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所以抓人,,就是由于它融進了南北民歌的特點,。原來榆林曾經(jīng)是兵家要地,又是"茶馬互市"的重要商埠,從南方來的官員和商人不斷帶來南方的絲竹管弦和樂妓,,并同北方的民歌相融合,,久而久之,榆林小曲就既有北方的陽剛之氣,,又有南方的陰柔之美,,從而開創(chuàng)了“南腔北調(diào)”合二而一的獨特藝術(shù)。
榆林小曲形成至今,,演唱只在城區(qū)內(nèi)進行,,從不涉足城外。其演唱形式歷來以自我娛樂為目的,,室內(nèi)院落均可進行,,沒有固定的演出場合。每遇茶余飯后,,藝人們相約為伴,,前往參加演唱。城內(nèi)年紀稍長的居民,,大都能唱它一兩段以自娛,。沒有職業(yè)班社,也沒有以此為業(yè),,覓食求生的職業(yè)藝人,。除了自娛性質(zhì)的演唱活動外,長期以來,,它和當?shù)孛袼桩a(chǎn)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四時八節(jié),婚喪嫁娶,,生辰壽誕,,喜慶節(jié)日,當?shù)厝罕姸加屑s請小曲藝人到家演唱的習俗,。在這種場合,,有時藝人自獻絕技,有時主家點同曲,。不論在哪種禮儀之中的演唱,。對優(yōu)秀的藝人,主人還要給披紅掛彩,,以示獎勵,。這種習俗一直沿襲到一九四九年前后。
榆林小曲的唱詞,,融雅,、俗于一體,,在語言風格和語言結(jié)構(gòu)上既有一般文人的遺詞用字,又有當?shù)胤窖酝琳Z,。這是在其它歌唱民間藝術(shù)中較少見的,。如在《姐妹拌嘴》中就有:
“妹子頗厭煩;斜倚靠在玉欄桿,;罵聲潑子你好大膽,;春景天景物新鮮;金鐲響玉腕,;香風飄起在云端,。”
“什么情人什么漢,;人兒雖小你話又殘,;慢就是你把你的母親見;我勸你你們二人好好相與各自嫁男,?!?/p>
榆林小曲在長期的演唱活動中,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兩種流派,,一派是講究聲音的純實婉轉(zhuǎn),、圓潤和流暢,對裝飾音尤其是滑音,、頓音的運用比較嚴格,。另一派則突出頓、斷剛,、柔,,很強調(diào)歸韻。
小曲的演唱形式簡單,、輕便,、靈活,,不化妝,、不表演,也不用任何道具,。演唱者多兼敲擊瓷碟,。演唱活動,大都先由樂隊奏一,、兩首樂器樂曲牌,,以示靜場,然后開始演唱,。一次演唱活動,,少說也要三,、四個小時。
榆林小曲的唱詞內(nèi)容,,以反映城鎮(zhèn)市民生活情趣的為多,,除描寫離愁別怨、男情女愛之作品有較大例外,,其它如反映茶肆酒樓,、貨郎挑夫的生活(如《開茶館》、《賣雜貨》,、《下荊州》)刻劃青樓之恨,、尼庵之苦(如《妓女告狀》、《小尼姑》),;以及鮮明生動地表現(xiàn)民俗風情(《放風箏》,、《戲秋千》、《偷紅鞋》)的篇章,,均可見,。再如一些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故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張生戲鶯鶯》等,,也在小曲中得到了別具特色的反映,。總之,。榆林小曲的內(nèi)容基本上體現(xiàn)了市民階層的各種生活側(cè)面,,具有濃郁的里巷之曲的特點。與流行在山區(qū),,農(nóng)村的那些質(zhì)樸粗獷的陜北民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榆林小曲的唱詞結(jié)構(gòu),多段聯(lián)綴者甚多,,篇幅大小差距甚大,。長段曲目有幾十段詞構(gòu)成的,如《害娃娃》有四十段,,而短小曲目如《供月光》僅有四段,。
組格式有六種,即上下句構(gòu)成一個唱段的如《妓女告狀》,,四句組段的如《大送郎》,、六句組段的如《姐妹拌嘴》,八句組段的如《五更鳥》,、三句組段的如《小放風箏》,、五句組段的如《尼姑難》、以四句組段者為多,。唱詞的名式結(jié)構(gòu)通常是以七字句為它的基本結(jié)構(gòu)形式,。也有五字成句的如《譙樓初鼓咚》,,還有由五字,七字相間組成的長,、短句,,如《害娃娃》。
榆林小曲的音樂,,分唱腔和器樂曲牌兩部分,,唱腔為其核心部分。唱腔中,,除用于一部分曲目首,、尾的《前兩頭忙》和《后兩頭忙》這樣兩個唱腔牌子外,其他曲目均無牌子的說法,,不論只曲或聯(lián)曲,,大量都是專曲專用。
榆林小曲這一地方民間曲種特點的形成,,除受生活習俗,、傳統(tǒng)文化及當?shù)厝嗣竦男愿瘛赓|(zhì)的直接影響外,,語言習慣及其方言,、語音的影響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榆林小曲這一地方曲種,,它均以榆林城內(nèi)方言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