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渡山概況
位于陸豐縣甲子鎮(zhèn)東隅嬴江岸邊。待渡山不很高,,卻滿山蒼累,。山頭,天生一塊塊造型乖巧的大小石頭,。山坡,,一株株不知名的小樹,有柑樹那么大,,枝繁葉茂,,婆娑多姿。樹木之間,,幽徑交錯,乃文人墨客覽勝懷古之處,,朋友戀人歡會抒情之所,。待渡山又名大膽山。相傳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都臨安失陷,,元軍追迫,,趙罡及其弟兩帝在張世杰、陸秀夫等護衛(wèi)下,,從福洲沿海逃至甲子,,駐扎此山,意欲東進與文天祥會師,,以圖東山再起,,故此山得名“待渡山”。他們得到甲子進士邑人范良臣進食勞軍,,賜之為右仆射,,漁民鄭復(fù)翁率眾勤王,被封為都統(tǒng),;二帝驚魂稍定,,膽量大增,故待渡山又名“大膽山”,。
現(xiàn)山上還有“進食亭”的遺跡,。為明代萬歷年間參將張萬紀、守備胡文恒駐甲子時興建,。進食亭又名帝子亭,,為仿木結(jié)構(gòu),面積約20平方米,,內(nèi)塑有陸秀夫,、范良臣為宋帝進食石像,并刻有“君恩如?!彼膫€字,。進食亭下還建有一處“將軍宿”,是為告慰鄭復(fù)翁忠心報國的在天之靈而建的,。待度山山頂矗立著“甲秀樓”古塔,。據(jù)說甲秀樓建于清嘉慶十年(1850年)。為兩層泥塔,,高15米,,呈六角形,似葫蘆蓋頂,,塔尖直指藍天,,造形獨持,十分壯觀,。樓旁立有15米高的標桿,,為甲子港的臺風警報信號。甲秀樓門口有一對聯(lián),,曰:“書云大手筆,;鎮(zhèn)海小神山”體現(xiàn)了甲秀樓與待度山偉岸高拔,,威鎮(zhèn)海隅之勢。這里依山傍水,,潮漲期到,,海水如千軍萬馬涌入甲子港,氣勢不凡,,場面壯觀,。登樓遠眺,海天一色,,歸帆返照,,景色迷人,這就是陸豐八景之一的“甲子吞潮”,。梅灣邊有一個巨石,,酷似飛鷹,稱之為“雄鷹石”,。在雄鷹石旁邊又有一石像躍鯉,,稱之為“鷹哥啄鯉”。東邊是甲子鎮(zhèn)兩邊海灣連接大海之處——甲子門,。甲子門有六十顆礁石,,故以天干地支之首命名之。涌潮奔浪,,至此平舒,,蔚為壯觀,大有礁石吞潮之感,。此即為陸豐八景之一的“甲石吞潮”,。有人說,甲子鎮(zhèn)建于甲子年,,故名,。甲子門是宋端宗逃難經(jīng)途,現(xiàn)已景象一新,,別有一派勃勃生機,。甲子門又是林文烈和鄭復(fù)翁率眾抗元之處。椐《陸豐縣志》記載:“鄭復(fù)翁,,甲子港人,。宋端宗至甲子時,元兵追至,,復(fù)翁椎牛誓眾,,率義兵攻襲之,奪其兵船多艘,,遂任之為前峰扈從,。至崖門,遇巨風,,舟覆而死,,賜謚義烈?!?/p>
待渡山傳
待渡山又名大膽山,。相傳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都臨安失陷,,元軍追迫,,趙罡及其弟兩帝在張世杰、陸秀夫等護衛(wèi)下,,從福洲沿海逃至甲子,,駐扎此山,意欲東進與文天祥會師,,以圖東山再起,,故此山得名“待渡山”。他們得到甲子進士邑人范良臣進食勞軍,,賜之為右仆射,,漁民鄭復(fù)翁率眾勤王,被封為都統(tǒng),;二帝驚魂稍定,,膽量大增,故待渡山又名“大膽山”?,F(xiàn)山上還有“進食亭”的遺跡,。為明代萬歷年間參將張萬紀、守備胡文恒駐甲子時興建,。進食亭又名帝子亭,,為仿木結(jié)構(gòu),面積約20平方米,,內(nèi)塑有陸秀夫,、范良臣為宋帝進食石像,并刻有“君恩如?!彼膫€字,。進食亭下還建有一處“將軍宿”,是為告慰鄭復(fù)翁忠心報國的在天之靈而建的,。
待度山山頂矗立著“甲秀樓”古塔,。據(jù)說甲秀樓建于清嘉慶十年(1850年)。為兩層泥塔,高15米,,呈六角形,,似葫蘆蓋頂,塔尖直指藍天,,造形獨持,,十分壯觀。樓旁立有15米高的標桿,,為甲子港的臺風警報信號,。甲秀樓門口有一對聯(lián),曰:“書云大手筆,;鎮(zhèn)海小神山”體現(xiàn)了甲秀樓與待度山偉岸高拔,,威鎮(zhèn)海隅之勢。這里依山傍水,,潮漲期到,,海水如千軍萬馬涌入甲子港,氣勢不凡,,場面壯觀,。登樓遠眺,海天一色,,歸帆返照,,景色迷人,這就是陸豐八景之一的“甲子吞潮”,。
站在待渡山頭面海遠眺,,甲子港北與嬴江和鰲江相連,西南面群山連綿的海甲嶺延伸至右側(cè)沙灘,,東南面的麒麟山,,成為港口的天然屏障。甲子港全長5000米,,寬處約1200米,,窄處約500米,狀如馬鞍形,。主航道深4米左右,,漲潮時達5米,港底平坦,,泥沙質(zhì),。1972年在港口西側(cè)筑起了攔沙壩,消除了淤積的泥沙,,200噸以下的船泊可自由進出,。1981年開始正式與香港通航,年吞吐量達8萬噸。港外漁場廣闊,,盛產(chǎn)鯊魚,、馬鰱、鯧魚,、鰻魚,、沙丁魚,、大蝦,、魷魚、池澤魚等,,是省內(nèi)的主要漁場之一,。待渡山下西北邊海灣的對岸麒麟山,乃是海軍駐地,。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甲子港也是天然軍港。
梅灣邊有一個巨石,,酷似飛鷹,,稱之為“雄鷹石”。在雄鷹石旁邊又有一石像躍鯉,,稱之為“鷹哥啄鯉”,。東邊是甲子鎮(zhèn)兩邊海灣連接大海之處——甲子門。
甲子門有六十顆礁石,,故以天干地支之首命名之,。涌潮奔浪,至此平舒,,蔚為壯觀,,大有礁石吞潮之感。此即為陸豐八景之一的“甲石吞潮”,。有人說,,甲子鎮(zhèn)建于甲子年,故名,。
甲子門是宋端宗逃難經(jīng)途,,現(xiàn)已景象一新,別有一派勃勃生機,。甲子門又是林文烈和鄭復(fù)翁率眾抗元之處,。椐《陸豐縣志》記載:“鄭復(fù)翁,甲子港人,。宋端宗至甲子時,,元兵追至,復(fù)翁椎牛誓眾,率義兵攻襲之,,奪其兵船多艘,,遂任之為前峰扈從。至崖門,,遇巨風,,舟覆而死,賜謚義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