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第一,、第二兩個樂章無論在形式上或感情處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無縫,,整個內容至此已表達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詼諧曲樂章或終樂章,均有畫蛇添足的感覺,。所以,,此曲在形式上雖然未完成,但實際上是完整無缺的,,并因此而顯得結構新穎,,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此曲不僅是舒伯特交響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樂的一部絕世佳作,。它抒發(fā)了作者內心世界的矛盾沖突,憂傷情緒充滿了整個樂曲,。透明清純,、優(yōu)美豐富的旋律,,不加裝飾和聲和音色,這種作曲手法非常新鮮,,這是此曲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的重要原因,。本曲未完成而終,這為它增添了許多穿鑿附會的謠言傳說,,甚至有人將它杜撰成故事,,拍成電影。如此一來,,此曲更是家喻戶曉,。
這是比較簡單的奏鳴曲形式,引子是由低音弦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名指揮家溫加納形容為“好像是來自地底世界的聲音”,。這段旋律,在第一樂章和第二樂章中都擔任重要的角色,。這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亮相,,奏出一段極為低沉的下行旋律,包含了憂郁,、壓抑的情緒,,又好像是作者在沉思,思考著一些不愉快的,、難以解決或面對的事實……
接下來弦樂器共同奏出較為急促的的十六分音符,,營造出了一種緊張的氣氛,并以此作為第一主題的背景,。在這種氣氛的烘托下,,木管樂器奏出了b小調的第一主題。這個主題聽起來帶有淡淡的悲劇色彩,,給人一種沉重的,、抑郁的感覺,像是作者的腦海里此刻充滿著對現(xiàn)實悲觀的思緒……
·圓號在第一主題的尾部吹奏出一個長音,,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回響感,。經(jīng)過長音的回響與簡短的發(fā)展,銅管樂器插入了一個過渡部分之后,,接著在切分節(jié)奏的伴奏音型襯托下,,G大調的第二主題的旋律由大提琴拉出。切分節(jié)奏讓人之前那憂郁的情緒有所減輕,,增加了一些輕快,、明亮的色彩。第二主題的旋律有一種明顯的舒伯特式歌唱性,,如此的悅耳,,表現(xiàn)出優(yōu)美歡快的情感,,像是作者此刻的心中又泛起一絲樂觀的情感、美好的畫面……
接著,,由小提琴重復了一遍第二主題之后,,整個樂隊進入一小節(jié)的休止,隨后樂隊突然來了一次小爆發(fā),,奏出了兩個陰晦的小三和弦,,之后不穩(wěn)定的增六和弦出現(xiàn),緊張的氣氛把第一小提琴逼上極高音區(qū),,第二主題進而得到發(fā)展,。在木管奏出的切分音引導下,弦樂高低聲部一唱一和,,總體上又讓人感覺到一種不穩(wěn)定的緊張感,,歡快的情緒不斷被憂郁所壓制。隨后,,第二主題繼續(xù)接替上升的展開,,好像快樂情緒在努力掙扎,,并且最終漸漸地歸于低沉……這就猶如作者的思緒開始在樂觀與悲觀之間不斷盤旋,,但尋求歡樂的欲望卻始終無法抑制黑暗的現(xiàn)實對身心帶來的重壓……
這時,突然迸發(fā)出一個b小調主和弦,,屬七和弦連接過后,,就以上面所述的結構,發(fā)展地反復了一次,,象征著作者的內心還在不斷地起伏,、斗爭中……
·接下來,第一主題的初始低音第三次出現(xiàn),,以及樂隊全體強力地奏出很長的一段從引子延伸出來的發(fā)展部分,,頻繁的轉調將第一樂章的悲劇、壓抑的氣氛推向高潮,。弦樂再次奏出了急促的十六分音符,,銅管不斷奏出強有力的長音,金屬的音色如此震撼,,弦樂與銅管樂的旋律形成強烈的對比與沖突,,再加上急促連續(xù)的鼓聲營造的一種沉重的背景,更渲染出高潮的氣氛,,讓人的內心充滿緊張感,,無法穩(wěn)定……
隨后,弦樂的振弓漸弱和滑音使強烈的悲劇氣氛有所緩和,,并引導出了悠揚的長笛聲,,高潮就此弱化下來,,第一、第二主題再次出現(xiàn)(第一主題仍用b小調,;第二主題最初用D大調,,之后用B大調),并且第二主題配器上又得到了改變與發(fā)展,,表現(xiàn)出了一種內心掙扎般的情感色彩……
樂章的尾聲依然是第一主題的重現(xiàn),,依然是那么的厚重、低沉,,讓人感覺悲劇終究無法逃避……
為了滿足E調銅管樂器的要求,,該樂章特意采用E大調。整個樂章行如流水,,布局和發(fā)展都舒緩自然,。這一樂章的主題十分出名,是一個旋律優(yōu)美的典雅主題,,圓號,、單簧管奏出和弦后,第一主題最初由第一小提琴呈現(xiàn),,把聽眾帶入了一個寧靜而充滿幻想的意境,。第一主題的中間部分是由木管樂器奏出的,加上了莊嚴的圓號和頗有分量的小號和定音鼓做伴奏,,體現(xiàn)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主題用升c小調,聽上去沒有第一樂章的憂傷氣氛,,但弦樂的斷奏依然是貫穿第二主題的不穩(wěn)定因素,。根據(jù)樂器邏輯順序,作者省略了發(fā)展部,,直接返回第一主題,。再現(xiàn)部的調性布局與第一樂章類似(第一主題用原調;第二主題先用a小調,,之后用e小調),。樂章的尾聲出現(xiàn)了新的和弦,弦樂用很弱的力度奏出長音,,似乎要進行到降A大調的時候,,卻返回了E大調,使人感到新奇,。
快板,,b小調,3/4拍,諧謔曲,。舒伯特并未親自完成這個樂章,,只留下含有九小節(jié)的管弦樂譜和含有總共128小節(jié)的鋼琴譜草稿;也就是說,,全曲只有前9小節(jié)是經(jīng)過舒伯特配器的,;而Trio部分并不完整,舒伯特的鋼琴譜草稿只有Trio的前半部分,。英國舒伯特協(xié)會副主席,、時任英國赫爾大學音樂系主任、音樂學家兼作曲家布萊恩·紐博爾德(Brian Newbould)曾根據(jù)已有的管弦樂譜和鋼琴譜草稿為這個樂章余下的119小節(jié)配器并補寫的Trio的后半部分,。由內維爾·馬里納(Neville Marriner)指揮圣馬丁學院室內樂團(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演奏錄制的專輯《舒伯特十大交響曲》(Schubert:The 10 Symphonies,;錄制時間:1981-1984年)中有這首交響曲四樂章版本的錄音,其中的第三樂章即用布萊恩·紐博爾德的管弦樂版本,。
舒伯特本人并沒有留下這個樂章的任何草稿,。不過據(jù)紐博爾德和杰拉爾德·亞伯拉罕(Gerald Abraham)等一些舒伯特專家認為,舒伯特于1823年為戲劇《羅莎蒙德》(Rosamunde)的配樂(共11個樂章,,作品797號(D.797))中的第二樂章(b小調),,即第一幕間奏曲有可能是舒伯特第八交響曲第四樂章的初始構思。不過由于某種不為人知的原因,,舒伯特最終放棄了這個構思,,而把它用于《羅莎蒙德》配樂中。事實上,,1867年4月6日舒伯特第八交響曲的英國首演中,,這個間奏曲就曾被當作第四樂章演出,;而《舒伯特十大交響曲》專輯中也完整地把《羅莎蒙德》配樂里的這個樂章作為這首第八交響曲的第四樂章,。 ?
2長笛
2雙簧管
2單簧管
2大管
2圓號
2小號
3長號
定音鼓
弦樂組
第一,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