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清云山坐落于粵東陸豐市河西鎮(zhèn)夏隴村境內(nèi)。清云山一般指的是清云山的定光寺,,定光寺始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原名清云寺(又名羅堂庵),,清道光十年秋(1830)高僧寬鑒重修,。道光中夏(1853)南澳疊石巖黃檗宗傳人仁智大師渡海參學時,再三叮囑門下,,務必使寶剎生輝,。1928年寺院被毀。1941年,,宏慧和尚幾經(jīng)輾轉(zhuǎn),,復入該寺居住,結廬躬耕,,懇荒山林,,與清云山諦結下榮辱浮沉,廢興與共的不解之緣,。1944年,,宏慧偕弟子披荊斬棘,,衍泥苦筑,修建成一座五間式的庵堂,,自耕自養(yǎng)自給,。于1967年寺院再度被毀。直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宗教信仰政策得到貫徹落實,,1979年再度重建。
定光寺坐落于古木林蔭的半山腰中,,風光秀麗,,泉水低鳴。1985年經(jīng)批準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后,,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占地面積20公頃以上。其建筑匯聚了明,、清時期的藝術精華,。大雄寶殿氣勢雄偉,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書寫的金字橫匾“大雄寶殿”高掛其上,;10多米高的“如來”大佛石像盤坐在正廳中,,十八羅漢威列兩旁。大雄寶殿四周的觀音閣,、講經(jīng)樓,、祖師廳、藏經(jīng)樓,、福德亭,、禪院等布局合理,設計有方,。另有山門,、畔橋、放生池,、天王殿,、石牌坊、石拱曲橋等點綴其間,,增添風光,。有依山傍水、舒適雅致的接待館和齋菜堂,,可供游人歇息和素食。寺內(nèi)保存有明清兩代的碑記,、石刻木雕,、石雕等宗教文物和佛協(xié)主席趙樸初為該寺題寫的“大雄寶殿”和“定慧講堂”墨寶等。 1985年定光寺被正式批準開放。宏慧遂發(fā)菩提大心,,融雄心壯志于實踐,,一步一個腳印,力排萬難,,歷經(jīng)十余載,,使定光寺從小到大,修復成殿宇雄偉,,佛像莊嚴,,寺容美觀,人事祥和,,規(guī)模宏大的新寺院,。并創(chuàng)辦佛學院,培植僧才,;建念佛堂,、海會塔,以利冥陽,;訂立規(guī)章制度,,使僧眾遵守,僧團清凈和合共住,。曾先后四次被評為“廣東省佛教文明寺院”的榮譽稱號,。
定光寺
定光寺主要建筑是在1990年以后才開始修建的。整體為中軸線平面布局,,分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教學大樓,、地藏閣、觀音閣組成,,兩側配有鐘樓,、鼓樓、功德堂,、祖師堂,,師生宿舍樓、大齋堂,、大禮堂,、教務樓、招待所等,,二層建筑,,共有三十多幢,,實建總面積為二萬九千多平方米。寺宇依山坡度而筑,,層層升高,,氣勢磅礴,雄偉壯觀,,長廊,、臺階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而殿內(nèi)所供奉的佛,、菩薩、羅漢等諸圣像,,皆是用大青石雕刻而成,,古樸大方,妙相莊嚴,,栩栩如生,,獨具一格,為國內(nèi)寺院所少見,。且殿外兩側圓門外,,各有清澈泉水,由山頂潺潺而下,,沁人心脾,。尤其在梵音沉宏,泉水弄弦,,清風伴奏的氛圍中,,欣賞這既有北方的質(zhì)樸與豪放,又具有南方的清幽與秀雅,,更不失禪寺的簡詰與淳樸的古建筑群,,實在令人心曠神怡,塵勞頓消,,流連忘返,。享有“嶺南一枝獨秀”之美稱。
如今定光寺面貌煥然一新,,殿堂宏偉,,廊閣扶疏,綠蔭掩映,,鳥語花香,,它既是佛教信眾的活動場所,又是人民群眾參觀游覽的勝地,。(每年接待游客共上百萬人次),,更是培養(yǎng)僧才的理想基地,。廣東尼眾佛學院即開設于此,,引來全國各地青年佛子紛紛投入清云山的懷抱之中,,朝夕白云相伴,共飲清云天南法乳,,探討人生真諦,。學院自1995創(chuàng)辦至今已先后培養(yǎng)九屆本科畢業(yè)生,近三百人,,二屆研究生,,共十二人,為新時代的事業(yè)輸送一部分僧才,。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激流,歷經(jīng)艱難志心不改,,定光寺和廣東尼眾佛學院能有今天的成就,,一則感謝各級黨政部門的關懷,及十方善信的熱心護持,。二則不得不佩服宏慧老和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堅毅不拔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相信在三寶的慈光加被,,借此清云山的靈氣和宏慧大和尚愿力及全寺僧眾的共同努力,定光寺,、廣東尼眾佛學院將更加興旺發(fā)達,,為佛法的繼承和弘揚,為社會主義三個文明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據(jù)碑文記載:伏以慈航普濟,,法雨宏施,佛剎莊嚴,,瓊光瑞靄,。灣云上瑤臺,紫竹林中楊柳,,泉石松峰,,院檐招展,瑤池蓮座,,垂下十二欄桿,,甘露菩提。開九重之殿宇,,擅起積千秋之香火,。僧侶闡萬法之禪機,,時在殿宇落成,法雨普施,,是為記,。崇禎仲月立。
清云山境內(nèi)還有“獅山”,、“象山”,、“嚴公洞”、“火口山”等傳奇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