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臺又名圣保祿炮臺,、中央炮臺或大三巴炮臺,。大炮臺坐落在大三巴牌坊側,是澳門主要名勝古跡之一,。大炮臺建于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間,,本屬教會所有,為保護圣保祿教堂內的教士而興建,,用以防范海盜,,后轉為軍事設施區(qū)。炮臺上有大片空地,,綠草如茵,;參天古樹,生長茂盛,;巨型鋼炮,,雄踞于旁。炮臺上并置有不少古跡文物和歷史性建筑物,, 如炮臺上的古塔,,便是當年耶穌會的會址之一。建于空地中心的南歐式平房建筑,,現在是氣象臺的辦公室,。
炮臺占地約一萬平方米,呈不規(guī)則四邊形,邊長均約為100米,,四個墻角外突成為棱堡,,炮臺東北、西南及東南面墻身建基于3.7 米寬的花崗石基礎上,,墻身以夯土砌建,,并以蠔殼粉末作灰泥批蕩,堅實非常,,墻高約9 米,,往上收窄成2.7 米寬。女兒墻高約2 米,,成雉堞狀,,可架設多達32門大炮,以防范來自此兩方向之攻擊,。東南墻兩角更設有碉堡,。面向中國大陸的西北墻身,主要以花崗石砌筑,,女兒墻較矮且沒有炮口設置,,這主要顯示其對海外的防御作用以及對當時中國官方的友好姿態(tài)。炮臺之正門入口設在東南墻上,,大門后又一些簡單房間,,是當時軍事用房。現作為旅游設施,,沿著一條短短的彎曲坡道,,可到達炮臺寬敞的大平臺,歷史上炮臺平臺上及其下層空間地有軍事設施,,如西面棱堡內之彈藥庫(現為-小展覽區(qū)),,及儲水池等(現為博物館一部份)。
炮臺上并置有不少古跡文物和歷史性建筑物,, 如炮臺上的古塔,,便是當年耶穌會的會址之一。建于空地中心的南歐式平房建筑,,現在是氣象臺的辦公室,。
炮臺四周均置有巨型銅炮,現今古炮雖已失去軍事作用,,卻成為澳門的古舊文物和歷史見證,。1662年,荷蘭人企圖入侵,,便是全賴城堡上的大炮保衛(wèi)澳門,,把荷蘭人擊退,,這些老鐵炮就是這段轟烈的歷史見證。
其右側有古鐘一口,,是著名的鑄炮專家所造,,曾被遷往葡國安放,數年前由修女會轉贈回澳,,而炮臺入口處前頂的石雕,,記錄了此座炮臺抗御外敵的戰(zhàn)績。大炮臺四周景觀優(yōu)美,,可俯瞰全澳景色,,更可遠眺珠江口及拱北一帶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