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仁汗公園一期占地50公頃,,坐落于江南松原大橋下防浪子堤江灘地,,以古郭爾羅斯金明昌(1195)部落首領納仁汗在松嫩兩江流域駐牧,建都城于今伯都納地方的納仁汗浩特蒙古族歷史文化為依托,,以納仁汗等蒙古族人物形象,、生活場景、蒙古族民風民俗為主線,,精心設計古城院落,、蘇魯錠廣場、納仁汗廣場,、演藝廣場,、圣火廣場、騰格里(天石)十三敖包草原,、蒙古博(薩滿)祭江廣場,、生態(tài)森林等景觀。
公園大門仿納仁汗浩特古城墻,、哨亭,,公園門口擺放一巨大泰山石,其圖案代表萬重山脈江河,遠遠就能看見蘇魯錠神壇,、納仁汗騎馬雄偉雕像,,兩匹神駿(蒙古語嘿茂力,嘿茂力:帶來運勢之神馬),、大型演藝舞臺,。公園內有蒙古人競技騎馬拾羊、騎馬射箭,、蒙古母親敖奶茶,、四胡演奏、摔跤,、蒙古博祭祀,、大型圣火等雕塑。公園內還有蒙古軍帳,、十三騰格里(天石,、隕石)敖包、三處樓閣亭臺等景觀建筑,。整個公園的設計蘊含著豐富的蒙古族文化內涵,,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好似正默默訴說著松原悠久的蒙古族歷史文化古城,。公園內種植近三十種樹木花草,還種植近三萬多平方米的原生態(tài)草原,。
納仁汗公園是廣大市民休閑,、健身、娛樂的大型園林場所,。可用于市民休閑散步的林中道路和沿江大路循環(huán)周長達八公里,,設有健身場一處,,旱冰場一處,兒童游樂場一處,,可用于健身,、娛樂、跳廣場舞,、唱歌,、演藝的大小廣場還有六處。
納仁汗是古郭爾羅斯部落首領,,原居于蒙古高原三河之源的根河流域,,1195年納仁汗率郭爾羅斯部眾沿嫩江遷徙至松嫩兩江交匯處的松嫩平原駐牧。在原遼代寧江州舊城址(伯都訥)建納仁汗浩特,。其所轄區(qū)域:以遼代寧江州即現(xiàn)寧江區(qū)和扶余縣為中心,,東至拉林河,,西至洮兒河、霍林河下游地區(qū),,南至飲馬河,、伊通河下游,北至嫩江下游,、松花江干流上游南畔,。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嫩科爾沁蒙古首領奎蒙克·塔斯哈喇之孫,、哈布圖-哈薩爾第16世孫烏巴什按封建世襲制度率部接管了納仁汗所屬的古郭爾羅斯駐牧地,,既松花江嫩江以南地區(qū)和江北岸的“三肇”地區(qū),并以郭爾羅斯作為自己的部號在這里駐牧,。從此,,納仁汗的古郭爾羅斯部大部分領地劃歸嫩科爾沁孛爾只斤氏所轄。而納仁汗部領地縮小到松花江大拐彎處的里側臺地,,由其世襲管轄,,是獨立的政治軍事部落實體,其軍事和行政由科爾沁直轄,。這一時期,,劃小范圍的納仁汗部一直沿松花江流域游牧,故一些史籍上也把他們記為“高勒楚德”,,即沿江河的人們,,漢語還有譯為“卦勒察”或“卦爾察”。天聰九年(1635),,納仁汗部的古郭爾羅斯(掛爾察)歸順后金,,后被編入八旗軍的上三旗中的正白旗,取名納仁汗蘇木(直轄行政區(qū)),,從此成為八旗蒙古,。納仁汗蘇木政治軍事部落實體一直延續(xù)到清末1906年,后演變成地主階層后消亡,。
納仁汗浩特是自渤海夫余府,,遼代長春州、寧江州后,,自金代1195年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長達701年間形成今天松原城市歷史的階段古城,。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在納仁汗浩特設立伯都訥驛站,,1693年滿族將領副都統(tǒng)巴爾達在今寧江區(qū)江北城區(qū)建伯都訥新站駐防,,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升為伯都訥廳,此后,,這里逐漸發(fā)展成為集鎮(zhèn),,至1906年清廷在伯都訥新站正式設立新城府,新的城市隨即取代納仁汗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