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0年,,山西龐泉溝自然保護區(qū)獲準建立,。
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地理環(huán)境
地勢地貌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地處呂梁山脈中段,,屬山區(qū)。最高峰孝文山,,為關帝山的主峰,,海拔2831米,最低海拔1500米,。
氣候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屬于暖溫帶及其呂梁山半濕潤區(qū),,是中溫帶到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4.3℃,,相對濕度70%,,年平均降水量820毫米左右,無霜期180天,。
區(qū)域范圍
山西龐泉溝自然保護區(qū)地處交城縣,、方山縣,、婁煩縣交界處,,位于東經111°22′-111°33′,北緯37°45′-37°55′之間,。保護區(qū)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4.5公里,總面積10443.5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7709.7公頃,,灌木林面積1165.9公頃,。
保護區(qū)內有長立村、黃雞塔村,、神尾溝村,、后坪村,、王寺溝村,、大草坪村,、陽圪臺村7個自然村。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山西龐泉溝自然保護區(qū)屬于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qū),,主要保護對象是褐馬雞及華北落葉松、云杉天然次生林植被,。
動物資源
保護區(qū)內動物區(qū)系屬古北界,,及少量東洋界的種類,。據調查,區(qū)內共分布有野生動物238種,,其中獸類6目15科32種,,鳥類14目38科189種,兩棲爬行類8科17種,,昆蟲1?000多種,。
其中,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褐馬雞,、金雕、黑鶴,、金錢豹,、原麝5種;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鴛鴦,、鳶,、紅角鸮、青鼬等25種,。有蒼鷺,、金眶鸻、小杜鵑,、普通夜鷹等14種山西省省級重點保護動物,。
褐馬雞
褐馬雞是古北北界華北區(qū)黃土高原亞區(qū)的一個代表種,,具有稀有性和瀕危性。
植物資源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為泛北極植物區(qū)系,,植被類型為寒溫性針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和溫性闊葉混交林,。依建群種大致可分為5種類型:華北落葉松天然次生林純林:分布于核心區(qū),、八水溝、神尾廟等地帶,,伴生著云杉,、白樺、山楊,、油松,、遼東櫟、紅樺等樹種,;云杉林:分布于八水溝,、西塔溝、大背等地,;油松林:主要分布于陽圪臺實驗區(qū),;楊樺闊葉林:是構成陽坡、山脊線附近和半陰半陽山坡森林植被的主要成份,;遼東櫟林:主要分布于向陽山坡,。
山西龐泉溝自然保護區(qū)內植物種類共有88科828種,其中被子植物79科809種,,蕨類植物7科12種,,裸子植物2科7種,還有地衣,、苔蘚等部分低等植物,。主要樹種有華北落葉松、云杉,、油松,、山楊、紅樺,、白樺等,。
保護區(qū)內還分布有黨參、黃芪,、甘草,、菖蒲、連翹,、桔梗,、柴胡等藥用植物,。
管理狀況
管理機構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管理機構為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隸屬山西省林業(yè)廳,。位于山西省交城縣龐泉溝鎮(zhèn)二合莊村,,為全額財政撥款事業(yè)單位,為獨立的法人單位,,設辦公室,、財務室、資源保護科,、科研宣教室,、綜合管理室5個職能科室。
保護區(qū)管理局下設黃雞塔站,、陽圪臺站,、大草坪站、神尾溝站4個基層保護及生態(tài)監(jiān)測站和1個褐馬雞繁育救護中心,。
林業(yè)公安機構設有林區(qū)派出所,,為上級公安機構和保護區(qū)雙重管理。
2003年,,注冊成立了旅游接待有限旅游公司,,為單位和職工入股的股份制企業(yè),具有獨立法人資格,。
管理內容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主要進行科學實驗,、考察、教學實習和培育珍稀動物等工作,,并劃出一定范圍開展森林旅游,。
基礎建設
保護區(qū)在1992年和2003年,批準和實施了一期,、二期工程建設項目,,核定投資234.9萬元(其中林業(yè)部投資120萬元)和879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39萬元,地方配套440萬元),。在陽圪臺,、大草坪、黃雞塔,、神尾溝4個自然村征用土地并建立4個保護站和3個監(jiān)測站,,在大沙溝建立褐馬雞繁育救護中心和飼養(yǎng)大棚,建立核心區(qū)圍欄,、界樁,、界碑,完成了輸電,、引水,、通訊工程,,購置儀器設備,在機關院建成1500平方米科研綜合樓等,。
開發(fā)利用
科學研究
華北落葉松土壤種子庫研究
1996年5月,,山西農業(yè)大學林學系郭晉平等,采用樣地內小樣方取樣,,物理方法分離,,室內測量、試驗,、分析的方法,對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華北落葉松4個林型的林下土壤種子數量,、質量及分布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影響林下土壤種子數量的因素,,提供了華北落葉松土壤種子庫的基本背景,。
人工電孵化褐馬雞
人工電孵化褐馬雞是由中國動物協(xié)會、太原市動物園和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合作開展的一項科研項目,。2006年龐泉溝自然保護區(qū)開始實施人工電孵化褐馬雞項目,,經過兩年的人工電孵化科學試驗和總結探索,龐泉溝自然保護區(qū)基本掌握了適合褐馬雞胚胎發(fā)育的溫度和濕度等技術參數,,人工電孵化褐馬雞取得成功,。
旅游信息
自然景觀
保護區(qū)內有:“云頂日出”、“龍泉飛瀑”,、“筆架生輝”,、“文源晚翠”、“古樹寶塔”,、“天門瑞氣”,、“雄獅夕照”、“鳳凰觀塔”,、“石豬受難”,、“風動石”、“仙人洞”等自然景觀,。
人文景觀
保護區(qū)內孝文山因孝文帝避于此山而得名,,山中有北魏孝文帝留此的古碑,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交通
龐泉溝距太原市158公里,,每日有對開的班車;與周邊呂梁市,、臨縣,、嵐縣較近,,介休市、呂梁市均有通往龐泉溝風景區(qū)的旅游班車,;交城縣城(距離100公里),、方山縣城(距離37公里)等周邊地區(qū)也有公共汽車。
保護價值
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世界珍禽褐馬雞的主要產區(qū),。褐馬雞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是中國的特產鳥類,被列為國際自然與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皮書中瀕危物種,,在歷史上廣泛分布于中國華北地區(qū),。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在保護珍禽褐馬雞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