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太平寨位于安陸城西北40公里的孛畈鎮(zhèn)柳林村境內(nèi),,海拔517米,是安陸的最高點,。它與白兆山屬同一山脈,,即大洪山系,是新編《安陸縣志》記載的安陸四大名勝之一,。
原名太平山,,因兩山對峙,又名“石門山”,?!栋碴懣h志》云:“太平山,距縣城九十里,,由石門入澗,,緣馬鬃嶺而南,險峻不可方軌”,。太平寨筑于太平山頂,,僅一線蟻旋而上,地勢險要,,為西晉張昌舉兵的地方,。公元302年,即西晉太安二年,,朝廷征發(fā)荊楚人入蜀鎮(zhèn)壓益州農(nóng)民起義,,該年五月,義陽人張昌不堪苦役,,率江夏流民數(shù)千人舉行武裝起義,,在太平山安營扎寨,與朝廷對抗,,因扎寨太平山,,筑寨太平山,故名太平寨,。后來張昌又以太平寨為根據(jù)地建立了國家,,設(shè)立了百官,立山都縣吏丘沈為天子,國號神風(fēng),,張昌為相國,。占領(lǐng)了荊、江,、揚,、徐、豫五個州的廣大地區(qū),,一年半后,,政府軍圍剿,張昌戰(zhàn)死在湖南零陵縣境內(nèi),。起義雖然后來失敗了,,但張昌起義的故事卻留在了民間,。
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比白兆山的歷史文化早400多年。
歷史沿革
據(jù)考,,自古以來太平山為兵家扼險用兵之地,,游人唱詠之所。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軍侵入安陸,,城關(guān)淪陷。1942年8月,,原國民黨安陸縣政府遷至太平寨山下的龍王寺,,并在麻羊洼創(chuàng)建了最早的安陸縣第一初級中學(xué)(簡稱安陸一中)。老一輩回憶:當(dāng)年在這里舉行考試時,,縣老爺還親率達(dá)官貴人騎馬巡視考場,,其場面極為壯觀。國民黨安陸縣政府在龍王寺歷時三年之久,。后來日本人投降后,,又于1945年9月搬回安陸城關(guān)。
當(dāng)?shù)乩先诉€回憶說:在當(dāng)?shù)?5歲以上的人都見過抗戰(zhàn)時期的李先念,,很多人聽過他的講話,。他在太平寨、龍王寺,、三里店一帶打過不少仗,,這些在《安陸抗戰(zhàn)演義》一書中都有記載。
旅游資源
(一)極具考古的古老寨堡:太平寨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但在太平寨山頂還保留有當(dāng)時修建的古寨房,,古建筑不下百間,從寨房、寨墻的布局結(jié)構(gòu)來看,,足見其規(guī)模的龐大,。極具有旅游觀光和考古價值。
(二)奇秀可餐的自然風(fēng)景:在太平寨的各個側(cè)面有一處處山明水秀的自然風(fēng)景,。如“飛泉迎陽”,、“水簾羅漢”、“金庭玉洞”等諸景,;有“鷓鴣鉆天”,、“鷂子翻身”、“獅子巖”,、“龍頭巖”等奇石,;有與當(dāng)?shù)毓砰L城相連的“牛角山”、“九個彎嶺”,、“映花尖山”,、“蠻王寨”、“英王寨”等險峰,;在太平寨山腳下還有與太平寨交相輝映的龍王寺水庫,,似一天然湖泊,庫水清澈透明,,藍(lán)似天空,,可謂世間仙景,人間樂園,。
(三)可供尋謎探幽的原始森林:在太平寨東面山谷中有面積約100畝的原始森林(太平寨地區(qū)原是一片原始森林,,1958年前森林面積龐大,1958年大辦鋼鐵,,森林大部分被毀),。原始森林中以馬尾松居首,且滿山遍野皆是,??每民R尾松高大挺拔,軀干參天,,非兩人不可合圍,。走進(jìn)原始森林,上不見天日,,下不見地皮,,灌木從生,極其茂盛,。據(jù)說至今無人從林中穿透,。林中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生態(tài)系統(tǒng)完整,奇樹異木,、奇花異卉比比皆是,。柴胡、葛根,、紫素,、二花、伏苓等百種異草奇藥盡藏其間,。
由于太平寨森林茂盛,,蔭天蔽日,四季郁郁蔥蔥,,自然環(huán)境良好,。加上地理位置和氣候適應(yīng)各類飛禽走獸棲身的緣故,引來百類鳥獸棲身,。在太平寨一帶常常有野豹,、野豬、豬獾,、狼,、狐貍,、山羊等各種野獸出沒,,常常看見有貓頭鷹,、錦雞等不知名的鳥類飛翔,,各種飛禽走獸不下百種。走進(jìn)原始森林,,呼吸的是新鮮空氣,,似一天然氧吧,人們頓覺神清氣爽,、精神煥發(fā),,真是探討大自然,回歸大自然修身養(yǎng)性,、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四)內(nèi)地罕見的古長城:有詩曰:“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少人因為沒有機會一睹北京城外古長城的雄偉風(fēng)采而遺憾,。但太平寨為你提供了一個游覽古長城雛形的機會,。太平寨的古長城修在與太平山相毗鄰的群山頂部,全部用石料砌成,,高約2米,,寬約1.5米,,連綿10余華里,其氣勢雄偉壯觀,,在內(nèi)地實屬罕見,。至于太平寨的古長城始建于何年,為何而建,,特別是有幾處古長城修建在懸崖峭壁處,,那重量過千斤的大石塊,這在當(dāng)時是如何運上山的,,又是如何建的,,目前尚無證可考。太平寨有多井字形拱券結(jié)構(gòu)敵樓六座,、墩臺一座,、登城便門一座。登城便道有一個小甕城,,甕城內(nèi)周圍鐫修長城贊助碑,,碑上鐫刻捐資贊助修復(fù)長城的單位、集體和個人名單,。甕城前廣場兩側(cè)土崗上,,塑有高8.5米的明末戍邊修城名將、薊州總兵戚繼光花崗巖塑像,,身著戎裝,,氣宇軒昂。甕城西面三岔墻,,有一段向外延伸30多米,,設(shè)一敵臺,稱哨樓,。三岔墻水洞處,,城墻突然下伏,繼而又隨山勢插入云霄,。長城最西端有一方形石樓,,名寡婦樓。傳明隆慶年間戚繼光曾征調(diào)河南軍士繕修長城樓臺,,時有 十二名婦女結(jié)伴尋夫捐資修建了這座敵樓,,后人傳稱為“寡婦樓”。樓兩層,,高13米,,四大磚柱將樓隔成四個拱形大廳,四面有拱券箭窗,。樓上層建有長方形小屋,,西端裝飾龍頭,,四面有檐角蹲伏陶制麟、鳳,、獅等動物模型,,四周筑雉堞垛口。長城內(nèi)側(cè)有一墻圍子,,名“養(yǎng)馬閣”,,為古代養(yǎng)馬處。
(五) “龍王城”堡古地道:在太平寨山麓,,龍王寺水庫南邊,,有一座山叫“龍王城”,其頂部約有500平方米,,全部用石頭砌成碉堡狀,,碉堡內(nèi)有循環(huán)地道,地道寬約 1米,,高1.6米,,可行人,現(xiàn)大部分保存完好,。據(jù)安陸縣志記載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縣境有高竅、祟頭,、傅家,、大鶴山、小鶴山,、太平山,、杏花尖山,、龍窩,、自由山、月落嶺,、黃金,、萬福山、扁腦山(大安山),、烏嶺山,、吉陽山、槎山,、壽山,、三陂港等18座堡寨,太平山堡寨便是其中之一,,堡寨的古地道中國南方難以尋覓,。其建筑年代也有待考證,。
(六)南山山谷九龍泉:太平山寨中泉水豐富。相傳,,太平寨的南山是一片風(fēng)水寶地,,山谷中有九條龍盤住鋸守著。九龍居住之處一年四季都有泉水從石縫中流出,,俗稱“九龍杯泉”,。特別是“老龍泉”,泉水有約一茶杯粗,,據(jù)有關(guān)部門化驗,,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水質(zhì)純凈甘冽,。夏天,,泉水清澈,甘甜爽口,,沁人心肺,。冬天,泉水溫暖,,從不結(jié)冰,。
(七)深幽難探梅花洞:在太平寨的南側(cè)有著名的溶洞——梅花洞,據(jù)《德安府志》記載:“梅花洞在府西八十里太平寨校馬場南,,洞深里許,,高如廈屋,石壁仿佛有彌勒像,,再進(jìn)則水聲如崩濤怒瀑,,從山頂四注而不見水,又進(jìn)則一池似為龍蟄,,常有誤驚者,,自覺四沖,炬火盡滅,,自后無敢探其幽者”,,由此可見梅花洞之奇、險,、神,。
(八)千年古剎石巖寺:在太平山梅花洞南面有兩座山,由于兩山對峙,,似兩扇石門,,故曰石門山。石門山之間原有一寺,,名曰石巖寺,。清人沈會霖《石門寺詩并敘》曰:“城西九十里,,由梅花洞折而南,崇山屏立,,中容澗水,,怪石森森,屹立如龍象,,俗曰濁潭,。又,兩山對峙,,亦曰石門,。”寺以山名,,故曰石門寺,,或曰石巖寺。寺已廢,。相傳,,張三豐真人曾在此修道,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曾云游到此,,并賦有《石巖寺詩》一首八韻,,可惜詩已失傳,挖掘至今尚未有果,。
(九)清朝古宅建筑群:在太平寨附近,,有一自然村灣,名曰鄧家灣房屋,。相傳,,鄧家灣房屋建于1871年,即清朝同治年間,。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建房60余間,現(xiàn)保存比較完整,。據(jù)文物專家們說,,該房屋是安陸市唯一從修建到現(xiàn)在沒有重修古民居。
其房屋坐北朝南,,分兩院三層。正屋主建筑為二層青磚木樓結(jié)構(gòu),,正堂的每塊磚上“同治十年,,歲次辛未,鄧玉峰造”的字樣清晰可見,。鄧家灣子大門口有粉白的大照壁,,大門為紅邊黑漆,,大門上飾有浮雕銜環(huán)。八字形粉紅色大照壁左右兩邊有雌雄石獅一對守護(hù)(“文革”中被毀,,)門前設(shè)有下馬石,。一進(jìn)大門便可見一石鋪甬道直達(dá)二門,大門與二門之間的兩邊是廂房,,廂房兩面又各有配房,,各自自成一體。進(jìn)到二門又是庭院,,大院內(nèi)卵石鋪地,,石階四通八達(dá)。穿過院子,,再上數(shù)級臺階方可進(jìn)入正堂,。正堂前的下水道暗道一直通到村外,下水道最寬處可走人,,鄧家灣房屋興建距離現(xiàn)在已近140余年,,可如今看來其風(fēng)格獨特匠心獨具的設(shè)計仍然讓人感慨萬分。
(十)美麗的神話傳說:在太平寨一帶有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如《獅子巖》,、《龍頭巖》、《蠻王寨》,、《英王寨》,、《九龍戲水》、《梅花仙女》等,。尤其以梅花洞為題材的傳說居多,。《窮秀才尋找梅花仙女》便是其中之一,。
(十一)中原罕見的石林:在太平寨山腰指羊沖,,有一大片天然石林,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千態(tài)各異石林,,在中原地區(qū)實屬罕見!
今天的太平寨依然是濃蔭蔽日,,古木參天,。歷史上構(gòu)筑的石寨、石屋,、石堡仍歷歷可見,。山下還保存有較為完好的清同治年間的房屋建筑。山上的泉水資源也十分豐富,最著名的有老龍泉,、九龍杯泉,,均位于太平寨的深山狹谷中,特別是老龍泉,,一年四季一茶杯粗的泉水從石縫中流出,,水質(zhì)純凈甘冽,冰甜爽口,,泌人心肺,。興建于山腳下的龍王寺水庫,則似一天然湖泊,,給山寨平添了幾分詩情畫意,。今日的太平寨,是人們回歸自然,,尋幽探勝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