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故居位于南京龍蟠里20、22號,。魏源(1794——1857年)道光進士,,我國杰出的思想家、史學家和詩人,,愛國名臣林則徐的摯友,。其巨著《海國圖志》最終由60卷擴充至100卷,,充溢著強烈的愛國熱忱,對后來的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都曾產(chǎn)生過積極影響,,成為我國不朽的文化遺產(chǎn)。
魏源故居位于龍蟠里二十二號,,是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馬路左邊豎著一塊石碑,上刻“魏源故居”四個綠色的字,,下面的紅色小字標為一九九二年三月立的碑,。魏源是林則徐摯友,清道光年間禁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率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辭官后在龍蟠里長住,在此撰寫名篇《海國圖志》,。二十世紀末,,魏宅尚存房屋三進。石碑后側(cè),,魏源故居現(xiàn)存木門,、穿堂、三四間瓦房和幾條青石臺階,。
魏源故居,,原稱“湖干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取《大雅》的篇名“卷者曲也,,阿者大也”。磚木結(jié)構(gòu),,三進九間,,魏源后半生居此著書立說,完成《海國圖志》,。魏源家族先后有80余人在這里住過,。太平天國失敗時,相傳天王洪秀全的一位王妃熊氏逃難至魏宅,,三年后引渡佛門,,法名“覺義”,以魏宅的一半設(shè)庵堂,,取名“普渡庵”,,又俗稱為“皇姑庵”。后魏氏家道逐漸衰敗,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魏宅已拆毀殆盡,,僅存兩間瓦房,魏源親題“小卷阿”石刻宅名在“文革”中也被砸毀,。魏源的曾孫女魏韜于1992年去世后,,因無子嗣,故居變成公房,,現(xiàn)已辟為魏源故居,,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魏源簡介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魏源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和堅決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學者。魏源同林則徐一樣,,是鴉片戰(zhàn)爭時期“睜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他既堅決-侵略,,又重視了解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shù),,作為對付侵略的重要方法。魏源學識淵博,,著作很多,主要有《書古微》,、《詩古微》,、《默觚》、《老子本義》,、《圣武記》,、《元史新編》和《海國圖志》。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于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zhèn)),。
魏源7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經(jīng)學史,,??嘧x至深夜。母憐其過勤,,每夜定時熄燈令臥,,他伺二老熟寐,以被遮燈默讀。9歲赴縣城應(yīng)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極”囑對。魏源摸著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nèi)孕乾坤?!笨脊俅鬄轶@異,。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嘉慶十六年(1811)辛未歲試補廩膳生,。嘉慶十八年(1813)求學岳麓書院,師從袁名曜,。嘉慶十八年癸酉科選拔貢。嘉慶二十五年(1820)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舉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jīng)世文編》120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撰《籌漕篇》、《籌齒差篇》和《湖廣水利論》等。
道光九年(1829),,應(yīng)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房考劉逢祿作《兩生行》哀之,從此龔魏齊名,。魏捐內(nèi)閣中書舍人候補,,內(nèi)閣藏書豐富,,乃博覽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時社會-加劇,,他目睹江華瑤民起義,深感清政權(quán)的腐??;道光二十年爆發(fā)了鴉片戰(zhàn)爭,外國侵略危機使他更加憤激,,進一步激發(fā)了愛國熱情,。
道光十二年(1832),魏源來到南京即相中地處城西清涼山下烏龍?zhí)哆?,,,史稱"詩巷"的龍蟠里東側(cè)購地建3進草堂,初始魏源為愛屋起名“湖子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并在潭邊淺水處建有“宛在亭”,。魏源后半生,長年居住此處,,其名著《海國圖志》即在此處撰寫完成,。其間,他與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往來甚密,。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直接參與抗英戰(zhàn)爭,,并在前線親自審訊俘虜,。后見清政府和戰(zhàn)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立志著述。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了《圣武記》,,敘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間的軍事歷史及軍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競之謂貧,;令不行于海外國非贏,,令不行于境內(nèi)之謂贏。故先王不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于四夷,而憂不逞志于四境。官不材,則國禎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的人才論觀點,。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魏源再次參加禮部會試,,中進士,以知州用,,分發(fā)江蘇,任東臺,、興化知縣,。期間改革鹽政,、筑堤治水。他依據(jù)林則徐所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州志》,,參以歷代史志,、明以來《島志》及當時夷圖夷語編成《海國圖志》50卷,后經(jīng)修訂,、增補,,到咸豐二年(1852)成為百卷本。它囊括了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jīng)濟、宗教,、歷法,、文化、物產(chǎn),。對強國御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主張學習西方制造戰(zhàn)艦、火械等先進技術(shù)和選兵,、練兵,、養(yǎng)兵之法,改革中-隊,。為了捍衛(wèi)中國的獨立自主,,他號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國人能戰(zhàn)勝外國侵略者,。他告誡人們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勿忘“鄂(俄)羅斯并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創(chuàng)辦民用工業(yè),,允許私人設(shè)立廠局,,自行制造與銷售輪船、火器等,,使國家富強,。他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yǎng)癰,、去營窟”,;“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辈⒃凇赌分邪l(fā)揮了“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后知,,屨之而后艱”的主張,,實為近代中國改良思想的前驅(qū)。對清王朝長期昧于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關(guān)鎖國的閉關(guān)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
咸豐元年(1851),,魏源授高郵州知州,,公余整理著述,咸豐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編》,。后以“遲誤驛報”,,“玩視軍機”革職。旋復(fù)職,,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亂多故而辭去,。晚年,,潛心學佛,法名承貫,,輯有《凈土四經(jīng)》,。咸豐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東園僧舍,,終年63歲,,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