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母山原名云霧山,,因地形影響,易起云成霧,,常有云霧繚繞而得名,。清雍正年間,執(zhí)政衡洲的朱道臺因久旱不雨,,百姓遭災,,便慕名來雨母山赤松子壇祈雨,“虔誠祈拜,,雨澤立降”,,因說“今云霧山無云霧,是雨母賜雨”,,并賜送親題“雨母山”二字金匾,,是以更名雨母山。
雨母山系南岳山脈之首,,與南岳,、迴雁廝守相望,與七里山,、石牛峰互為龍蛇之勢,。雨母山海拔238m,;相對高程200m,范圍6km2。峰高谷深,,十分險峻,,與海拔510m的石牛峰構(gòu)成了一處方圓30km的自然生態(tài)區(qū)域,山上植物53科246種,,資源豐富,,針葉林、闊葉林交疊成趣,,喬木擎天,,灌木蓋地,十分青秀,。山中野生動物有野羊,、野豬、白騖,、山雞,、鳥雀等,山下流水淙淙,,百川入湖,,南面紅旗湖水庫水面330畝,集雨面2km2,,水平如鏡,,清澈見底。北面祠塘沖水庫,,西邊九龍沖水庫,、過路塘水庫環(huán)繞山腳,與紅旗湖構(gòu)成不同方位的數(shù)面鏡子,,倒映群山,,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雨母山四季鮮明,氣候冬暖夏涼,,溫潤宜人,,春日杜鵑花開,漫山紅遍,,春筍破土,,春意盎然。夏夜山風回蕩,,林濤陣陣,,湖光映月,,荷塘魚歡。秋天茶花遍野,,金果滿枝,,冬天梅花傲雪,楓葉如花,。
雁雨寺帝嚳祠位于雨母山飛來石峰之下,,石獅垅土皂坳正上方。據(jù)《生書紀年》載:“古有術(shù)器作亂,,辛侯(帝嚳)遂之于衡來雨母山,,斬其首?!焙笏吹勰涎?,于此地建祠祀之。公元1993年秋,,當?shù)厝嗣窦Y復葺帝嚳祠時,,清基挖土掘出古銅幣4000余枚,均為唐宋時期的錢幣,,由此推斷,,帝嚳祠當建于唐宋或唐宋之前。
雨母湖(紅旗水庫)坐落在雨母山以南,、七里山之間,,水庫壩高30米,壩面寬4米,,壩長150米,。水庫水面共330畝,最寬水面有300余米,。水面蜿蜒曲折,,全長1000余米。既可用于水利灌溉,,又可發(fā)展?jié)O業(yè)生產(chǎn),,還可休閑釣魚、乘船游覽兩岸風光,。湖周風景美好,,站在湖邊,平視山川,,滿目蔥蘢,;仰望天空,云彩艷麗,;低觀湖面,,波平如鏡,。實可謂,原野滴翠,,青山長在,,綠水長流。醉游其間,,仿佛迷游于世外桃源,,令人留連忘返。
千手觀音殿位于帝嚳祠后,,其供奉千手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多年以來香火鼎盛。
帝嚳是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在他尚未繼承帝位、封任辛侯的時候,,顓頊78年(公元前2334年),,朝中術(shù)器作亂,帶兵逃至衡陽,,盤踞雨母山,,為非作歹。帝嚳受顓頊帝之命,,率兵前來征討,,全殲叛軍,并將術(shù)器斬首于雨母山上,,其地謂之為“敗陣坡”,、“落馬橋”。帝嚳祠是帝嚳死后,,舜帝南巡到達衡陽為祭祀帝嚳而修建的,。帝嚳祠位于雨母山飛來石之下、石獅子垅正上方,。該祠占地3600平方米,,分為前殿、后殿,、觀音殿,、注生殿和廂房。建筑莊嚴典雅,、工藝精美,。前殿為名山洞府,,帝嚳塑像鎮(zhèn)坐其中,。后殿為圓通寶殿,,內(nèi)有由青銅鑄造的千手觀音。位于帝嚳祠正下方石獅子垅,。占地30畝,。整個寺廟為三級梯田式結(jié)構(gòu)。第一級為山門,,第二級為天王殿,,第三級為大雄寶殿(佛堂),總建筑面積4400平方米,,其佛堂1000平方米,,48根立標,負山而立,。整個建筑莊嚴,、雄偉、典雅,。不僅能容納眾多的燒香拜佛者,,而且比丘住房還能為100多位香客提供住宿。現(xiàn)已成為雨母山的宗教圣地,。
位于帝嚳祠西北山腳下,,占地面積300畝,共有房屋5棟,,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設(shè)大小教室2個、大小會議室2個,、食堂1個,、餐廳7間、標準客房40間,,豪華套間12套,,共計100余張床位。同時設(shè)有茶座,、舞廳,、美容美發(fā)、燈光球場等活動場所,。整個院落在三面群山環(huán)抱之中,,林木蔥蔥,景色宜人,。
飛來石位于飛來石山頂上,,是由3塊形態(tài)各異的巨石組成的大石堆。傳說是從南岳衡山飛來的,故此得名,。飛來石歷經(jīng)幾千年的日曬雨淋,、風化侵蝕,還有高3.9米,,粗13.8米,,要8-9個大人手拉手才能抱住。它像一頭馴服的巨獅,,端坐在雨母山上,,凝視著前來觀光的游客,又目送著久久不愿離開的人們,。
赤松觀又叫赤松子壇,,是中國道教名觀。赤松子是古代傳說中的得道仙人,,系神農(nóng)雨師,,也是帝嚳雨師,能呼風喚雨,。赤松子壇便是他在衡陽求雨的地方,。《荊州記》稱,,赤松子每次祈雨,,“雨澤立降”。乾隆26年,,清泉知縣江恂因公至山,,以篆書題寫“赤松子壇”四字于飛來石的南面,以彰古跡,。
可乘坐衡陽至雨母山的客運車或在衡陽市坐出租車到達雨母山,。
衡陽市內(nèi)乘162路公交車(石鼓書院——雨母山)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