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是劉天華創(chuàng)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劉天華一生中創(chuàng)作的第二首二胡獨奏曲。1918年完成初稿,,1924年定稿,,通過對皓月當空的描寫表達了一種淡淡的惆悵。此曲最大的特征是作者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一種“寧靜”的氣氛,,而正是在這看似”寧靜”的背后卻又隱藏著一種心潮洶涌,、思緒萬千的興奮與激動。這正是一個有理想抱負的知識分子那種矛盾心理的寫照,。樂曲真正具備了,。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描繪了江南月白風清的美麗夜景,,又抒發(fā)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之情。
《月夜》的曲式是由三個互相對比的樂段組成的,,這三個樂段都是用相同的結束句來統(tǒng)一全曲(即“合尾”的形式),。它充分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民族器樂曲的特點。同時,,三段用同一主題進行變奏發(fā)展,。總的曲式可視為變奏“合尾”式三段體,,與傳統(tǒng)古曲《春江花月夜》及《漢宮秋月》等變奏合尾手法相同,。
樂曲的第一段(主題)稍長,相當于后兩段的總合。舒展而流暢的旋律,,表現(xiàn)了月夜的恬靜,。樂段的特點是不間斷的連續(xù)發(fā)展,雖然在旋律進行中可以找到許多句逗(暫短的停頓),,然其進行是連續(xù)不斷的,,很難劃分出若干樂句和段落來(無固定的終止);同時又無明顯的內在對比,。
第二段(主題的第一個變奏)聽起來雖然很有新鮮感,,而且在旋律和節(jié)奏上與主題形成了新的對比,但仔細分析起來,它的許多因素都是來自第一段的變化重復,。其結束句與主題相同,。
第三段(主題的第二個變奏)轉為快板,變成四二拍,,音樂既生動有力又柔美活潑,,與上一個變奏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其素材仍完全來自主題,;其結束句仍與主題相同,。由此可見,《月夜》的第三個樂段代表著樂思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他是通過單一主題的變奏寫成的,。這種互相對比而又回到相同結束句以求統(tǒng)一的曲式,典范地體現(xiàn)了民族曲式的突出特點,。
第一段的旋律以寫景為主,,音樂的處理要相對平靜一些,演奏的速度也應該較為穩(wěn)定,,以每分鐘四十二至四十八拍為宜,。在運弓速度、力度與揉弦的安排和變化方面要做到細膩而自然,,要以音樂的分句和旋律的自然起伏為演奏的基本依據(jù),。揉弦的方式要以滾揉為主。壓揉為輔,。要根據(jù)旋律中情緒發(fā)展的需要掌握好揉弦的分寸和變化,。第二小節(jié)和第七小節(jié)的“1”以及第八小節(jié)的“5”如果能夠按照自然泛音演奏,會有更好效果,。
第二段的旋律進行較為流動,,速度的變化也比較多,音樂情緒以“借景抒情”開始,,繼而逐漸過渡到“情景交融”,。演奏中要注意分句與旋律重音的合理安排,,同時也要加強兩手配合的默契感覺。在第四十一小節(jié)處,,為了更形象地表現(xiàn)內心深處的不平靜,,可將揉弦的方式適當調整為以壓揉為主、滾揉為輔,,這樣發(fā)音可以更堅實和深邃些,。在演奏小節(jié)的快速音符時,左手一定要放松,,手指的按音感覺要輕巧而有彈性,,奏出柔美而流動的音響,營造出“微風習習,、樹葉沙沙”的音樂意境,。
尾聲部分為較活躍的快板,演奏時開頭可以處理為慢起漸快,,以表現(xiàn)出幽默和風趣的音樂效果,。從五十七小節(jié)開始為四個連續(xù)上下行一體的滑音,演奏時要注意左指的按音力度不可過大,,手腕和手指關節(jié)勿軟,,要和小臂的動作協(xié)調起來,在較小力度按音的同時放松虎口,,在琴弦上迅捷而有分寸地滑動,。否則容易造成左手的滑弦動作僵硬或遲緩,進而直接影響到發(fā)音的質量和流暢華麗的聲音效果,。
《月夜》是劉天華早期的作品,,樂曲從1918年開始醞釀創(chuàng)作,1924年定稿,。劉天華在1915年秋天謀得常州第五中學音樂教師的職位,,這份工作不僅給他帶來了生活上的安定,同時也滿足了他喜愛音樂的興趣,。他努力工作,,在校內積極組織音樂活動,成立了數(shù)十人的軍樂隊和絲竹樂隊,,通過他的指揮排練取得了一定成績,,在當時的常州頗有影響。在此期間,,劉天華深入民間學習音樂,其中曾經(jīng)多次拜訪民間音樂家周少梅,、沈肇洲,;去河南民間學習古琴,,并對我國宗教音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期間把大量民間優(yōu)秀樂曲記錄了下來,。在此基礎上,,開始了自己的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
1918年8月,,劉天華在暑假即將結束時,,從外地返回江陰家中。當夜晚家人在院內納涼的時候,,在庭院練琴直至深夜,,在月色下創(chuàng)作出《月夜》的初稿,經(jīng)過不斷地加工修改,,于1924年正式定稿,。
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澄江鎮(zhèn)西橫街人,,中國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清末秀才劉寶珊之子,,與詩人劉半農(nóng)、音樂家劉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鄉(xiāng)豐富的民間音樂熏陶,。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回到江陰參加“江陰反滿青年團”,,執(zhí)掌軍號,。1912年隨兄劉半農(nóng)去上海,工作于開明劇社,,業(yè)余加入萬國音樂隊,,并學習鋼琴和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作曲理論,。曾任教于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1932年因猩紅熱病逝于北京,年僅37歲,。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鳥語》,、《歌舞引》,、《飛花點翠》等。
在《月夜》這首樂曲中,,尤其是曲式結構上,,作者采用了展衍技法,,不同于西洋音樂的三段體曲式,在民族音樂曲式結構的基礎上采用了以極慢板,、慢板和快板的三段體曲式結構,,以情緒的發(fā)展形成音樂的結構,在表現(xiàn)皓月當空的意境的同時隱含有絲絲的惆倀,,整首樂曲舒緩寧靜,,最終又復歸深遠寧靜;以正五聲為旋律骨干音,,具有鮮明的七聲框架內的五聲性旋律風格,,采用加進變官的六聲宮調式,通過對江南美好夜晚的描繪,,很好的抒發(fā)了作者對生活的感受,,是二胡作品中借景抒情的上乘之作。作者還運用民族音樂中常用的“變宮為角”的創(chuàng)作手法,,通過調式交替,、具有連續(xù)切分效果的節(jié)奏以及富有特色的四次滑音的運用,把詼諧幽默嬉戲之情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尤其在樂曲的最后以音型交替的形式平靜的結束了全曲,,這種民間音樂中“合尾”手法的應用,使樂曲在發(fā)展變化中獲得統(tǒng)一,。
描寫玉兔東升,,恬靜肅穆,月夜良宵生發(fā)想往,。樂曲以極慢板開始,,二胡用流暢的運弓、運指及精微細致的揉弦,、換把處理,,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天高氣爽,風輕恬靜,,一輪明月初升,,夜靄如霜的詩情畫意美好月夜。本段以第一小節(jié)為核心音調展開,,并在第一小節(jié)和第二小節(jié)中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七度的跳進,,旋律上還先后運用了十六分附點和三十二分附點,使得旋律在波浪起伏的感覺下突出了明月升騰的浪漫景象,。一開始左手揉弦以慢為宜,,第一個音“6”以遲揉弦的方式出現(xiàn),出音要柔美圓潤,右手的運弓要穩(wěn)定,、連貫,、松弛、力度適中,,行弓要通暢連貫,換弓要不露痕跡,,速度控制在不慢不快之間,,心平氣和,從容自如,。緊接下面的一個小七度的跳進,,不用滑揉的方式演奏,用跳指換把,,在落音準確的同時,,高音的“5”要實按弦,揉弦速度稍加快些,,但運弓力量不要爆發(fā),,用手腕的力量帶動胳膊,控制著發(fā)力,,有點類似于打太極的感覺,,是一種內在力量的發(fā)射和持運行。附點節(jié)奏的出現(xiàn),,給波動的旋律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使得畫面開始生動起來,如同明月升騰的景象:時而明月浮現(xiàn),,時而明月沖出云層,,時而又如浮云半遮半掩明月,時而幾片薄薄的浮云掠過,,接下來從第八小節(jié)開始,,旋律平穩(wěn)而柔美的進行,右手弓法也大多以連弓為主,。旋律的走向也開始節(jié)節(jié)上升,,此時一弓多音也變成了一弓一音演奏,這樣運弓的幅度也要開始加大,,力度加強,,以保持運弓氣息的連貫進行,并一步步將旋律推向全曲的最高音“1”,。此后樂曲便轉入柔美音調,,音樂并在此做了柔美細膩的描寫,用一弓拉兩個四十六音符,,也就是一弓進行八個音,。好像月亮幾經(jīng)迂回,,終于沖出了那些糾纏的云層,散發(fā)出入戲的光亮,。一輪更加透亮皎潔的月亮,,懸掛半空,如水月光,,灑滿大地,、田園、山林,、村莊,,讓人心情愉悅快活。此時演奏方式上,,運弓注意勻速,、平穩(wěn),盡量滿弓運行,,氣息下沉,,不慌不躁。因為此處的江南民間音調的出現(xiàn),,在演奏上左手的手法比較豐富,,出現(xiàn)了上滑音、回旋滑音,。揉弦的以基本的滾揉方式為主,,上下滾動快而連續(xù)的進行?;羧岷投B貫,,優(yōu)美而富有歌唱性,以手腕帶動手指委婉進行,,左右手配合,,表現(xiàn)從容不迫的情緒來渲染詩情畫意的效果。
描寫月掛中天,,萬物生輝,,天上地下美不勝收。此段也是全曲最抒情最富有詩意的一段,,音樂變成極慢板歌吟格調,,旋律柔美而富有表情,看似平穩(wěn)的節(jié)奏中蘊含著動蕩,。這是樂曲的核心段落,,對運功的要求和左手的控制要求較高,一弓多音的演奏,使樂曲增添了不安定的因素,。好像作者觸景生情,,百感交集。所以在我的理解里,,這段的演奏是在看似平穩(wěn)的氣氛和節(jié)拍中,,運用一種情緒上的沖動,但又不能跳出原有節(jié)奏的演奏方式,。其中的尺度較難把握,,節(jié)奏平穩(wěn)中隨著情緒的變換激動又有些許自由散板的感覺。第一拍開始,,左右手要自然放松,食指換音要粘連柔潤,,運弓緩慢舒展,,平穩(wěn)深沉,隨著右手食指和無名指控制弓毛貼弦力度的加強,,將音樂漸強的緩緩傳出,。在兩拍結束后,隨著旋律走向速度稍稍加快,,情緒隨之激動起來,,但還要穩(wěn)在起弓速度的框架里。左手上下?lián)Q把的手指的貼弦力度要加強,,揉弦的頻率要加大,。隨后隨著音調的升高,演奏力度逐漸加強,,運功幅度寬廣,,攻速相應加快,保持飽滿的力度,。特別是高音“5”開始的一弓一音的分弓演奏,,要發(fā)音飽滿,保持每個音的重音頭,,但聲音控制不能爆,。給人感覺力量中包含婉轉,舒暢中流露憂傷,。左手的發(fā)音點和右手的運弓力點要同時發(fā)出,,才能保證音質的效果。當演奏到一弓多音的時候,,特別是一弓演奏十六個音符的時候,,弓速適當轉緩,但行弓速度流暢,在從容里左手起落敏捷,,靈活地完成每一個音符的按弦,,力度均勻適中,與平穩(wěn)運弓相配合,,從而達到柔美的音色效果,。并從這十六個音中的最后兩個音“6”和“1”開始漸慢,緊接此段落的最后三小節(jié)的演奏,,將這個樂段逐漸緩慢結束,,以一個呼吸氣口的轉換開始第三段慢起漸快的轉換。
該段是樂曲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曲最激動和富有浪漫色彩的段落,,是作者感情集中抒發(fā)的激越樂段。這與前兩段的抒情板式形成明顯的對比,。不但演奏速度由原來的極慢板轉變成快板,,而且力度也由一開始的mf和p兩種力度加強到了f。從而表達作者熱愛,,憧憬,,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一般采用慢起漸快的方式開始,,把第一個音“1”的裝飾音“6”自然延長了時值,,和“1”實質感覺上變成了兩個八分音符,但重音在落在“6”上,,而“1”落音時聲音稍弱,。隨著速度一點點上來,力度也隨之加強,。左手大滑音連續(xù)運用的時候,,手腕要放松,上下轉腕動作要協(xié)調連貫,,手指力度適中,,不能僵硬,并配合右手平穩(wěn)流暢的長弓運行,。在連續(xù)幾小節(jié)的一弓多音的滑音演奏后,,緊接的“11”中的“31”可以處理為速度在此急緩下來,并把裝飾音“3”力度加強時值延長,,左手貼弦力度加大并慢慢滑到“1”,,并將揉弦力量落到此音上,作一個大氣口呼吸后,,音樂逐漸放緩,,在泛音“1”上結束,,樂曲在靜、深,、遠的意境里完成,。
劉天華具有很深的中外音樂基礎研究,因此他的二胡曲目也大多獨具特色,,雅俗共賞,,尤其在《月夜》這首樂曲中,體現(xiàn)了很高的音樂審美價值,,這是一首內涵豐富的二胡曲,。這首樂曲是他十大名曲中左手技法最豐富的一首作品,在樂曲的音調上他采用了傳統(tǒng)的江南地方音樂素材,,帶有濃郁的水鄉(xiāng)韻味,,同時又借鑒了西洋小提琴的演奏手法,使二胡發(fā)出了宛如纖塵的妙音,,讓人忘卻世俗的紛擾,,聆聽音樂帶來的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