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小調(diào)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し病へ惗喾易髌?,大約創(chuàng)作于1819至1824年間,。因為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這是貝多芬音樂創(chuàng)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jié),。該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
這部交響樂構(gòu)思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guī)模和范圍,超出了當(dāng)時的體裁和規(guī)范,,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斗爭意志,并堅信這個斗爭最后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jié)友愛,。
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
從作品的醞釀到完成,,第九交響曲傾盡了貝多芬數(shù)十年的心血,是其音樂生涯的登峰造極之作,。全曲從頭至尾的演奏時間至少需要一個小時以上,,但并無任何冗長拖沓之感,。
另外,,封面的完整致詞為:“為席勒的《歡樂頌》 譜寫的由四重唱與四部分合唱組成的大型交響曲,,謹(jǐn)向普魯士國王 腓特烈·威廉三世殿下 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路德維?!し病へ惗喾?op.125”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略呈莊嚴(yán)的快板,,d小調(diào),2/4拍子,,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嚴(yán)峻有力,,表現(xiàn)了艱苦斗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后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yán)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
第二樂章,,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diào),,3/4拍子,,龐大的詼諧曲式。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響樂中第二樂章為慢板的傳統(tǒng),。這一樂章的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奧地利民間舞曲的特征,,但其中還帶有不安的情緒。
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diào),4/4拍,,不規(guī)則的變奏曲式,。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樂章,急板,,D大調(diào),4/4拍,。在主題“歡樂頌”開始之前,,音樂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并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整個樂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歡樂頌”主題,,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yán)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范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后達到整個交響曲的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chuàng)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fā)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qū)的特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揮家,。他一共創(chuàng)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后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nèi)樂、藝術(shù)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被也被尊稱為音樂之圣。
一上來就用一種嚴(yán)肅,、宏大的氣勢表達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實這是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復(fù)表現(xiàn)過的主題——斗爭,也折射出斗爭的必然過程——艱辛,。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沖擊關(guān)口,,前赴后繼企盼勝利的景象。
緊接著的第二樂章,,按照傳統(tǒng)通常應(yīng)該是慢板,,但是貝多芬仔細研究了早期交響曲中的精髓,因為在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早期音樂中,,小步舞曲放在第二或者第三樂章沒有確立下來,,而貝多芬巧妙利用這一點,因為在痛苦斗爭之后,,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思路指明方向,,需要采用極活潑的快板來保持樂曲的活力,所以需要一個較為龐大的諧謔曲,,同時也表明斗爭尚未停止,。整個第二樂章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似乎給正在戰(zhàn)斗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似乎讓人們一下子在陰云密布的戰(zhàn)場上看到了和煦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空。同時主旋律中帶有奧地利民間舞曲“連德勒”的特征,,和諧而具有舞蹈性,。D大調(diào)三聲中部具有奧地利民歌的特點,后半段出色的對位展現(xiàn)了貝多芬的技巧,。仔細品味,,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到了樂章最后,,旋律重新開始急促起來,隱約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氣氛,。
倒是慢板樂章了,,貝多芬有意在編排上作了創(chuàng)新。這個樂章相對前面兩個樂章顯得寧靜、安詳了許多,,旋律雖然平緩,,但是不失柔美。法國著名作曲家,、樂評家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共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兩個樂章表現(xiàn)出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之后,第三樂章似乎是大戰(zhàn)中短暫的平息,。
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 ——序奏以及人聲。在一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占據(jù)一個軌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于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但在人聲部分上臺之前,,音樂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云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
經(jīng)過了一系列的鋪墊,,人聲部分終于浮上水面,開始了《歡樂頌》的吟唱,。伴隨著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當(dāng)然貝多芬并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以自己獨到的理念,,配合音樂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刪節(jié)和修改,。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樂章的最后,,這種氣氛被表現(xiàn)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jié)束,。
如今《d小調(diào)第九交響曲》被公認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lǐng)域的最高成就,。說歡樂頌是貝多芬交響樂的顛峰之作,,更因為整部作品仿佛是貝多芬一生與其命運的一部斗爭史,。樂曲的第一,、第二樂章均采用小調(diào),表現(xiàn)了貝多芬早年的命運多舛,,痛苦與絕望一直伴隨著他,、折磨著他,。但他一直堅持著,,頑強地與命運抗?fàn)幹?。慢慢地,痛苦轉(zhuǎn)為寧靜(第三樂章),,以至到最后他完全得到解脫,,得到了真正的永恒的最終的歡樂(第四樂章),。斗爭,一直充斥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尤其是《d小調(diào)第九交響曲》,,更能給在痛苦與絕望洶涌的風(fēng)浪中掙扎的人們以無窮的力量和希望,。
目前公認的最佳版本為威爾海勒姆 富爾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拜羅伊特節(jié)慶管弦樂團及合唱團的版本,,入選《留聲機》百大唱片,、日本名盤三百和《企鵝唱片指南》評鑒三星帶花,。并于1997年被EMI公司收錄進入20世紀(jì)偉大錄音系列(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
富爾特文格勒對貝多芬的理解十分深入,他曾對貝多芬有過如下評論:
富爾特文格勒論貝多芬(摘自1942年的文章《光芒照全球的貝多芬》)貝多芬有著人性各方面的所有復(fù)雜性,。他真的是包羅萬象的,。他不象莫扎特那么富于流暢的歌唱性(cantabile),,不象巴赫那樣富有生氣的結(jié)構(gòu)(architectural),,也不象瓦格納那樣有戲劇欲。他是(這是他的特點)同時擁有這一切,,包括這一切的各方面,。但當(dāng)你正確地觀察他時,他是那么的獨特!在歐洲文化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沒有其它音樂如此自然地包含了抒情和純結(jié)構(gòu)(lyricism & pure structure),、輕柔和剛勁(softness & hardness)這些迥然相異的特性,這些特性卻又和其它的融洽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一個自然的有機整體,。也沒有其它音樂象貝多芬的一樣有血有肉自然而緊密地相連,,就象我們自己的身軀一樣。在貝多芬的音樂中,,有一股神圣的力量使其適應(yīng)自然的組織規(guī)律,。貝多芬的音樂是爆發(fā)性的,甚至是欣喜若狂的,,直至人類體驗?zāi)芰Φ臉O點,,但卻沒有絲毫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