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專輯花了九個月才錄制完成,,《之乎者也》的成功帶來了無數(shù)的爭議和期許,使羅大佑在這段時間遭遇到了極大的壓力,?!斑@其實是最慘痛的一張唱片,碰到的挫折,,失敗的感覺是最多的,。”《未來的主人翁》從頭到尾彌散著一種抑郁蒼涼的情緒,,相信和作者當時內(nèi)在面臨的矛盾,,以及外界充滿無力感的時代氣氛都有關系。
“一定是第二張唱片最難做,。因為第一張你可以慢慢做,,完全沒有前面的負擔,所有前面的年輕生命的積累都可以放在第一張,。如果第一張不幸成功,,人家會要求第二張也成功,而且要變...又要有成長,,又要有磨練,,又要有新的東西,,新的看法,新的音樂方向,,然后在音樂上必須誠實,,因為新的方向必須是來自你自己人生觀,音樂觀的徹底改變,?!绷_大佑這番話對《未來的主人翁》里面的種種改變作了最好的注解。
低音琴:Mark Ludmer
嗩吶:劉松輝
軍用大鼓,、小鼓:徐崇憲
兒童合唱:松江兒童合唱團 張豐吉領導
木吉他:羅大佑
鍵盤樂器:羅大佑
錄音師:徐崇憲
配唱及混音:王基光 徐崇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
在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替換中華民國進入聯(lián)合國,中日,,中美建交后,。臺灣在國際社會受到了冷落,被從聯(lián)合國甚至世衛(wèi)組織開除了,。一時在國際社會孤立無援,,此時的臺灣,被許多臺灣青年稱為“亞細亞的孤兒”,。
大佑所寫的《亞細亞的孤兒》是以童聲合唱為背景,言盡無辜之悲,,雖然源于臺美斷交和出走聯(lián)合國,,但這種悲憤又無奈的心情卻絕不局限于此。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人群,,但是源究起本,,歸根結底在于心,對于大佑的歌,,不敢妄評,,因為他是通過“歌”這個媒介來表達他自己的想法,而我們終究不是他,,還是只能聽者自聽,,“律”者自其“律”吧!??!
以下引用吳老先生為這本書寫的自序,供思索:
如今世界變灰色了,但是,,如果探尋其底流,,可能潛藏著令人憂慮的事。
歷史經(jīng)常會重演,,在歷史重演之前,,我們探究正確的史實,指出過去由於被扭曲的歷史所造成的命運,,避免重蹈覆轍,。因此,我們經(jīng)常徵諸過去的史實來尋求其教訓,。
《亞細亞的孤兒》這部小說,,是我在戰(zhàn)爭時期中寫的,也就是從一九四三年起稿,,至一九四五年脫稿,,以臺灣在日本統(tǒng)治下的一部分史實做為背景。但當時這是任何人都不敢寫的史實,,這些事情我照史實毫不忌憚地描寫出來,。
說起來胡太明的一生,是在這里被扭曲的歷史下的犧牲者,,他追求精神上的寄托離開故鄉(xiāng),,徬徨日本,也渡海到大陸,,然而哪里都沒有能夠讓他安住的樂園,。因此,他一生苦悶,,覺得沒有光明,,心情憂郁,他不斷追尋理想,,但理想往往背棄他,,終於遭遇到戰(zhàn)爭的苛酷現(xiàn)實,他脆弱的心靈受不了,,一下子就發(fā)瘋了,。
啊,胡太明終於發(fā)瘋了,。
有心的人,,誰能不發(fā)瘋呢?
寫到這里原想就此擱筆,,但我不知怎麼想起執(zhí)筆當時的情形,,而覺得言猶未盡,,這里說一下當時的狀況。
戰(zhàn)爭到了一九四三年,,對日本而言已到了國家存亡之秋,。因此日本政府施行極端的戰(zhàn)爭政策,所以自然而然的日本人就分為順應時局者和非順應者兩種,,前者謳歌戰(zhàn)爭,,後者經(jīng)常被嘲笑為「非國民」(背叛國家者)。同時,,臺灣人也一樣,,被區(qū)別為皇民與非皇民。
在這種矛盾中,,人與人之間便起了不平,、不滿、猜疑,、嫉妒,,而在其縫隙謠言層出不窮。在那期間馬尼拉被奪回,,然後,,美軍究竟會到哪里呢?香港,、臺灣,、琉球嗎?不得而知,??傆幸惶帟蔀楸幻闇实哪繕耍f一,,臺灣被登陸呢,?日本軍部會用何種方法動用臺灣的知識份子呢?這個問題,,知識份子心里都害怕那些散布的謠言,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無所適從,。
然而,,筆者把對謠言的害怕置之腦後,我心里涌起的一股沖動便是要完成這部小說,。當時筆者居住的房屋,,前面是一排臺北警察的官舍,其中有認識的兩三個特高警察,。要寫這部小說的第四篇,、第五篇,,是很不適宜的環(huán)境,因此我很畏懼,。但俗語說:「燈臺下光線暗」,,我覺得最不安全的地方反而安全,所以沒有搬家,。不過,,不能不防萬一,而細心注意著,。寫了兩三張稿子便藏在廚房的炭簍里,,累積了一些稿子便移開帶回鄉(xiāng)下的故鄉(xiāng)。
如今回想起來不禁感到多麼的小心翼翼,,但在當時實在是無法粗心大意的時代,,若是被發(fā)現(xiàn)了我寫稿子那就糟糕了,不論稿子的內(nèi)容如何,,立刻就會被輕易地認定為叛逆者或反戰(zhàn)者來論罪的吧,。
總之,歷史的巨輪必然是移動著的,,事到如今無意味的犧牲就傻了,。但話雖然這麼說,空等著時機的到來又覺得難耐,,再加上空襲越來越激烈,,不知道在何時何地會如何,完全無法預料,。因此我急於要完成這部小說,。如今想來,好在我那時候寫下來?,F(xiàn)在恐怕就不容易寫出這樣的作品了,。即使寫了,也較難涌出當時的實際感受,,因而作品的質素便不同吧,。且不說這部小說的好壞,其第四篇,、第五篇,,確實是我冒生命危險寫出的作品。
此次這部小說終於能夠在日本出版,,筆者的興奮可想而知超過我的想像,。讀了這部小說,若是有益於讀者,,要感謝這是由於摯友上野重雄,、中澤富美雄兩氏的斡旋出版的友情和犧牲所賜的,。
最後,關於本書的出版,,十年如一日鼓勵筆者的工藤好美教授的精神上的支持,,每一次回想,我都不禁熱淚盈眶,,同時對於先生的愛好文學精神肅然起敬,,在此謹致謝忱。
羅大佑,,1954年7月20日出生于臺灣臺北,,臺灣省苗栗縣的客家人,祖籍廣東梅縣(今梅州市區(qū)),,臺灣地區(qū)創(chuàng)作歌手,、音樂人,有“華語流行樂教父”之稱,。
創(chuàng)作并演唱《戀曲1980》《戀曲1990》《童年》《光陰的故事》《你的樣子》《鹿港小鎮(zhèn)》《愛人同志》《亞細亞的孤兒》《東方之珠》《野百合也有春天》《皇后大道東》《之乎者也》《海上花》《是否》等國語,、閩南語、粵語膾炙人口的歌曲,,對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校園民歌及整個華語流行音樂風格轉變有劃時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