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象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
2002年7月2日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惠州市北部,,博羅縣境內,,距惠州市區(qū)18公里,緊貼北回歸線,??偯娣e為10696.9公頃,其中核心區(qū)面積為3635.6公頃,,占總面積34%,,森林覆蓋率88.4%;緩沖區(qū)面積為3996.6公頃,,實驗區(qū)面積為3064.7公頃,。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博羅縣中部的象頭山山區(qū),為山地林區(qū)景觀,,主要為低山丘陵地貌,。其中大部分為海拔400—800m的山地及深切峽谷,僅在邊緣地帶有海拔400m以下的丘陵,。本區(qū)雖然為低山丘陵,,但由于屬新構造運動上升區(qū),山勢陡峻,溝谷深切,,地勢險要,,地形比降極大,與周圍的低山平原地貌形成極大的反差,。從高點蟹眼頂?shù)綎|部相鄰的泰美老圩低點,,相對高差1000m以上,地形比降達9.2%,是博羅縣境內地形比降大之處,。
該區(qū)地表水文屬東江流域,。地表水以河流、水庫,、山塘等形式分布,,流向東或東南方向。河網密度為1.3~2.1km,。河流流量變化與季節(jié)變化相關,,4~9月為豐水期,10~3月為枯水期,。區(qū)內有大小溪流40多條,,大小水庫10座。
該區(qū)屬典型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具有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充沛,、空氣濕潤,,分干濕兩季,干季短,、濕季長,,植物生長期長、無霜期長,,風向隨季節(jié)改變,,氣候垂直變化差異大,山上山下十里不同天等特點,。區(qū)內年平均氣溫16.0—21.7℃,;1月或2月最冷,月平均氣溫7.2—13.3℃,;8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2.5—27.2℃;極端最低氣溫-6.6℃(濟公田,,1985年12月11日),;極端最高氣溫35.1℃(管理局,1985年6月22日)。無霜期365天,,山下生長期365天,山上生長期345天,。區(qū)內年降水量2318.5mm,,年際變化大,最多的年份3516mm,,最少的年份1012mm,。多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80%??傊?,區(qū)內舒適期長,氣候舒適宜人,。
保護區(qū)內有維管植物(未調查苔蘚植物)1647種(包括該地長期引種,,生長良好的92個栽培種)。其中蕨類植物36科63屬113種,;裸子植物9科11屬14種(天然分布為5科5屬7種),;被子植物172科696屬1520種(天然分布161科607屬1432種)。
保護區(qū)內珍稀瀕危物種繁多,,如格木,、半楓荷、黑桫欏等10種被列入1999年公布《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批),。另有觀光木,、毛茶等11種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冊)》。兩文件所規(guī)定保護種,,除去重復種,,該地共有保護植物16種:包括穗花杉、格木,、華南栲,、半楓荷、白木香,、粘木,、巴戟天、長葉竹柏,、觀光木,、白桂木、毛茶,、黑桫欏,、金毛狗、蘇鐵蕨、樟,、紅椿,。保護區(qū)內還蘊藏有豐富的蘭科植物,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共有45種,。
保護區(qū)也是華南地區(qū)特有物種的集中分布區(qū),約有360余種華南地區(qū)的特有植物,,如廣東潤楠,、廣州追果藤、廣東刺冬,、兩廣梭羅樹,、小果石筆木、紅花荷,、半楓荷,、華南栲、華南青皮木,、光葉紅豆,、廣東烏飯樹、廣東山龍眼,、毛茶等,。
自然保護區(qū)共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305種,隸屬4綱23目75科,,野生動植物物種多樣性豐富,;305種野生動物種類中,東洋界種類,、古北界種類和廣布種物種數(shù)分別為224種,、45種和36種,分別占了73.44%,、14.75%和11.80%,;保護區(qū)內共有3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占305種野生動物的11.15%,,占廣東省國家重點保護物種115種的29.57%,,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云豹和蟒蛇,Ⅱ級保護動物有虎紋蛙,、三線閉殼龜,、鳶、雀鷹,、蒼鷹,、赤腹鷹,、風頭鷹、褐耳鷹,、松雀鷹,、鳳頭鵑隼、普通鵟,、紅隼,、燕隼、游隼,、白鷴,、綠皇鳩,、褐翅鴉鵑,、小鴉鵑、草鸮,、栗鸮,、斑頭鵂鹠、領鵂鹠,、鷹鸮,、紅角鸮、領角鸮,、雕鸮,、穿山甲、青鼬,、小靈貓,、大靈貓、水獺和蘇門羚等32種,。珍稀動物種類較多,,區(qū)內共有210種野生動物屬“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經濟動物資源豐富,。另有魚類72種。
①保護區(qū)內各種類型的植物群落,,特別是低山和溝谷地區(qū)的南亞熱帶常綠季雨林以及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這兩類森林為該地相對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所以要嚴加保護,,不準砍伐和挖取任何植物,,不準狩獵。
②保護珍稀瀕危植物,。依據(jù)國家有關文件規(guī)定,,該區(qū)有保護植物五十多種,,即黑桫欏、金毛狗,、蘇鐵蕨,、格木、半楓荷,、白木香,、粘木、巴戟天,、長葉竹柏,、華南栲、觀光木,、樟,、紅椿等以及蘭科植物(40余種)。
③特有植物本地以及分布于該地的廣東省特有植物共19種,,即僅在該區(qū)發(fā)現(xiàn)的新種(或品種)三種:博羅紅豆(Ormosia boluoensis),、小金冬青(Ilex Xiajinensis)、光果金櫻子(Rosalaevigata var.leiocarpus),;另有廣東特有種:廣東潤蘭(Machilus Kuangtungensis),、禿小耳柃(Enrya disticha)、長柄石筆木(Tutcheria greeniae),、羅浮桫欏樹(Reevesia lofouensis),、長柄桫欏樹(Reevesia longipetiolata)、羅浮蘋婆(Sterculia subnobilis),、鼎湖血桐(Maiaranga sampsoni)光葉紅豆(Ormosia glaberrima),、廣東烏飯樹(Vaccinium hancockiae)、羅浮粗葉木(Lasianthus fordii),、廣東玉葉金花(Mussaenda kwangtungensis),、楊葉風毛菊(Saussurea populia)、廣東石斗蘭(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廣東畫眉草(Eragrostis nevinii),、廣東山龍眼(Helicia kwangtungensis)、羅浮路蕨(Mecodium lofoushanense),。
④自然環(huán)境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間,通過不斷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而相互作用,,互相依存的統(tǒng)一整體,。因此單純保護植物和其組成群落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能保護好的,,必須將其生存環(huán)境嚴加保護,。
①野生動物保護規(guī)劃應遵循的原則是:"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yǎng)繁殖,合理開發(fā)利用",,對珍稀瀕危動物及其生境采取有效的保護工程,,使珍惜保護動物種群得以恢復和擴大,促進自然保護區(qū)的科學管理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②根據(jù)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保護區(qū)的功能分區(qū)和珍稀瀕危動物的重要分布區(qū)域,確定保護區(qū)需絕對保護的范圍為核心區(qū),,其余地區(qū)為一般性保護區(qū)域,,并在一般性保護區(qū)域加強保護宣傳。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負責象頭山自然保護區(qū)的具體管理工作,,由廣東省林業(yè)局管理,。保護區(qū)管理局下設4個科室,即辦公室,、保護管理科,、科研宣教科,、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科,;以及6個保護站,分別是良田保護站,、甲子前保護站,、磨盤底保護站、上嶂保護站,、平安保護站及小坑保護站,。日常運作方面,實行保護區(qū)管理局-分管科室-保護管理站三級管理體制,。
該保護區(qū)常綠闊葉林中有10個群系,、若干個群叢,植物種類非常豐富,。這種較完整的地帶性森林植被,,是全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象頭山自然保護區(qū)又是廣東省東江上游多條支流的發(fā)源地,,東江擔任著深圳,、東莞等重要城市的供水任務,所以保護象頭山森林植被,,對保護東江水量和水質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解放前出版的《博羅縣志》記載如下: "石船在象頭山馬尾泉下。石突起五,、六尺,,長丈余,,玲瓏如船。" "去馬尾泉數(shù)百步,,大石當中流,,宛如畫舫,謂之石船,。兩岸石壁,,若刀刻、若蟲蝕,、凹者凸者,,斷者續(xù)者......為山中勝處。"
"長溪中有石如畫舫,,謂之石船,,相傳為黃野仙遺跡。" 山中勝景,,有獅子巖佛寺和曬谷石,、和尚石、仙人跡,,觀音巖等,。象山南麓有明代"韓寅仲禮斗處"石刻及青羊洞、太極巖,、懶云床,、爛柯處諸勝。象頭山之湖光山色,,云蒸霞蔚,,長溪怪石,幽谷靈巖,,自宋代以來吸引無數(shù)游人前往觀賞,,成為惠州、博羅一帶有名的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