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山、九仙山兩大景區(qū)構(gòu)成五蓮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九仙山為五蓮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的一部分,,與五蓮山隔壑相峙,素以“奇如黃山,,秀如泰山,,險如華山”而著稱。九仙山奇峰異石與洞窟泉瀑之多,,與五蓮山并稱雙絕,。以其突兀的山峰,蒼翠的植被,,古老的文化,,形成以游覽觀光為主體的產(chǎn)品類型。最高峰卡山垛海拔697米,,從曲徑通幽的山間秀色到晴空響雪的懸泉飛瀑,,從韻脈神秘的自然景觀到古老豐富的歷史文化,無不受到眾多游客的喜愛,,成為游覽的佳處,。九仙山的美可以歸納為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最大的特點(diǎn)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華北罕見,,令人叫絕,。還有被譽(yù)為“江北一絕”、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春夏之交,,競相開放,令人陶醉。霜秋之季,,滿山紅葉與山光石景相輝映,,蔚為壯觀。
居仙臥龍,,傳神離奇,。歷史上許多隱士騷客,常會于此,,吟詩論文,,贊美九仙山勝境。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曾有“九仙今已壓京東”的詩句,。戰(zhàn)國孫臏馬陵大捷之后,,辭去齊國軍師,浪跡山林,,終選此地,,修建茅舍,聚待講學(xué),,并寫下了千古不朽的軍事巨著《孫臏兵法》,。明代禮部侍郎翁正春贊為“真齊魯間最圣地也”。 一九八八年,,九仙山含在五蓮山之內(nèi),,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其知名度大幅度上升,。一九九五年松柏鄉(xiāng)政府正式將其列入發(fā)展計劃,。修復(fù)了孫臏讀書院遺址,并重塑了孫臏像,,開辟了孫臏書院游覽區(qū),。另外,徹底修通了九仙山通往縣境主干道的盤山通車路附建中型停車場,,還建有小型食宿賓館及民俗村等其他服務(wù)設(shè)施,,設(shè)置多處購物網(wǎng)點(diǎn),旅游服務(wù)體系基本形成,。
光明寺:坐落于五蓮山大悲峰前,,左右分別為望海峰和天竺峰所環(huán)抱,。該寺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年,,歷時五載完工,明崇楨和清順冶、康熙年間又多次復(fù)修和擴(kuò)建,,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古寺院建筑群,。該寺建筑重梁掛柱,飛檐琉瓦,,瓊頂玉柱,,氣勢雄偉,在歷史上素有通天之舉,,登山遠(yuǎn)眺,,層巒疊障,蒼松翠柏,,間以光明寺樓臺亭閣,,異彩多姿,相得益彰,,甚是巍峨壯觀,,光明寺遂成為山東省四大名寺之一。鼎盛時期,,全寺?lián)碛袠?、臺、亭,、閣150余間,,僧眾300余人,進(jìn)香拜佛者絡(luò)繹不絕,。光明寺歷經(jīng)滄桑,,在戰(zhàn)亂中大部分損毀。1985年4月24日,,光明寺修復(fù)工程開工,,至1986年藏經(jīng)樓、大悲殿,、伽藍(lán)樓,、西配殿、鐘樓,、三寺門建成,,重塑了22尊像。其中觀音菩薩像為貼金彩塑,,華美異常,。1997年10月,光明寺被省政府批準(zhǔn)為宗教活動場所,。從此佛事日盛,。1998年6月名剎鎮(zhèn)江市定慧寺住持兼無錫禪符寺住持,、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茗山來光明寺考察,。他推薦弟子,、定慧寺監(jiān)院覺照住持光明寺。9月,,覺照,、然慧等十位名僧住進(jìn)光明寺,主持宗教活動,。覺照法師俗名李鶴同,,祖籍安徽。他自捐資金全面恢復(fù)光明寺古建,,重建光明寺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等主體殿堂,以與大悲峰等背景和諧一致并適合大規(guī)模的佛事活動,。望海樓 位于五蓮山光明寺東的望海峰上,,約建于清乾隆年間。樓高8米,,8面3層,,青磚灰瓦,亭亭玉立,。樓內(nèi)有螺旋攀附而上的階梯,,二、三層?xùn)|西南北各有一圓形窗口,,頗似軍事瞭望臺,。晴日,登樓極目東望,,可見水天一色,,碧波萬頃的黃海海域、古瑯琊臺,、大珠山,、靈山島等一覽無余。俯瞰山下,,村舍田園盡收眼底,。日出時,莽莽天際,,紅光四射,,氣象萬千,令人嘆為觀止,。望海樓于戰(zhàn)亂時期被損毀,后于一九八八年予以修復(fù)。由于位居望海峰頂,,地勢較高,,游人無不攀登賞景,若游山,,則必登望海樓,不登此樓,,則認(rèn)為枉來此山,。年長日久,望海樓則成為五蓮山的象征和代表,,形成別具風(fēng)格的一處景點(diǎn),。 水簾煙雨 位于光明寺東北。有長達(dá)60米深的水簾洞,,還有石佛層,、仙人洞、仙人臺,、蓮花座,、養(yǎng)目潭、獅子窟,、壽龜巖,、鐵胡同等景點(diǎn)。水簾煙雨景區(qū)以水簾洞為中心,,上有奇峰異石,,下有深澗幽洞,景色怡人,,身臨其境,,奧秘?zé)o窮。 觀瀾亭 建于五蓮山大悲峰東端,、光明寺東北方向的一塊名曰菩提樓的巨石上,,為四柱四角木結(jié)構(gòu),飛翹角灰瓦建筑,,亭周圍置以欄桿,,亭內(nèi)置有青州市宗立成先生捐贈的青石料石桌、石凳一套,。
建于五蓮山大悲峰東端,、光明寺東北方向的一塊名曰菩提樓的巨石上,為四柱四角木結(jié)構(gòu),,飛翹角灰瓦建筑,,亭周圍置以欄桿,,亭內(nèi)置有青州市宗立成先生捐贈的青石料石桌、石凳一套,。
一.峽谷漂流
景區(qū)將投資3000萬元在九仙山打造驚險刺激的峽谷漂流項目,,填補(bǔ)日照旅游市場空白,。目前,,上游碼頭、游客服務(wù)中心,、小二型水庫等項目正在加快推進(jìn),,預(yù)計五一開門納客。
據(jù)了解 ,,九仙山漂流項目上起黑牛場杜鵑花園,下至龍?zhí)洞髰{谷,,漂流溪道全長2600米,,落差70米左右。沿途包括激流勇進(jìn),、林果采摘等休閑項目,,全程將打造互動體驗與自然山水環(huán)境結(jié)合一體的旅游產(chǎn)品類型。由于高低落差較大,,溪道長,在漂流過程中 ,,游客既可以欣賞沿途美景,也可體驗山回水轉(zhuǎn)間的驚險刺激。
二.主要景點(diǎn)
(1)孫臏書院
亦稱九仙書院,,靴谷書院,,坐落在九仙山游覽區(qū)內(nèi),,倉敖嶺西麓抱犢峰下,,始建年代無考,,相傳此
為齊國軍事家孫臏聚徒講學(xué)之處,。孫臏在馬陵大捷之后,,辭去軍師之職,遍尋齊地名山,,選中此處,,蓋石屋三間,隱居此中研讀兵法,,總結(jié)自己多年作戰(zhàn)指揮經(jīng)驗,,在此寫成了千古不朽的軍事巨著《孫臏兵法》。由于年代久遠(yuǎn),,原有的房屋己倒塌,,康熙年間文人李澄中曾賦詩曰:“孫子何年去?空余此講堂。云深丹灶冷,,竹覆石壇荒”,。1996年8月,重新進(jìn)行修復(fù),。修建后的孫臏書院為正堂二間,,總面積50平方米,石墻,、原木屋頂,,并在屋內(nèi)陳設(shè)了孫臏塑像。書屋平臺以下,,筑55級石階至谷底,,以供游人登臨瞻書仰。孫臏院的修復(fù),,使這里成為九仙山一個主要的游覽小區(qū)域,;眾多的游客都被孫臏遺風(fēng)所吸引,,前來瞻仰一代軍事家的風(fēng)范。此處巒峰疊翠,,松濤陣陣,,環(huán)境優(yōu)雅,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相互交融,,形成意蘊(yùn)深邃的游覽境地,。
(2)黑牛場花園
位于孫臏書院以南,九仙山最大杜鵑花園,,園內(nèi)生長著成片的杜鵑,、蘭錦、粉團(tuán),、連翹
等花木,,每天春夏之交,鮮花競放,,爭奇斗艷,,五彩繽紛,如詩如畫,,且多海石景觀,。杜鵑花開時花色各異,景象壯觀,,花期4-—5月,,花冠呈玫瑰紅、鮮紅或粉紅,,因品系不同,,開花的時間也各不相同,自陰歷三月份,,粉紫色的"藍(lán)錦"品系,,就爭相開放,。"五一”時節(jié),可見漫山遍野簇簇鮮花,,流光溢彩,,磬香襲人,與山光石景相映襯,,宛如天然畫卷,。此時,赴山賞花的游人如織,,但見花海人潮,,游人似夢如醉,如入仙境,。黑牛場花園與靴石南山花園,、五蓮山北坡花園,,并稱三大“仙家花園”。野生杜鵑又俗稱映山紅,,在五蓮山風(fēng)景區(qū)生長區(qū)域非常廣泛,,總面積約有一萬多畝,其品種之多,,面積之廣,,花色之麗,譽(yù)冠華北,,素有“江北第一杜鵑園”之稱,。九仙山是江北最大的野生杜鵑花基地,總面積約9692畝,,占森林總面積的22.3%,,有“萬畝杜鵑花園”之稱,,與龍?zhí)秿{谷并稱為江北雙絕,。品種有映山紅,、滿山紅,、云錦杜鵑,、蘭錦杜鵑等,。盛開時,姹紫嫣紅,在懸崖,、澗泮隨處可見。秋天遍山紅葉,,叢林盡染,。
(3)雪練飛瀑
又名毛家河瀑布,位于積霖谷上游,。瀑寬5米,,落差20米,瀑下為圓潭,,潭水澄清,,深不可測,。瀑布落水,一如銀河倒瀉,,聲如萬馬奔騰,。置身于此,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詩仙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豪邁,。夏日雨沛,瀑布又如白練垂空,,水瀉潭中,,泛起浪花,似白練層疊,,故稱“雪練飛瀑”,。白龍?zhí)镀俨硷w流直下,溢滿白龍?zhí)吨笥滞绷鬟^僅三尺寬的云香池,,下瀉入黑龍?zhí)丁?/p>
(4)靴石
又名龜靴石,。巨石高達(dá)三米,重達(dá)數(shù)萬斤,,酷似古人穿的靴子,。傳說八仙過海路過此地,和山
神一起在次治理荒山,,鐵拐李脫下一只靴子到嶗山裝來凈水,,山神用柳枝蘸了凈水灑遍山峰,八仙辭別九仙山過海去后,,靴子遺留在此,,故名靴石。
(5)龍?zhí)洞髰{谷
九仙山內(nèi)的龍?zhí)洞髰{谷,,是華北罕見的地中山,、谷中景、奇峰秀水,,貌似五陵源,。著名的景點(diǎn)有
一谷、一獅,、連二巒,;六竇、六洞,、十六潭,;八門,、八巖,、九奇峰,;十八瀑布貫龍?zhí)丁H冗_(dá)七十七景之多,,被譽(yù)為“齊魯小三峽”.白龍?zhí)?/p>
又名霜潭,。位于九仙山北麓,山泉匯集的毛家河,,潭狀如井,,壁高百米,直徑三十米,,東,、南、西三面為懸崖峭壁,,北面為出口,。潭水澄清,深不可測,,狀如銀河倒瀉,,聲如萬馬奔騰在山峰間奔流而來,驟然從懸崖上跌落,,形成白澗瀑布,。再向前順河而過石門,有摩天峭壁迎面而起,,將河水截斷引入石崖之下,,形成深不可測的白龍?zhí)丁L渡锨捅谇ж?,有古人摩托車崖鐫字“孝子回車”,,精警醒目。澗水從隘口落下,,下瀉潭中,,云蒸霞蔚,壯如白練垂空飛舞,。潭中浪花泛水湛然幽深,,其奇險幽深使人臨淵心動。潭北有龍王廟,,為祭潭祈雨的場所,。白龍?zhí)端儩嵡邃#侍鹂煽?。又稱“甘泉”,、“玉泉”。
(6)齊長城
戰(zhàn)國時期齊長城自汪湖鎮(zhèn)后泥牛村西入境,,至槎河鄉(xiāng)三塊石村出境,,綿延60余公里,,占齊長城總長的1/10,其中分流山至松柏鄉(xiāng)張榜溝村一段保存較完好橫亙于九仙山西麓7.5公里處,,松柏鄉(xiāng)前長城嶺村后一段,,不僅長城遺址尚存,而且還存有烽火臺遺址。
(7)牌孤遺風(fēng)
位于九仙山南麓的牌孤山之陽,,因山而名,,系戰(zhàn)國時一古城堡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面積7500平方米。自50年代發(fā)現(xiàn)至今,,陸續(xù)出土有青銅劍,、 銅戈、銅鏃等兵器及殘?zhí)掌鳌?964年秋一次出土8枚青銅璽,,印文均為“左木行正本”,,為國內(nèi)罕見的文物珍品。為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8)仰止坊
位于九仙山東南麓的叩官鎮(zhèn)丁家樓子村東部,。系地方名人丁耀斗為頌揚(yáng)其父丁惟寧的功德,以昭后世而興建,。仰止坊與石祠南北相對,,相距約10米,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 年)建,。坊之左右各墊雙層長方形雕云紋座,,上立四棱抹角石柱, 柱之前后各輔石耳,,石柱正面刻對聯(lián)一幅,,上為“一詠一觴暢百年之逸興”,下為“勿伐勿剪綿千載之遐思”。石坊面額書“仰止坊”3個大字,,前題“賜進(jìn)士中憲大夫湖廣副使前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丁公 諱惟寧字少濱主人題”,,后綴“萬歷三十八年孟冬吉旦不肖男耀斗述”。坊額背面書“山高水長”4字,。
(9)丁公石祠
位于九仙山東南麓的叩官鎮(zhèn)丁家樓子村東部,。系地方名人丁耀斗為頌揚(yáng)其父丁惟寧的功德,以昭后世而興建,。石祠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二月,,年底落成。石 祠坐北朝南,全部用石料建成,。由祠,、坊、門組成,。祠面闊3間,,一門三窗,,七檁兩梁,,重梁雙柱,柱頭雕昂,,石板瓦雕花脊,,龍形雙鴟吻,長9.1米,,寬5.13米,,總建筑面積46.7平方米。門眉之上刻“柱史丁公祠”5字,,祠內(nèi)正堂北壁刻“羲黃上人”4字,,兩側(cè)間北壁正中各嵌一石碑,兩山墻之正中各嵌石碑3塊,,碑刻內(nèi)容有《柱史 丁公石祠記》,、《九仙山丁憲副先生祠堂歌》、《游覽諸公留題》等,。原祠內(nèi)沿墻一周有料石砌筑高l米,、寬0.6米的2層高臺,臺上供奉丁氏世祖靈位,。
(10)九仙山大佛
座于九仙山山東北麓,,距莊溝村約500米,系面向南的卵形巨石雕刻,。佛像高4.5米,,寬2.2米,身著袈裟,,端坐于蓮臺之上,,右手掛念珠,左手作拈數(shù)狀,,口似念念有詞,。據(jù)考證為宋代雕刻。
(11)洗耳泉
在九仙山東南麓胡林村西石壁上,,刻有楷書“洗耳泉”,,下方為一山泉,流水長年不斷,俗稱“洗耳泉”,。每字215X176厘米,,字體之大,實屬罕見,。上款為“明崇禎三年十月”,,下款署“主人呂一奏題書”。呂一奏為明代諸城人,,萬歷進(jìn)士,,曾任知縣、戶部督餉主事等職,。后退歸林下,,在九仙山筑舍(遺跡仍依稀可辨),以詩酒會友,,秉性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