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該城位于西昌市區(qū)西北部,,北與北山相接,西臨西河,,東有東河,,東南為開闊的平壩,盛產(chǎn)稻谷,,風景秀麗,,且又傍臨邛海湖,可謂魚米之鄉(xiāng),。該城地形西北商,,東南低、海拔高度1590米,,該城北墻和西墻完全疊壓在唐宋土城上,,其走向迄今基本保持原貌.東墻和南墻因在清光緒和宣統(tǒng)年間遭東河水溢,沖毀城垣,,原墻走向已不復存在,,兩墻為歷代依河而培修改造,使其邊角模糊,,略呈一弧狀,,故有人把西昌古城形容為一把展開的折扇,。
據(jù)實測,該城西,、北二墻相互垂直,,兩墻各長12 00米.古城.應為正方形,總占地面積約144萬平方米.現(xiàn)存占地面積約13 0萬平方米,。該城為磚石建造,,以石條墊底,再砌以青磚.低部最厚處可達2 0余米.開四門,,北為建平門,,南為大通門,東為安定門,,西為寧遠門,,且南北、東西相互對稱.寧遠門早年閉廢,,約在清乾隆年間又在城西南角(今市教育局教研室)開新西門.抗戰(zhàn)期間在南墻西段(今大巷口北端)開小南門?,F(xiàn)除建平、安定,,大通三門尚存外,,其余皆毀。在歷年文物調(diào)查中,,相繼發(fā)現(xiàn)一批城門門額和有年款的城磚,。門額有“建平門”、“大通門”,,“安定門”和寧遠門的“遠”字,。年款為“洪武貳拾年四月吉旦立”。城磚有“大順”,、“乾隆”,,“嘉慶”、“道光”,、“成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等年號,。
城內(nèi)街道迄今基本保持原布局,即以酉牌樓為中心,,向四方幅射,,其北為北街,其南為南街,其西為西街(又稱倉街),、其東為東街(又稱府街),。另,城南有順城街,,城西有石塔街,,城東南有涌泉街。此外,、各街之間又有二十余條小巷相連,,使其各街巷縱橫交錯,構成一個四通八達的網(wǎng)狀格局,。
據(jù)《大清通志·寧遠府》載:“明洪武十五年置建昌府,,屬四川布致使司,又置建昌衛(wèi),,屬四川都司.后廢府,,改建昌衛(wèi)為軍民指揮使司,二十七年又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本朝初亦曰建昌衛(wèi),,置總兵鎮(zhèn)之,,雍正六年罷衛(wèi)改置寧遠府,屬四川省,,領縣三,廳一,,土司十一”.據(jù)考查,,城內(nèi)古建筑布局、稱謂,,以及文化,、宗教商貿(mào)的繁榮程度完全跟上述記載相吻合.自明代起,政治,、軍事機關主要集中于城東北部的北街,、府街一帶。故這一帶的街道名稱,,諸如“府街”.
“都司堂巷”,,“左營巷”、“后營巷”等都與政治和軍事相關聯(lián),。文化,、宗教等設施則主要分布于城西北部的石塔街一帶。其中久久負盛名的景凈寺,、白塔寺,,發(fā)蒙寺、關帝廟,、城隍廟,、云南會館,,瀘峰書院等均集中建在石塔街附近.商貿(mào)、集市又以南街為典型,。貿(mào)易的商品以銀錠,、錫錠,以及金銀飾品,、銅器,、生絲、白蠟,、藥材,、裘皮等為特色.
另據(jù)考,今北街涼山彝文學校為明代建昌衛(wèi)衛(wèi)署和清初總兵衙門舊址.府街涼山軍分區(qū)修械所為清代寧遠府府署舊址,。順城街市民政局,、勞動局,國土局,、體委等機關駐地為清代西昌縣縣衙舊址,。涼山軍分區(qū)司令部大門外以西為唐代發(fā)蒙寺,司令部門內(nèi)為唐宋景凈寺舊址,,市城廂糧站為清代關帝廟舊址,,市武裝部為明代三清觀舊址,州糧食局為明代文廟舊址,,市政府機關為清代云南會館舊址,,州公安局為清代陜西會館舊址,涼山歌舞團為清代瀘峰書院舊址,,市二中為清代研究書院舊址.
城內(nèi)在明清時期的引水設施也比較完備,,采取以引河水入城為主,攝井取水為輔,,構成溪水常流,,水井星落棋布的引水體系。據(jù)考查,,引河水入城主要有三處.城西北角白塔寺和城東北角研經(jīng)書院兩處分別從北山引水入城,,城東南涌泉街過水庵旁又引東河水入城。今市二中(研經(jīng)書院舊址)尚存明代“水倉”遺址.城內(nèi)明清古井數(shù)百眼,,其中最著名的有,,北街的明代“梅花井”,涌泉街的“豆芽井”,,石塔街的“大水井”和倉街的“胡家井”等,。這些古井水源充足,水質(zhì)優(yōu)良,數(shù)百年不衰,,一至延用至今.
關于該城的建造年代以及幾經(jīng)培修的情況,,民國《西昌縣態(tài)》所載大致是清楚的,即:“寧遠府城,,西昌縣附郭,,即建昌衛(wèi)。明洪武中建土城,,宣德二年甃以磚,,高三丈,周九里三分,;門四,,安定,建平,、大通,、寧遠。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嘉慶十年補修,,道咸間亦時有修.”然通過文物調(diào)查,有如下問題是值得重視的:
其一 .唐宋時期的景凈寺遺址出現(xiàn)在該城的西北角,,這表明該城是建在唐高州城的基址上,,進而深化了該城西墻和北墻疊壓在唐高州土城西、北墻上的可信程度,。
其二,,民國《西昌縣志》僅提到“明洪武中建土城”,即未明確建土城的確切年月,,更未提建四門是洪武年或是宣德年。通過文物調(diào)查,,可改肯定建土城時間是明洪武2 0年(公元1387年)4月,,同時即開四門,并令名為安定,、建平.大通和寧遠,。
其三,“大順”年號城磚的發(fā)現(xiàn),,說明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于公元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后,,其部將劉文秀確在西昌舉大順旗號,進行反清活動,,并主持培修了西昌城當為信史,。這一事件賦以了古城的特殊意義,對研究明末農(nóng)民起義在四川活動的情況具有重要價值。
其四,,北城墻發(fā)現(xiàn)大量清咸豐元年(公元1 8 51年)紀年磚,,這暗示出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西昌遭強烈地震后,使城垣受到嚴重破壞,,次年(咸豐元年)及時作了培修是毫無疑問的.這為研究西昌歷史地震提供了重要證據(jù),。
其五,在東城墻則發(fā)現(xiàn)大批清光緒和宣統(tǒng)年號磚,,這證實了民國《《西昌縣志》所載:“光緒十四年六月,,東河水溢,沖毀城垣,,知縣許振祥請款修復.宣統(tǒng)二年六月,,大水毀城堤,七月水遂毀城數(shù)十丈,,寧遠府知府陳廷緒籌修復舊”確信無誤,。
西昌明清古城博大狀觀,顯示了先輩的智慧和力量,,是留給后代極其寶貴而后重的文化遺產(chǎn),。在悠悠數(shù)百年歷史長河中,古城幾經(jīng)滄桑,,幾經(jīng)培修,,無不打上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的烙印。對西昌明清古城的保護和研究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