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素有"天下九塞,井陘其一"之說,,早在先秦時期,,這里就是溝通東西的"燕晉通衢",因此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流動文化地帶,。井陘人民歷代愛好文化藝術(shù),,各種形式的藝術(shù)因此而得以繁衍流傳。"拉花藝術(shù)"是諸多民間藝術(shù)中的佼佼者,,也是井陘人民最喜愛的民間舞蹈,,素有"井陘拉花遍地扭"俗語。
拉花早在唐代元和八年成書的《元和郡縣志》就有記載,。拉花產(chǎn)生并形成于何時何地,,史無記載,無文字可考,,但眾說紛紜,,或曰宋金,或曰元明清,,或土生土長,,或外地傳入等,皆無確鑿的證據(jù),,只能說是一種傳說,。早在先秦,,一條長約百里的驛道貫穿了井陘的東西,溝通了燕晉,,成為天下九塞之六塞,。這種特有的通衢要塞之地,也成為歷代民間游動文化的生存地帶,。特別是明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從人口密集戰(zhàn)爭少的山西晉南、晉中,、晉東南于1373年和1388年的兩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使井陘增添了一百多個晉籍村莊和數(shù)十個晉籍姓氏。一些外地民間藝術(shù)形式也隨之而來,,并在井陘開花結(jié)果,。"地拉花"的代表之一"莊旺拉花"《貨郎擔(dān)》的傳人李氏,就是這一時期的移民,,在"莊旺拉花"由來的傳說中,,也明顯的指出了這一點。又如《中國舞蹈史》中提到:"明人姚旅在山西洪洞縣曾見到多種民間舞蹈,。如手持小涼傘的《涼傘舞》,手持檀板,、邊拍邊舞的《花板舞》等,。"說述民間的舞蹈活動現(xiàn)已看不見了,但傘和板卻是拉花中不可缺少的道具,。又如清人吳錫麟所述的"姿態(tài)貨郎"就是貨郎擔(dān)中的主要角色,。
井陘拉花的音樂為獨立樂種。既有河北吹歌的韻味,,又有民歌,、民間曲牌和戲曲曲牌的音調(diào),還不乏濃厚的寺廟音樂和宮廷音樂的色彩,,它的曲牌約有十幾首,,如"萬年歡"、"春夏秋冬",、"爬山虎",、"小兒番"、"粉紅蓮",、"雁南飛",、"摸"、"八板"等曲牌,,"八板"這個曲牌被各村拉花普遍使用,,藝人稱"踩著八板扭拉花。"拉花"的音樂調(diào)式多為"宮"、"徽",、"羽"調(diào),,多為 2/4或4/4的中速節(jié)奏,特色伴奏樂器有掌鑼等,。它古樸典雅,、清爽動聽、深沉美妙,、剛健穩(wěn)重,,其風(fēng)格特征是剛而不野、柔而不糜,、華而不浮,、悲而不泣,突出特點是節(jié)奏鮮明,。與拉花舞蹈的沉穩(wěn),、含蓄、剛健,、豪邁風(fēng)格交相輝映,,樂舞融合,渾然一體,,現(xiàn)代的井陘拉花,,既保持了傳統(tǒng)風(fēng)格,又有鮮明的時代氣息,。陣容龐大時,,氣勢恢宏。隊伍精煉時,,特點突出,。舞蹈語言多姿多彩,音樂旋律扣人心弦,,更具情感容量和藝術(shù)張力,。
拉花過去并沒有自己系統(tǒng)的音樂,只是以一些簡單的打擊樂伴奏的,,如今的吳家垴拉花就仍保留著這種特點,。如今所聽到的拉花音樂也并非專為拉花所配,至于這些樂曲的由來,,藝人中有兩種傳說:一種說是南正村人武金,,官至主持禮儀的太常寺卿,告老還鄉(xiāng)帶回了宮廷音樂,,如南正已故老人張淮等介紹拉花曲牌中的"萬年歡",、"爬山虎"等,,據(jù)老輩人講在元朝就流行了?!吨袊糯璧甘贰分刑岬皆瘜m廷宴樂起奏中就有"萬年歡",,可見武金將宮廷音樂流傳于民間也是可能的;另一種說法是由寺廟僧道所傳,。過去僧道擅長吹奏樂器,,樂手多與他們結(jié)下不解之緣,或切磋技藝,,或讓他們收徒傳藝,。井陘南石門的拉花樂隊便是羅缽寺的僧人培養(yǎng)的。"小兒番"這首曲牌便是寺廟做醮常用的曲子,。
過去水平高的拉花樂隊不僅服務(wù)于舞蹈,,而且也獨立地作為特定寺廟的"朝拜神樂"使用,而"拉花"的內(nèi)容或歡或悲,、或愁或喜,,均采用一成不變的音樂,和諧中不無不和諧,。有些村的拉花就是先從這個寺廟學(xué)會音樂,,再從另一個地方學(xué)會舞蹈,最后合在一起的,。所以,,拉花的音樂和舞蹈并非并存并現(xiàn)的。這一點恰與《正定府志》中所述相吻合:"古者,,舞不與歌奏同時”,“今文廟之舞與歌奏合一,。故樂一奏,,而聲容兼?zhèn)溲伞?可見,作為參加民間祭祀活動的"拉花"音樂也很可能是"舞與歌奏合一"后形成的特定音樂,。
拉花的樂器有大管,、小管、膜笛,、笙,、龍頭二胡、三弦,、四股弦,、敲琴、云鑼,、小鏜子,、小镲,、扁鼓。管子是拉花音樂中的靈魂,,起領(lǐng)奏作用,,在樂曲中時奏時停。那種淳樸,、粗獷,、渾厚、略帶悲悵的音色,,,。小管的高亢,膜笛的滑音,、顫音和花點與大管互相呼應(yīng),,捧笙以三度、五度和弦將樂曲珠聯(lián)璧合,。云鑼以其清脆悅耳的問答式的輪奏,,復(fù)調(diào)旋律與大管配合。小鏜子,、小镲按花點擊拍,,管、笙,、笛,、云鑼是拉花音樂中必不可少的主奏樂器,構(gòu)成拉花特有的藝術(shù)魅力以及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古者所遺留的音樂,,已很不適應(yīng)舞蹈的表現(xiàn)力,一些村莊的拉花在發(fā)展中大量地吸收了當(dāng)?shù)亓餍械拿窀栊≌{(diào),,達(dá)到十首之多,,有的唱與舞的內(nèi)容結(jié)合,如"貨郎謠",、"盼五更"等,。但大部分唱與舞的內(nèi)容毫不相關(guān),如"摘椒",、"邊關(guān)調(diào)",、"寡婦難"、"梁山好漢",、"有個包大人"等,,但很大一部分村的拉花仍只有單調(diào)的三、四支樂曲,。
拉花道具繁多,,多是流傳在民間舞蹈中通用的道具,,如彩絹、彩扇,、傘,、鞭、太平板等,。在此基礎(chǔ)上各種拉花均根據(jù)自身的需要而增設(shè),。如莊旺拉花貨郎擔(dān),他表現(xiàn)的是貨郎賣絨線的故事,,就根據(jù)自己角色的需要而加入貨郎鼓,、貨郎架。又如南平望"拉花"送美人,,她表現(xiàn)的是護送美女入宮的故事,,就加入化裝匣以供美女梳洗打扮。拉花道具各有其象征寓意,,如傘——風(fēng)調(diào)雨順,;包袱——豐衣足食;太平板——四季太平,;霸王鞭——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滿等,傳統(tǒng)井陘拉花表現(xiàn)內(nèi)容主要有《六合同春》,、《賣絨線》,、《盼五更》、《下關(guān)東》等,。其表演人數(shù)多少不等,,原為4-11人,少則2人,,多則不限,,可百人、千人,。
"梅開五福,竹報三多"(傳統(tǒng)對聯(lián)),。舊時拉花男性角色的臉頰畫有梅花,,以寓"五福",即"壽,、福,、康、寧,、攸好德,、考終命"(書,,洪范),也有的畫菊(吉)花這樣的吉祥之花的,。他們的額心到鼻頭之間畫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中的形象,以希望能夠"以禳蟲毒"(呂種玉《言鯖,、谷雨五毒》),。女角中的丑婆臉上以右眼眉旁經(jīng)鼻梁向左斜至顴骨畫一白色的斜線或點,以達(dá)到"煞邪(斜)"之目的,。
據(jù)《正定府志》載:花瓶為祭奠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祭器,,以乞平安,在現(xiàn)代仍可在民俗活動中見到,,它何以作為道具出現(xiàn),,尚無依據(jù),但卻為拉花增添了幾分美感,。筆竿胡(也稱滾胡)作為一種不在手中的道具,,而是戴在男角的嘴唇上,它通過上唇的撅起,,帶動筆竿滾動,,從而夸張地表現(xiàn)出吹胡瞪眼的滑稽相。在"蹺子拉花"中手持紅蘿卜或蓮花蕾之類的道具的應(yīng)用很明顯為古代生殖崇拜的遺俗,。
1934年成書的《井陘縣志料》中的拉花照片,,屬蹺子拉花。他的服飾以戲裝和清代平民服飾相雜,,而井陘人酷愛戲劇,,早在明末清初就已成風(fēng),那時的井陘村莊幾乎沒有一個村不建有自己的戲樓,,裝扮效仿戲劇中的人物盛行,,《井陘縣志料》也有解釋:"購置戲衣,歲時效伶人歌舞",。后者,,可能是買不起象樣的戲衣,藝人只能穿日常生活服飾的結(jié)果,。
井陘拉花有其顯著的藝術(shù)特色,,以"擰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動律,以"花瓶",、"花傘",、"彩扇"、"霸王鞭",、"太平板"等為主要表演道具,,加之可稱為獨立樂種的拉花音樂伴奏,形成剛?cè)岵?,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shù)特色,,擅于表現(xiàn)悲壯、凄婉,、眷戀,、歡悅等情緒。
井陘拉花同其他民間舞蹈有著很多的共同之處,,它載歌載舞,,動作屬于秧歌范疇,它借用道具以物抒情,,揚起雙臂,,使扇子、傘,、板,、鞭等上下翻飛,這也是民間舞蹈特有的風(fēng)格,。范成大在《上元紀(jì)吳中節(jié)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說:"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拉花也沒有脫離滑稽取笑的特色,。如"地拉花"中的掃羅裙,蹺子拉花中傻小子挑逗的低級趣味動作,,男角的吹胡瞪眼皆起滑稽取笑作用,,恐與當(dāng)?shù)厝罕姷膶徝狼槿び嘘P(guān)。除以上所說,,拉花有著明顯的個性,,這同當(dāng)?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風(fēng)土人情,、人們的欣賞習(xí)慣有關(guān)。它既來自人們的生活,,動作必然是從生活中提煉,、夸張,、美化而成,她的韻律可概括為:"猛和脆,,擰和伸的內(nèi)在力度彈性的對抗,。"
井陘拉花既然處于"開門見山、走路爬坡"的自然環(huán)境里,,爬坡則要邁步高抬腿,,身體前俯,下坡則是雙膝處于緊張狀態(tài),,身體稍仰,,因而,男性的舞步為"起要跋,,膝要屈,,踩要穩(wěn)"。女性的舞步為"進要弓,,退要丁,,腳外撇"。屈膝是貫穿于動作的始終,,即使是伸膝也是短暫的,,每做一個動作主力腿皆隨著動律起伏伸曲,而當(dāng)雙腿變換動作,,就需借助力腿那踩地剎那用力一蹬去完成,。尤其女性的舞步,猶如雨天蹬山,,山陡路滑似的,。藝人說"邁步不過半塊磚",后腿多以丁字步,,促成了側(cè)腰,、進俯退仰的舞姿。拉花的上肢動作與步伐是密切結(jié)合的,。而上肢的肩是關(guān)鍵,,肩的一頂、一聳,、一擰,、一壓,最能突出拉花的風(fēng)格,。肩是臂肘手的發(fā)力點,,肩帶動臂而動作。如在左肩前頂左臂下垂向后抬勾腕,右肩聳起右臂曲肘在胸前勾腕,,在強拍里左肩外擰,,同時帶起臂翻手甩至強拍抬扣。右肩又是下壓,,促使連鎖反應(yīng)帶起臂和手的翻,、撥、伸,、收,,使人感到內(nèi)在力的對抗,富有彈性的伸與韌的張力,,掌握拉花風(fēng)格需細(xì)心體察肩,、臂,、手的韻律,。
各村拉花有其獨到之處,,藝人也有各自的絕活,。如橫南村男角動作,,右腿吸起,,身體微向左擰,,右膝向左前,,腿剛落地,,腳掌用力一蹬,,身體和膝部隨之扭動,扭動的幅度恰同莊旺村的相仿,,但橫南村僅做右腿動作,;又如張家井從南正學(xué)來的拉花進百年,而南正下蹲動作均勻平穩(wěn),,而張家井的下蹲后腳要向上蹬,。小作村女角雙手翻腕上撩,而莊旺是擰臂甩扇子轉(zhuǎn)圈唰唰有聲,;再如南正動作講究舒展大方,,而橫南喜動作活潑、滑稽,、風(fēng)趣,,男角邊舞邊翹邊滾胡。"拉花"不同的流派表現(xiàn)大同小異,,有的動作亦是因人而異,,不必固定一個模式,而是任藝人的智慧和才華去豐富發(fā)展,。
井陘拉花是一種不受場地限制,,即可街頭,、場院演出,也可登臺獻(xiàn)技,,時間可長可短的群舞,。
演出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行進中的演出,,稱為"過街",這種表演因受行進的局限,,僅能用"一根鞭",、"二龍并進"等簡單的隊形,無法追求舞蹈的完整性,,但有因地制宜的特點,,此一般在參加"拉會"和"踩街"時采用。另一種為場地演出,,其隊形多變,,能充分發(fā)揮演員的表演技能,而且演出完整,。參加演出的演員,,一般為六的倍數(shù),大規(guī)模的拉花隊伍如18人拉花,、36人拉花,、60人拉花和102人拉花等都是繼承了拉花的這一特點。
從表演形式上看,,井陘拉花可分為"蹺子拉花"和"地拉花"兩種,。所謂"蹺子拉花"即扮演女角者,腳踩蹺子進行表演,,代表流派是"固地拉花",。后來,還將蹺子演化為一種猶如西方芭蕾舞中的"立腳尖",,以木削的"戳蹺"捆綁于腳,,且戳蹺穿以鞋襪遮蓋,猶如古代婦女的"三寸金蓮",。表演時,,演員只有始終保持"立腳尖"姿態(tài)才能表演。這種"拉花"中的女角雖為男扮女裝,,但因受"戳蹺"的影響,,使身體前傾、腆胸,、塌腰,、翹臀,,移步嬌媚,逼真地再現(xiàn)了古代婦女的神韻,。"蹺子拉花"掌握難度大,,經(jīng)多時訓(xùn)練方能表演,俗有"冬練三冬,、春練三春"之說,,特別是腳綁戳蹺的就更難,。在井陘流傳著一句"固地的拉花一片功'的歇后語,就是對戳蹺難度的形容,。清末明初,,此類拉花進入鼎盛時期,,被官方譽為井陘縣的四大迎神賽會形式之三,。隨著婦女放足以及群眾審美觀的改變,這種拉花逐漸衰落,。有的如南平望拉花從蹺上解放下來,,演變?yōu)橐环N不同于"地拉花"的"地蹺拉花"。
"地拉花"顧名思義,,是地上舞的拉花,。由于這種"地拉花"比"蹺子拉花"沒有雜技性,流傳的也就較為廣泛,,特別是近年來拉花人數(shù)的大幅度增加,、演出場地的擴大,許多舞蹈動作和陣形變化需要跑動才能完成,,"地拉花"也就被廣泛繼承,,南正、莊旺,、南平望、長崗,、莊子頭,、城關(guān)等拉花流派都屬于"地拉花"。
井陘拉花從形式上分“文拉花”(以武增錄為代表的南正拉花),;“武拉花”(以郝白白為代表的南平望拉花),;有丑拉花(以吳近仁為代表的吳家垴拉花);有俊拉花(以李樹芳為代表的莊旺拉花),;有戲拉花(以魏全保為代表的南固底拉花),。文拉花文雅、端莊,,柔中有剛,;武拉花舒展大方,動作幅度大,,稍象武術(shù),;丑拉花動作簡便滑稽、幽默風(fēng)趣,;俊拉花扮相俊美,,動作嫵媚;戲拉花是古裝戲劇打扮,,腳蹬小木蹺,。
從情緒上分,又有悲拉花,、喜拉花兩大類,。悲拉花表現(xiàn)悲傷凄涼的情緒,,如《走西口》、《下關(guān)東》,、《盼五更》,;喜拉花表現(xiàn)喜悅歡樂的情緒,如《賣絨線》,、《鬧元宵》,、《居家樂》等。
主要流派有東南正拉花,、莊旺拉花,、南平望拉花和固地拉花等,而其中又以東南正拉花為主體,,東南正拉花的代表作是《六合同春》,。在十年前出版的《井陘縣志》中,則列舉了七個流派之多,。過去井陘18個村有拉花,,首先是名稱的不同,雖同屬“拉花”一種舞蹈,,但具體名稱各異,,如小作拉花叫《走西口》,莊旺拉花叫《賣絨線》,,南固底拉花叫《小賣藝》,,北平望拉花叫《梅花洛》,南平望拉花叫《慶太平》,,南石門拉花叫《盼五更》,,賈莊拉花叫《送燈》等。
東南正拉花的《六合同春》,,"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莊子、齊物論》),。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梢?,六合四方就是天地四方同迎春回。類似這種的民間藝術(shù),,在別的地方也有一二,,如清人李斗在他的《揚州畫舫錄》中載:"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東蕃喱觀,,令宮妓扮社火",,角色有六,,"春夢婆一、春姐二,、春官一,、皂隸二。"無論從角色上還是內(nèi)容的表現(xiàn)上,,《六合同春》與之有著很大的相識之處,。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井陘拉花的三大藝術(shù)派系之一的莊旺拉花始于明朝、盛行于清末民初,,是莊旺村一張閃亮的名片,,具有古老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其音樂曲調(diào),、舞姿動作具有自己獨特鮮明的地方特色,。“燕戳水”,、“掃羅裙”,、“雁南飛”、“八板步”,、“擰肩”、“翻腕”,、“擰臂”,、“撇腳”等為主要舞蹈形式,樂曲有“八板”,、“雁南飛”,、“賣絨線”、“臘梅花”,、“摘花椒”,、“盼五更”等,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研究價值,,莊旺村因此也稱“拉花之鄉(xiāng)”,。
南固底拉花是“在路上”的情節(jié),就像一出情景劇,。因為各村劇情不同,,動作也就不同。除了“情景劇”這個特點,,南固底拉花還有一大特點是踩蹺,,不是高蹺,是戳蹺,。這是封建時代女性不參與表演,,為了遮掩男性的大腳而進行的設(shè)計,,因為腳下有了限制,舞蹈動作要拘謹(jǐn)一些,。
進行拉花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游動文化"和"大山文化"相互融合的結(jié)晶。在融合的過程中,,它不僅承襲了其他舞蹈的特點,,更主要是根據(jù)井陘特有的地域特征、風(fēng)俗特征而發(fā)展形成了獨有的舞風(fēng),。
改革開放后,,井陘拉花多次參加國家級、省,、市級大型演出活動,。國家著名舞蹈家賈作夫、趙宛花,、資華筠等親臨井陘學(xué)習(xí)指導(dǎo),,使古老的拉花藝術(shù)煥發(fā)出勃勃英姿,在全國性舞蹈大賽中頻頻折掛,。
從師承關(guān)系看,,拉花在井陘流傳,主要是以祖?zhèn)鲗O,、父傳子侄的傳統(tǒng)保守方式,。如莊旺老藝人李樹芳(1909-1989)11歲跟當(dāng)時就已是古稀之年的李梅小學(xué)習(xí)拉花,他又將技藝傳給孫女巧玲,、愛玲等,。其他拉花大體與莊旺相同。但是隨著井陘拉花各流派拉花老藝人相繼謝世,,大量拉花技藝不能真?zhèn)鲗嵔?,使拉花瀕臨危機。
2006年5月20日,,井陘拉花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