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博物館分三層,。
主要按美國科技發(fā)展分為農(nóng)業(yè),、電力、信息時代,、海事,、動力機械等部分。展品有1886年的第一臺聯(lián)合收割機,,1892年出現(xiàn)的汽油拖拉機,,1829年的打字機,1806年的第一臺縫紉機,,18世紀40年代的6層馬拉大蓬車,,1879年的汽車以及貝爾發(fā)明的電話機原型等。
以人文文化為主,,設第一夫人服飾,、美國社區(qū)演變、星條旗幟,、從客廳到政治等專題展廳,,以復原陳列方式展出歐洲移民的住房模型,生活陳設品,,日程生活用具,,民俗資料等。館內(nèi)不乏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實物,,例如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華盛頓戴過的假發(fā)和使用過的佩劍,,杰斐遜起草《獨立宣言》時用過的辦公桌以及1812年第二次對英戰(zhàn)爭中飄揚在麥克亨利堡上空的長14米,寬10米的大星條旗,。
在第二層的展廳,,新近開放了為911專辟的展區(qū):911-歷史的見證。在那里,,人們可以看到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在紀念活動中帶過的帽子、來自各地的義務工作者在救援活動中使用過的工具,、紐約警車殘骸以及無數(shù)的圖片與故事等,,這些物品,忠實記錄著那一震驚世界的事件,,更提醒人們對生命的尊重與生存的意義,。此展覽近期正在全國巡回,引起強烈反響,。
對女性較具吸引力的應當是第一夫人館,,其中分3部分,分別說明總統(tǒng)夫人的政治角色,,公眾形象和展示從桃麗·麥迪遜到南西·雷根共十六位總統(tǒng)夫人的服飾以及真人大小的穿著禮服的歷屆美國第一夫人蠟像,,形態(tài)逼真,,從獨特角度演示著200多年間服飾的演變。
設軍隊史,、兵器,、報紙、郵政,、樂器,、貨幣與紀念章、陶瓷器等部門,,展出有華盛頓在獨立戰(zhàn)爭中用過的成套餐具,、1783年穿過的軍服、1935年打撈上來的獨立戰(zhàn)爭中沉沒的美國較早的軍艦“費拉德費爾”號,、1861年的報紙印刷機,、具有各國民族特色的樂器、18世紀郵局模型,,還有郵票7.5萬種,。整個陳列反映了歐洲各國移民到達美洲大陸后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發(fā)技術,,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統(tǒng)一的不斷發(fā)展的具有先進水平的大國的歷史,。
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中反映美國科技發(fā)展史的展品有美國的第一臺電動機、第一臺聯(lián)合收割機,、第一臺縫紉機以及電話機的原型等,。
汽車展示室中陳列出1897年史蒂芬·巴隆制造的四輪輕型汽車,該車除車輪,、發(fā)動機,、駕駛裝備外,別無所有,;還陳列出杜路易型汽車,、卡寧哈姆型汽車等,可以看出它們都是現(xiàn)代汽車的雛形,。
火車頭展示室中陳列了1851年制造的先鋒號蒸汽車頭,,并配有1個多世紀前美國的西部景色。反映歐洲移民情況的展品有昔日移民的住房模型及生活用具等,,其中大量介紹了最先抵達美國的一批亡命于荷蘭的英國清教徒的移民生活,。展出了1630年華美的裝飾盒和漂亮的刺繡,造型樸實的18世紀陶壺,、水罐和成套精巧家具,,以及他們的住家和室內(nèi)裝飾、日常用具等,。
還展出了17世紀后德國移民使用的具有精湛歐洲技藝的生活器皿及19世紀天主教的圣物和歐洲移民的飾物等,。反映昔日美國人生活的展品有17世紀大富豪住宅的模型,、佃農(nóng)的小屋、磨坊工人的木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直流式電扇,、吸塵器、燈具,、門鈴,、鉸菜機、烘面包機,、電熨斗,、洗衣機等。反映美國政治,、軍事史的展品有美國開國總統(tǒng)喬治·華盛頓的佩劍,、假發(fā)、軍服,、帽子及用過的餐具,,獨立戰(zhàn)爭時的軍艦,托馬遜·杰斐遜草擬《獨立宣言》時用的桌子,,1812年第3次對英戰(zhàn)爭時的星條旗等,。反映美國服飾的展廳,以白宮室內(nèi)布置為背景,,塑有自瑪莎·華盛頓以來歷屆美國第一夫人穿著禮服的蠟像,,成為200年來美國貴婦人服飾演變的史料展示。反映美國郵電,、音樂等歷史的展品有18世紀郵局模型,、古老郵票、民族樂器等,。
博物館有許多公眾項目,,包括開辦展覽,演講,,表演,,參觀,各項節(jié)日等,,目的是博物館的游客可以更好地以不同形式(諸如音樂,戲劇,,故事,,電影,口述等形式)了解美國的歷史,。此外,,博物館還在第一層,、第二層分別設?quot;動手體驗歷史"與"動手體驗科學"的區(qū)域,鼓勵參觀者自己參與,,積累感性認識,。博物館的檔案中心存放著大量關于美國歷史的文字資料,有興趣的游客可以前往閱讀,。
瀏覽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仿佛走入歷史的畫卷,在了解各國移民艱苦創(chuàng)業(yè),、體驗人文與科技的演變之余,,也許更會意識到,浩如星海的歷史并非僅僅由大記事組成,,一名普通人也在每時每刻創(chuàng)造歷史,,從而更添對生活與生命的熱愛吧。
館舍為長175米,、縱深91.5米,、高36.7米的5層白色大理石建筑。是美國較大的國家綜合性歷史博物館,。收藏有關美國的工業(yè),、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政治、軍事,、金融,、手工工藝、交通,、郵電,、紡織、醫(yī)藥,、服飾,、音樂、民俗等多方面的歷史文物約1700多萬件,。真實反映美國的社會,,文化,科學技術傳統(tǒng)以及美國國體的演變,,使人們更好地了解美國和居住在這里的不同種族的人民,。
免費
每天10:00-17:30,圣誕節(jié)不開館,。
1955年時由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撥款三千六百萬美元開始組建,。1958年動工,,工程耗時5年。
1964年正式對外開放,,當時稱國立美國歷史與技術博物館,。
1980年改名為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
2002年6月,,美國哲學家理查德·伯恩斯坦訪滬講學時,,接受了《社會科學報》和《文匯報》的采訪,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見解:"實用主義當中的最好的東西,,與當代中國是具有很大的相關性的,。"這引起了我內(nèi)心極大的共鳴。赴美訪學歸來的近兩年,,我不斷思考這些問題,,覺得應從美利堅民族開拓歷程和科技領先發(fā)展的脈絡,重新審視實用主義哲學,,才能恰當判斷其中的合理價值,,從而有選擇地借鑒其進取圖強精神。
作為來自有著5000年文明史古國的炎黃子孫,,步入坐落在華盛頓國家廣場北側(cè)的美國歷史博物館,,獲得的強烈印象是,這個在200多年前(相當于中國乾隆中后期)獨立革命中形成,、在19世紀西進拓疆和近代工業(yè)化運動中崛起的民族,,雖拿不出古代的輝煌文明,但大量展現(xiàn)的文物則是近170年來改變世界面貌的科技發(fā)明成果,。創(chuàng)新不已的科技成就似乎是美國較直觀的文明象征,。這與國家廣場南側(cè)的佛利爾博物館里中國、埃及,、伊朗,、印度等古文明國展廳形成鮮明對照。后者以新石器,、青銅器時代文物以及大量古代珍寶貴器而擁有昔日輝煌,。
19世紀下半期,年輕的美利堅民族僅用了30多年時間,,就使國民財富遠遠超過英,、德、法等西歐強國,,工業(yè)產(chǎn)值居世界第一,。美國在1850至1899年間的各種技術發(fā)明達70.12萬項。美國為近現(xiàn)代世界科技重大發(fā)展作出的"第一發(fā)明"、"第一成功"不勝枚舉:第一部電報機,、電話機,第一個自動撥號電話局,,第一只白熾電燈,,第一座發(fā)電廠,第一個無線廣播電臺,,第一次橫渡大西洋的汽船航行,,第一架試飛成功的飛機,第一次直接橫越太平洋飛行,,第一架超音速飛機,,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第一臺機器人,第一項多媒體技術,,第一條越洋海底通信光纜,,第一個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第一顆國際通信衛(wèi)星,、第一個環(huán)球電視廣播衛(wèi)星系統(tǒng)和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第一次實現(xiàn)人類登月,第一次成功發(fā)射航天飛機,,第一個創(chuàng)立控制論,、信息論、基因論,,第一個破譯遺傳密碼,,第一項遺傳工程,等等,。自1920年以后,,世界科學中心從歐洲轉(zhuǎn)移到美國,美國成為基礎科學首屈一指的奪冠者,。20世紀諾貝爾科學獎466項頒獎中,,美國就占了201項。
美國歷博不嫌“小”
如果把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國比做百歲老人,,那么美國不過是幾個月的嬰兒,。二百多年的歷史確實短暫,在許多人眼里或許早就會被扔掉,、拆掉的“廢物”,,也許在美國就會成為“歷史文物”而被小心收藏、保管。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的收藏品竟達1700萬件以上,。
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是美國較大的歷史博物館,,位于華盛頓國家廣場中段的北邊,東鄰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南門遙對美國農(nóng)業(yè)部,。博物館是一幢白色大理石建筑,長175米,,寬91.5米,高36.7米,,面積75萬平方英尺,包括地下室,、三層展廳,、兩層辦公室和儲藏室,頂層是機械動力室,。
如果從國家廣場進入歷史博物館,,參觀者可以直接進入第二層大廳。大廳中央,,有一個懸空而下的鏈球狀大鐘擺不停地擺動,。它是1851年美國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的展品復制件,說明寫道:“請您目睹地球的自轉(zhuǎn)”,。
博物館的宗旨是“收藏,、保管和研究影響美國人民經(jīng)歷的物品”,展覽的主題是表現(xiàn)美國人的生活,,時間從美國獨立戰(zhàn)爭結(jié)束至當代,。館內(nèi)藏品達1700多萬件,涉及農(nóng)業(yè),、服飾,、民俗、工藝,、天文,、醫(yī)藥、軍事,、文書,、貨幣、紡織,、交通,、科學、音樂等方面,。與一般的歷史博物館不同,,美國歷史博物館的展品不是按年代和地區(qū)陳列的,,而是按專題,這與美國歷史的短暫及藏品博雜很有關系,。
在“9·11”事件發(fā)生后,,受美國國會的委托,史密森尼協(xié)會成為“9·11”文物的正式收藏機構(gòu),,為紀念“9·11”一周年,,博物館新增加一項專題展覽“9月11日:目擊歷史”,陳列品包括圖片,、物品、文件等等,。
美國經(jīng)濟與科技的迅速強盛,,當然有其特殊的歷史條件,諸如新大陸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沒有封建社會歷史遺存的文化土壤,,以西歐移民為主體的多民族的融合,國內(nèi)沒有經(jīng)歷頻繁的戰(zhàn)亂,,擁有刺激經(jīng)濟發(fā)展與鼓勵科技發(fā)明的制度和政策,,等等。但我們還應從民族精神的深層面去追問這個年輕國家自19世紀迅速崛起的動力,。在美國歷史博物館19世紀史展廳的一角,,我從千百萬歐洲移民的圖片和文字說明中,驀然看到美國人的期望和追求:平等,,自由,,民主,富裕,,可能性,,機會,土地,。其中"可能性"(probability)和"機會"(opportunity,,亦譯"良機")這兩個詞,引起了我的特殊興趣,,--這是解讀其民族精神不可忽略的"關鍵詞",!
美利堅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歷程,是在新大陸的千古荒原不斷拓疆西進的歷程,。新大陸充滿了各種新奇事物,,各種發(fā)展的可能性和機會。曾任美國歷史和技術博物館館長的著名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廷說過:西進時期的美國,,對移民來說,,是一片"時不我待,,機不可失"的國土,"美國人很重視機會,,很重視把握時機尋找機會,。""他們希望通過他們的流動來發(fā)現(xiàn)他們所要尋求的東西。"開拓精神和流動性格,,就是尋求"可能性"和"機會"的精神與性格,。美國史學家亨利·康馬杰說:美國人"喜歡創(chuàng)新,不大尊重傳統(tǒng),,對任何事情都愿意試一試",。"愛搞實驗是美國人性格中根深蒂固的特點。"而試驗,、實驗,、創(chuàng)新,就是試探可能,、捕獲機會的過程,。
對新的可能性的大膽設想和不可遏抑的探索激情,正是美國為近現(xiàn)代科技貢獻如此之多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的精神力量所在,。英特爾公司華裔副總裁虞有澄說過,,他從一位美國教授那里得到的受益終生的科學原則是:"非絕對禁止者,就有可能發(fā)生,。"美國在現(xiàn)代諸多重大科技領域取得領先地位,,也是這個善于追求"良機"的民族,在與前蘇聯(lián),、日本,、西歐激烈的科技競爭中拼命搶時機、爭優(yōu)先的結(jié)果,。
參觀印象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于1964年對公眾免費開放,,是一座長方形的五層樓高白色大理石建筑,里面收藏了許多美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物,,如:杰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用過的書桌,、貝爾發(fā)明的世界上第一架電話機等,至20世紀90年代,,這個館的藏品已達1600萬件,。
從大草坪進入歷史博物館,直接進入的是第二層大廳,。大廳中央,,有一個懸自天花板的鏈球狀大鐘擺,是1851年美國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的展品復制件,。在主廳正面墻壁上,,是一面巨大的國旗繪畫,。
參觀者最先步入的是一個小型放映廳,在這里可以觀看一個介紹1780年至1800年美國東海岸原英國殖民地,,即“新英格蘭”農(nóng)村生活的短片,。從華盛頓雕像附近上至三樓,那里是武裝力量,、錢幣,、紡織品展覽,還有珍貴的郵票展品紙幣約7500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