她為兩全其美,,與過大夫拜為干兄妹,在過太太去世后照顧過大夫,。周圍的人贊許她的人格,,尊稱她為“云奶奶”。
武存忠
旗人,,有血性的武林高手,。清末時在善撲營當過拳勇,到那府辦差時曾蒙那五的祖父招待了一頓飯,。民國以后自食其力,,在天橋撂場子賣藝,“七七事變”后改行打草繩,,同時收徒習武,。因那五買小說在報上連載,得罪了武林人士,,武存忠作為代表與那五交涉,,得知那五的身世后,勸說那五放下架子,,憑勞力吃飯,,重新做個有用的人。當那五裝闊少捧角卻被劫匪剝得衣服都不剩時,,他將那五帶到自己家,,替其尋找失物,,再次勸說那五洗心革面,并叮囑其不要喪失民族氣節(jié)投靠日本人,。
小說《那五》通過沒落貴族,、八旗子弟那五游手好閑,、貪圖享樂,、不務正業(yè),浪跡多年,,一事無成的人生經(jīng)歷,,以民間視角從歷史更替和人生道路方面揭示政權滅亡、民族衰落的原因,,反思中國傳統(tǒng)的國民性中的弱點,,警示世人吸取教訓,自強不息,。
那五爺爺是內(nèi)務府堂官,,家勢顯赫,而萬貫家財?shù)侥俏甯赣H到手中,被一塊一塊如切豆腐般賣完,,那五父子落得掃地出門的下場,。那家的興衰正是清王朝和八旗貴族歷史命運的縮影。滿州八旗的祖先起家于長白山脈,,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了勇武強悍,、善于騎射、敢打敢拼的性格,,靠人心向上立志爭強造就了清王朝,。清王朝給了八旗優(yōu)厚的待遇,貴族子弟們不必努力便安享榮華富貴,,七歲孩童就受封“乾清宮五品挎刀侍衛(wèi)”,,拿國家俸祿。經(jīng)過三百年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不但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消磨殆盡,,而且誠實勞動、自食其力等最樸素的人生道理與像那五之流的貴族子弟更是不沾邊,。比如,,那五有過兩次正道的機會,但他不屑為之,,相反,,投機取巧、損人利己,、自私怯懦,、好逸惡勞,、要面子講排場卻是他人性中最頑固的部分。本應承擔保家衛(wèi)國重任的八旗子弟日常生活卻是養(yǎng)清客相公,、玩鴿子走馬,。一旦失去“鐵桿莊稼”,過慣了寄生生活的他們一身吃喝玩樂的本事?lián)Q不來半個硬餑餑,??梢哉f是不當?shù)膰吲囵B(yǎng)了不良的子弟,不良的子弟葬送了清王朝,。作者通過那五的人生經(jīng)歷,,給讀者以啟示,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不勵精圖治,,頑強進取,,而是一味貪求尊榮與享樂,那是很危險的,。
那五的人生悲劇不僅僅是由于清王朝失敗的國策造就了他的坐吃山空,、好逸誤勞的寄生性,這一典型藝術形象身上還蘊含著傳統(tǒng)的國民性的一些弱點,,這弱點也是造成那五悲劇的重要因素,。那五不肯跟過大夫?qū)W醫(yī)走正道,不肯學武存忠賣苦力自謀生計,,反而輕易地聽從“小說商人”醉眠齋主,、拿藝人當搖錢樹作局斂財?shù)馁Z鳳樓之流的教唆,為其“量活”,,這不但是由于他好逸惡勞的寄生性使然,,也是其身上國民劣根性的體現(xiàn)。那五向醉眠齋主買小說發(fā)表,,過了當名人的癮,,甚至產(chǎn)生了“重振家聲”的自我感覺;在茶社佯裝闊人,,大把甩鈔票點戲,、捧角,雖然用的是賈鳳樓的錢,,但他仿佛又回到了家族聲勢赫赫的進代,,揚眉吐氣、得意忘形,。作為窮困潦倒的破落子弟,,那五非但沒有正視家道中落的現(xiàn)實,、自謀生路,反而夢想通過“騙”,、“混”恢復過去的榮華富貴,,以不斷強調(diào)昔日的“家勢”來自我安慰,以虛造的幻影來自我麻醉,。然而一旦遇上強手,,比如面對來向他興師問罪的武存忠,這個“金枝玉葉”心一橫就跪了下去,,自稱“混蛋”苦苦哀求,。這種“驢倒架子不倒”與自輕自賤交織的心態(tài)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
《那五》具有鮮明的民俗特色,,作者筆下的戲社、煙館,、胡同,、習俗等無不帶有“老北京”露水。作者不僅讓讀者領略老北京風味,,得到民俗美學的知識,,而且淋漓盡致地刻畫活動于北京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那五》全篇很少寫景,,也極少大段的心理獨白,,作者借鑒傳統(tǒng)章回體小說和評書藝術的敘事手法,以第三者的身份為讀者交代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關系,,故事性強,,結(jié)構完整,首尾清楚,。較少采用倒敘,、插敘。在敘事語言上,,大量使用北京口語,,且文字簡潔生動,語意深長,。如小說開頭交待那家的敗落經(jīng)過,,“‘房新畫不古,必是內(nèi)務府’,,那五的祖父作過內(nèi)務府堂官,。可是到他爸爸福大爺賣府的時候,,那房子賣的錢還足夠折騰幾年,。福大爺剛七歲就受封為“乾清宮五品挎刀侍衛(wèi)”,。他連殺雞都不敢看,怎敢挎刀,?辛亥革命成全了他,。沒等到他挎刀的年紀,就把大清朝推翻了,?!奔冉淮斯适掳l(fā)生的背景,也為那五以后的落魄做了鋪墊,。而在小說的最后,,作者又以章回小說的筆法做結(jié):“正是:錯用一顆憐才心,招來多少為難事,!此后那五在新中國又演出些荒唐故事,,只得在另一篇故事中再作交代?!?/p>
作者運用純正的北京口語對話塑造人物,,風趣幽默,極富個性和地方特色,,生動地揭示了人物的神態(tài),、心理和性格。云奶奶自幼當奴才,,話語中充滿了自謙,。醉寢齋主滿口京白土語,“沒有三天力巴,,慢慢自己也就會寫了”,,“您又老斗不是,買稿子這玩藝不能像買黃瓜,、反過來調(diào)過去看,,再掐一口嘗嘗”等等,表現(xiàn)出人物的庸俗可笑,。賈鳳樓的語言黑話連篇,,滿口是“量活”“抽頭”“換換葉子”。過大夫要那五學點醫(yī)道,,以求換口棒子面吃,,他一口回絕:“我一看《湯頭歌》、《藥性賦》腦殼仁就疼,!”卻要求學打胎的偏方,,因為“有的大宅門小姐,有了私情怕出丑,,打一回胎就給個百兒八十的,!”那五冒充國民黨軍政人員去登記,,被軍管會的同志看出了破綻,他臉都不紅地說:“那么我歸誰管呢,?也得有個地方給我兩袋面吧!”將那五死皮賴臉,、好逸惡勞的寄生性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除了運用京味兒十足的語言外,,小說的民俗特色還主要體現(xiàn)在對室內(nèi)陳設,、各色市民生活情趣和習俗風尚的細膩描寫中。作者通過在小說中描寫北京城特有的習俗風貌和具有民俗形態(tài)的生活細節(jié)和風土人情,,構成了具有濃郁的民俗風味的人物活動的場景,。如小說中描寫清音茶社所在的天橋三角市場,“穿過那些撂地的賣藝場,,矮板凳大布棚的飲食攤,,繞過寶三帶耍中幡的摔跤場,這里顯得稍冷清了一點,。兩旁也擠滿了攤子,。有修腳的,、點痦子的……圓夢看相,、拔牙補牙、戲裝照相的,。膏藥鋪門口擺著鍋,,一個學徒耍著兩根棒槌似的東西在攪鍋里的膏藥,喊著:‘專治五淋白濁,,五癆七傷,。’”這段描寫讓讀者如身臨其境般領略到了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在那五學戲一段,,作者詳細講述了老北京票房的掌故:“一等票友,要有閑,,有錢,,還要有權。有閑才能下功夫,,從毯子功練起,;有錢才能請先生,拜名師,,置行頭,;有權才能組織人捧場,大報小報上登劇照,,寫文章,。二等的只有錢有閑,,也能出名……三等的既無錢又無權,也要有條好嗓子,,有個刻苦功……方能混飯吃,。”使讀者對舊時的北京梨園世界由陌生到熟識,,并油然生出興趣,。
《那五》曾經(jīng)獲得全國第二屆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 ,并于1989年被改編為同名電視連續(xù)劇,,鄧友梅親自擔任編劇,,謝添、杜民,、羅國良執(zhí)導,,馮鞏主演。
作家吳祖光:作者用平心靜氣的態(tài)度,、不動聲色的口吻講故事,,信筆寫來有如行云流水,而層巒起伏……雖然冷靜卻掩蓋不住一種自然流露的幽默感……讀《那五》自會聯(lián)想到可敬可親的以寫北京人為專長的老舍先生……
文學評論家張韌:在作者筆下的北京人物譜里,,我以為塑造得饒有色彩而最為成功的藝術形象是那五,。他是作者長幅畫卷的軸心,由他的浪跡生涯帶出了老北京的各類人物,,環(huán)繞著他的行蹤又展示了古都的色彩斑斕的歷史畫……《那五》可以說是滿清貴族子弟傳,。
鄧友梅
山東平原人。中共黨員,。1945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八路軍魯中軍區(qū)通訊員,新四軍,、華東野戰(zhàn)軍文工團團員,,北京市文聯(lián)專業(yè)作家,中央文學研究所第二期學員,,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支部書記,,北京市文聯(lián)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中國作協(xié)第四屆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全委會副主席及第六、七屆名譽副主席,。全國第八,、九屆政協(xié)委員。1946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鄧友梅自選集》(5卷),,《京城內(nèi)外》、《煙壺》,、《散文雜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