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得勝溝鄉(xiāng)蘑菇窯村。
位于武川縣境內大青山深處的得勝溝,曾是當年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司令部,、綏遠省委,、省行署機關的駐地,被人稱作“塞外小延安”。1938年5月14日,黨中央,、毛主席給在晉西北的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八路軍120師師長賀龍,、政委關向應發(fā)出電文:“在平綏路以北沿大青山脈建立游擊根據地甚關重要,請你們迅即考慮此事”,。賀龍師長根據毛主席的指示,認真調查了大青山區(qū)的地形,隨即選派120師358旅715團和師直騎兵連組成大青山支隊,由李井泉任司令員兼政委,姚喆任參謀長,于1938年8月,從山西五寨出發(fā),突破敵人重重封鎖和堵截,兩次北上,于9月1日越過平綏鐵路,勝利挺進大青山,開辟了得勝溝等抗日根據地。
1938年6月,,第120師遵照中共中央軍委關于在平綏鐵路(今北京-包頭)以北,,沿大青山脈建立游擊根據地的指示,以第358旅第715團,、獨立第4支隊和師騎兵營一部共2300余人,,組成大青山支隊,三五八旅旅政治委員李井泉任支隊長兼政治委員,,執(zhí)行開辟大青山地區(qū)的任務
1938年10月1日,奔襲包頭東北石拐子據點,,殲敵一部,。中旬,又襲擊了平綏鐵路歸綏至包頭間的蘇安蓋,、陶思浩,、察素齊(今土默特左旗)、畢克齊等日偽軍據點,。并破壞鐵路一段,,毀汽車4輛,殲日偽軍一部,,進而威脅包頭,、歸綏之敵。至此,,大青山支隊在綏南,、綏中、綏西的廣大地區(qū)展開了游擊戰(zhàn)爭,。
在綏西地區(qū),,游擊隊不斷襲擊武川,、薩拉齊、百靈廟日偽軍據點,;主力部隊在馬廠梁,、大溝、德勝溝門等地予日偽軍以打擊,,殲其200余人,。日偽軍被迫撤回原據地。
呼和浩特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舊址位于大青山深處,,是抗戰(zhàn)時期通往蘇蒙的紅色交通樞紐,、華北抗日戰(zhàn)線的橋頭堡。因其特殊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意義,,1964年被內蒙古自治區(q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列入國家紅色旅游規(guī)劃綱要,成為全區(qū)紅色旅游資源重點建設項目,,并被中宣部等6部委命名為全國19個抗日游擊根據地之一和全國百家紅色經典景區(qū)之一,。
同年經全國紅辦和國家發(fā)改委批準立項,進行恢復重建,,“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展館”和“紅旅公路”是其中的重點工程,。
兩個項目從2006年開始選址、勘測,、規(guī)劃,、設計、建設,,2008年9月9日正式竣工和落成,,舉辦了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創(chuàng)建70周年慶典,被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等部委命名為自治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游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是緬懷歷史,、教育后人的鮮活教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