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zhū d?。┣宄醍媺八纳敝?。譜名朱統(tǒng)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寧獻(xiàn)王朱權(quán)的九世孫子。寧王改封南昌后,,歷代子孫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陽王七世孫,。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詩人兼畫家,,山水畫風(fēng)多宗法二米,頗有名氣。父親朱謀覲,,擅長山水花鳥,,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謀垔也是一位畫家,,著有《畫史會要》。朱耷生長在宗室家庭,,從小受到父輩的藝術(shù)陶冶,,加上聰明好學(xué),八歲時便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山綠水,小時候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
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朱耷時年十九,,不久父親去世,,內(nèi)心極度憂郁、悲憤,,他便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在朱耷的畫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種奇特的簽押,,仿佛象一鶴形符號,,其實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組成,借以寄托懷念故國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滅亡的日子),。
順治五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帶弟“出家”,,至奉新縣耕香寺,,剃發(fā)為僧,自此改名雪個,。二十四歲時,,更號個山和個山驢。順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歲時,,又迎母至新建縣洪崖寺,在耕庵老人處受戒稱宗師,住山講經(jīng),,隨從學(xué)法的一百多人,。有人考證,朱耷從二十八歲到三十六,,曾帶著母親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撫州門(進(jìn)賢門)外繩金塔附近,。當(dāng)時此地茶室酒肆甚多,是勞動人民聚居之處,。朱耷生活清貧,,蓬頭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飲酒,,但不滿升,動輒酒醉,。醉時,,大筆揮毫,一揮十多幅,,山僧,、貧士、屠夫,、孤兒,,向其索畫,有求必應(yīng),,慷慨相贈,。 朱耷三十六歲時,想“覓一個自在場頭”,,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寧觀,。就在這一年,他改建天寧觀,,并更名為“青云圃”,。“青云”兩字原是根據(jù)道家神話“呂純陽駕青云來降”的意思,。并有用“飛劍插地,,植桂樹規(guī)定舊基”的說法,這也是該處現(xiàn)存唐桂的由來,。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狀元戴均元將“圃”改為“譜”,以示“青云”傳譜,,有牒可據(jù),,從此改稱“青云譜”,。
青云譜原是一處歷史悠久的道院。相傳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靈王太子晉(字子喬)到此開基煉丹,,創(chuàng)建道場,“煉丹成仙”,。西漢時南昌縣尉梅福棄官隱居于此,,后建梅仙祠。晉朝許遜治水也在此開辟道場,,始創(chuàng)“凈明宗教”,,易名為“太極觀”,從此正式形成道統(tǒng),屬凈明道派。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遜又易名為“太乙觀”。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賜名為天寧觀。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朱耷前來訪求先賢遺跡,很賞識這里的山川風(fēng)景,,于是在原有道院基礎(chǔ)上進(jìn)行重建,,并改名為“青云圃”,。從此,,朱耷便成了青云圃的開山祖師,。后人還建立了“正開山祖道朗號良月文號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朱耷從三十六歲至三十八歲時,,往返于南昌城與青云譜之間,,青云譜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朱耷正式定居青云譜,,約在三十九歲以后至六十二歲,。他苦心孤詣經(jīng)營這所道院,,歷時二十多年。朱耷在度過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后,,又成了一所道院的開山祖師,。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為了逃避清朝滿洲貴族對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隱蔽和保存自己??滴跏吣晁迨龤q時,,臨川縣令胡亦堂聞其名,,便延請他隨其僧長饒宇樸等到臨川官舍作客年余。這使他十分苦惱郁憤,遂佯為瘋癲,,撕裂僧服,,獨自走回南昌,。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譜,,并在這里度過“花甲華誕”,。當(dāng)他六十二歲時,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給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朱耷六十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畫家,,風(fēng)格與乃兄相近,而且還要粗獷豪放,。他的書畫署名為牛石慧,,把這三個字草書連寫起來,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對滿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們兩兄弟署名的開頭,把個朱字拆開,,一個用“?!弊郑粋€用“八”字,。這樣隱姓埋名,,可謂用心良苦。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內(nèi)北竺寺,、普賢寺等地,。僧友澹雪為北竺寺方丈,與朱耷交誼很深,。澹雪亦善書法,,性格倔強,后來因觸怒了新建縣令方峨,,說他“狂大無狀”,、被抓進(jìn)監(jiān)獄,死在獄中,。澹雪死后,,北竺寺不久被毀,。這段時間,朱耷外出云游,,訪友作畫,,畫作頗多,這是朱耷創(chuàng)作旺盛時期,。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蓋了一所草房,題名為“寤歌草”,。當(dāng)時詩人葉丹曾作《八大山人》詩一首,,描寫他在這里的生活情況,“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叢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志,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yè)在,,零落種瓜人?!?/p>
朱耷就是在這所草屋中度過了他孤寂,、貧困的晚年,直至去世,。一說朱耷葬于南昌城郊窯灣了英家山,,但解放后遷墓時,僅見一些朽木鐵釘,,未見骸骨,,可能是他的衣冠冢。牛石慧墓在青云譜南將軍嶺,,墓中有骨灰一罐,,解放后亦遷葬于青云譜內(nèi)吐珠山。另據(jù)《新建縣志》,、《西山志》載:朱耷墓在縣西北三十里即今西山璜溪公社的猴嶺一帶,。墓葬確在何處,已難查考了,。
八大有一首題畫詩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xì)揣摹,?!边@第一句“墨點無多淚點多”,夫子自道,,最言簡意賅地說出了他繪畫藝術(shù)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著他所提示的這條線索,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賞這位畫家的偉大藝術(shù)作品,。
八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使他的畫作不能像其它畫家那樣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他那晦澀難解的題畫詩和那種怪怪奇奇的變形畫來表現(xiàn),。例如他所畫的魚和鳥,寥寥數(shù)筆,,或拉長身子,,或緊縮一團(tuán),傾是而非,。特別是那對眼睛,,有時是個橢圓形,都不是我們生活中所看的魚,、鳥的眼睛,,生活中魚、鳥的眼睛都是圓圓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會轉(zhuǎn)動,。八大的魚、鳥的眼珠子都能轉(zhuǎn)動,,有時還會翻白眼瞪人哩,。他畫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畫家畫那個樣子,渾渾圓圓,,上大下小,,頭重腳輕,他想擱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穩(wěn)當(dāng),,立不立得住。他畫的樹,,老干枯枝,,僅僅幾個杈椰,幾片樹葉,,在森林中幾萬棵樹也挑不出這樣一顆樹來,。他畫的風(fēng)景、山,、光禿禿的樹,,東倒西歪,,荒荒涼涼,果真有這么個地方,,我想誰也不肯到這里來安家落戶,。
還有,他畫上的題詩,、簽名和印章,,也是怪怪的。例如他自號“八大山人”,,解釋的人很多,,至今學(xué)者們還有不同爭論。他有一方印章,,印文刻作 ,,有人說它是由“八大山人”四字組成,有的人則持慎重態(tài)度,,稱之為“屐形印”,,因為它的形狀像只木屐。至于他畫上的題詩,,許多句子更是令人難解。
然而,,八大明確地告訴我們:“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xì)揣摩”。又說:“想見時人解圖畫”,。他是很希望人們能夠理解他的畫中之意的,。因此許多學(xué)者經(jīng)細(xì)心的研究,從他的畫意和字里字間,,探聽出許多真消息,。例如他有一個畫押寫作 ,很長時間人們一直稱它為龜形畫押,,因為其形狀特別像一只烏龜,。后來才看出,原來是由“三月十九日”幾個字變形組成,,這恰好是明代最末一個皇帝崇禎自殺的日子,,標(biāo)志著明朝的滅亡。那么這個畫押,,也就表示對國亡的紀(jì)念,。
康熙二十一年他曾經(jīng)畫了一幅《古梅圖》,樹的主干已空心,,虬根露出,,光禿的幾枝杈椰,,寥寥的點綴幾個花朵,像是飽經(jīng)風(fēng)霜雷電劫后余生的樣子,。其上題了三首詩,,第一首寫道:“分付梅花吳道人,幽幽翟翟莫相親,。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魚掃虜塵?!薄懊坊▍堑廊恕笔侵冈嫾覅擎?zhèn),,自號“梅花道人”。方框內(nèi)的字,,顯然是被當(dāng)時或稍后的收藏者有意剜去,,以避免文字獄災(zāi)禍。不難猜測,,這個字不是“胡”,,即是“虜”。清代統(tǒng)始者以滿族入主中原,,最忌諱的也是這兩字,。要在“南山之南北山北”掃除“胡塵”,朱耷非常明確地表達(dá)了他的反清復(fù)國思想,。第二首詩寫道:“得本還時末也非,,曾無地瘦與天肥。梅花畫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詩中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元初遺民畫家鄭思肖,,在南宋滅亡之后隱居吳下,畫蘭花露根不畫坡土,,人問何故,,他回答說:“土地都被人搶奪去了,你難道不知嗎,?”二是殷遺民伯夷,、叔齊在周滅殷以后,恥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直至餓死。原來八大這幅《古梅圖》虬根外露,也不畫坡土,,是仿照鄭思肖畫蘭之意,,暗含著國土被清人所搶奪,他這個明代宗室子孫,,之所以成了和尚,,正如伯夷、叔齊采薇首陽山那樣,,不肯臣服于新王朝,。國破家亡,復(fù)國無望,,這使他不能不“苦淚交千點”了,。
八大題畫詩,是解開他畫意的鑰匙,,然幽澀難解,,如迷如霧,許多學(xué)者都下過一番功夫進(jìn)行破釋,。例如康熙二十三年所作《甲子花鳥冊》(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博物館),,其中第七頁畫一只八哥站在枯枝上,題詩曰:“衿翠鳥喚哥,,吭圓哥換了,。八哥語三虢,南飛鷓鴣少,?!贝嗽娭猓愀壑形拇髮W(xué)饒宗頤教授經(jīng)過引經(jīng)據(jù)典考釋后結(jié)論說:“此詩畫是譏‘虢’(指明)亡后,,忠臣如鷓鴣之志切懷南,,殊不多見,?!边@就是說,八大的作品,,除了一般的國破家亡的情緒表達(dá)之外,,有時還具體有所指?!豆显聢D》亦是件有所指的作品,,在題詩之后他記錄說:“己巳潤八月十五夜畫所得”。面對著天上的圓月,,和人間家家戶戶吃月餅,,他的心被觸動了,那么他“所得”是什么呢?畫上題詩曰:“眼光餅子一面,,月圓西瓜上時,。個個指月餅子,驢年瓜熟為期,?!庇腥烁鶕?jù)吃月餅的風(fēng)俗來源于反清義軍傳遞起事暗號的民間故事,說八大在期盼著這一天到來,。然而卻要等到何年(驢年)呢,?“驢年馬月”是俗語,表示遙無定期,。果真如此,,則八大的心跡,就不只是徒有國亡余痛了,。
八大長于水墨寫意,,為其劃時代的人物。 在水墨寫意畫中,,又有專擅山水和專擅花鳥之別,,八大則兩者兼而善之。他的山水畫,,近師董其昌,,遠(yuǎn)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黃公望,、倪瓚諸家,。例如康熙四十一年所作《書畫冊》(上海博物館藏)共畫了六幅山水小品,就可以看出深受董其昌的影響,,其遠(yuǎn)筆的圓潤則有著董,、巨和黃公望的遺蹤,,墨法參照了米氏云山,,而某些樹石的組合形式,顯然取自倪瓚,。但是,,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卻又強烈地感覺到朱耷的個性,,上述那些古人的法則,,不過是他隨手拈來為自己服務(wù)的。那些山、石,、樹,、草,以及茅亭,、房舍等,,逸筆草草,看似漫不經(jīng)心,,隨手拾掇,而干濕濃淡,、疏密虛實、遠(yuǎn)近高低,,筆筆無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這種無法而法的境界,,是情感與技巧的高度結(jié)合,使藝術(shù)創(chuàng)作進(jìn)入到一個自由王國,。
比起山水畫來,八大的花鳥畫創(chuàng)作,,更具有他風(fēng)格個性的典型性,。順治十六年所作《傳綮寫生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和康熙五年作的《墨花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八大早期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他的水墨寫意花鳥畫創(chuàng)作,深受沈周,、陳淳、徐渭的影響,,其用筆較方硬,,題材,、布局也未脫離前人窠臼,,但是畫中所表現(xiàn)出的兀傲之氣,以及不拘一格的大膽剪裁,,如不求物象的完整性,,卻已預(yù)示著他的未來的發(fā)展。
八大花鳥畫最突出特點是“少”,用他的話說是“廉”,。少,,一是描繪的對象少,;二是塑造對象時用筆少,。如康熙三十一年所作《花果鳥蟲冊》,,其《涉事》一幅,,只畫一朵花瓣,,總共不過七、八筆便成一幅畫,。在八大那里,每每一條魚,,一只鳥,,一只雛雞,,一棵樹,一朵花,,一個果,,甚至一筆不畫,,只蓋一方印章,,便都可以構(gòu)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可以說少到不可再少了的程度,。前人所云“惜墨如金”,,又說“以少少許勝多多許”,,只有八大才真正作到了這點,,可謂前無古人,后難繼者,。
少,,也許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貧,,少而不單調(diào),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過少而給讀者一個無限的思想空間,,這是難有人作到的,八大卻具備了如上的要求,這里大有文章,。首先是他在用筆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筆由方硬變圓潤,飽和墨汁與運筆的方法相結(jié)合,,一下筆就給人以渾厚豐富之感,。他是第一個充分主動利用生宣紙?zhí)匦砸约訌娝囆g(shù)表現(xiàn)力的畫家,。生宣紙的吸水能力強,容易使墨汁擴散(洇),,這本來是缺點,,而八大卻把它變?yōu)閮?yōu)點,,不但為水墨寫意畫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前景,,而且也創(chuàng)造了人們對水墨寫意畫的新觀念,其功不朽,。
其次是形象的塑造,。八大的花鳥造型,,不是簡單的變形,而是形與趣,、與巧,、與意的緊密結(jié)合,所以我們在欣賞時,,就不會感到單薄和寂寞,。再次是他的布局,,特別講究少許物象在二維空間中擺放的位置,。其訣竅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謂“計白當(dāng)黑”,。與此同時,,并充分調(diào)動題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對稱、疏密,、虛實等的作用,。他不像一般畫家那樣,先畫好畫,,然后在恰當(dāng)?shù)奈恢妙}款和押印,,而是有總體的規(guī)劃設(shè)想,使每一點都在布局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多,,不少,不奢侈,,不節(jié)約,。例如康熙三十三年所作《花鳥山水冊》(上海博物館藏),第一幅僅畫一只雛雞,。小雞置于畫面中右偏下,,這一位置的重心,將畫面分割成四大塊空間,,每塊空間的大小都不一樣,,平衡而有變化。由于小雞頭部方向朝左,,故題詩在右第二大塊空間中,,使空蕩的背景頓時活躍起來,視覺上起到突破平衡和內(nèi)容豐富的作用,。小雞的刻畫生動傳神,,動態(tài)像小孩剛學(xué)走路,,蹣跚得十分可愛。瞪著大眼警惕著前方,,特別是眼后加三撇,,像電波一樣,好似前方有什么聲響傳來,,使小雞心驚膽怯,。這只小雛雞我們可以理解為它剛出蛋殼,表示出對這個世界的驚異與警惕,;也可以理解為走失了群體,,找不到媽媽,感到孤獨而害怕,,如何理解,任人們馳騁想象的翅膀,,所以有時候少畫,,反而思想的容量更大。
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否則越少越好,藝術(shù)又會走入另一條邪徑,。
少是相對的,,例如康熙四十二年所作的《楊柳浴禽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相對上述作品來說是“多”了,,但比起一般畫家處理同類題材的作品來,,卻少了許多許多。例如他對柳枝的處理,,約有十二筆,,就占住了整個畫面上部的空間,不但表現(xiàn)出楊柳的老干新枝的質(zhì),,也表現(xiàn)了枝條迎風(fēng)的勢,。在春風(fēng)料峭之中,八哥在洗刷自己的羽毛將振翅欲飛,。這一生活小景,,表現(xiàn)出無限的生意??滴跏晁鞯摹逗由匣▓D》(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是八大一生作品中僅見的長篇巨制,也是他筆墨最多、布局最復(fù)雜的一幅,,但他仍然體現(xiàn)著少的原則,。例如開卷的一叢荷花,總共超不出三十筆,,筆減而意繁,,一開卷便引人入勝。
八大,,前承古人,,后啟來者。白石老人曾有詩曰:“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遠(yuǎn)凡胎,,缶老(吳昌碩)當(dāng)年別有才,。我原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zhuǎn)輪來,?!逼鋬A倒如此,。今天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欣賞和理解他藝術(shù)的人越來越多。
藝術(shù)特色
八大山人善畫山水和花鳥,。他的畫,,筆情恣縱,不構(gòu)成法,,蒼勁圓秀,,逸氣橫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鳥不是盤算多少,、大小,而是著眼于布置上的地位與氣勢,。及是否用得適時,,用得出奇,用得巧妙,。這就是他的三者取勝法,,如在繪畫布局上發(fā)現(xiàn)有不足之處,有時用款書云補其意,。八大山人能詩,,書法精妙,所以他的畫即使畫得不多,,有了他的題詩,,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畫,使人感到小而不少,,這就是藝術(shù)上的巧妙,。
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潤明潔。所以在畫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與別人放得不一樣,,同是“滋潤”,八大山人與別人潤得不一樣,。如畫魚,、鳥,曾作“白眼向人”之狀,,抒發(fā)憤世嫉俗之情,。其花鳥畫風(fēng),可分為三個時期,,50歲以前為僧時屬早期,,署款“傳綮”、“個山”,、“驢”,、“人屋”,多繪蔬果,、花卉,、松梅一類題材,以卷冊為多,。畫面比較精細(xì)工致,,勁挺有力。50歲至65歲為中期,,畫風(fēng)逐漸變化,,喜繪魚、鳥,、草蟲,、動物,形象有所夸張,,用筆挺勁刻削,,動物和鳥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鳥多棲一足,,懸一足,。65歲以后為晚期、藝術(shù)日趨成熟,。筆勢變?yōu)闃忝蹅?,造型極為夸張,魚,、鳥之眼一圈一點,,眼珠頂著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他畫的鳥有些顯得很倔強,,即使落墨不多,卻表現(xiàn)出鳥兒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觸,,觸之即飛的感覺。有些禽鳥拳足縮頸,,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態(tài),,在構(gòu)圖、筆墨上也更加簡略,。這些形象塑造,,無疑是畫家自的寫照,即“憤慨悲歌,,憂憤于世,,一一寄情于筆墨”,。他在題黃公望山水詩中寫道:“郭家皴法云頭小,,董老麻皮樹上多。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與宋山河,。表現(xiàn)出他的民族意識。
八大山人的畫在當(dāng)時影響并不大,,傳其法者僅牛石慧和萬個等人,,但對后世繪畫影響是深遠(yuǎn)的,他的藝術(shù)成就主要一點,,不落常套,,自有創(chuàng)造。他的大寫意,,不同于徐渭,,徐渭奔放而能放,八大山人嚴(yán)整而能放,。清代中期的“揚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現(xiàn)代的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等巨匠,,莫不受其熏陶。黃錦祥贊其:“筆筆精奇妙不言,!”
藝術(shù)個性
八大山人的詩文因其古怪幽澀的格調(diào)而充滿了神秘性和諷刺性,,向來為人所費解。
總的來說,,八大57歲以前所有書畫作品上的題畫詩文,,總體特征和傾向是借書畫抒發(fā)自己的遺民思想、人品氣節(jié),,往往將禪家遏語和歷史典故雜糅在詩文之中,,因而詩文隱晦曲澀。如《傳綮寫生冊》中的《題畫湖石》:擊碎需彌腰,,折卻楞伽尾:渾無斧鑿痕,,不是驚鬼神。又如52歲作的《梅花圖冊》中的《題折枝梅》:三十年來處士家,,酒旗風(fēng)里一枝抖,。斷橋荒蘚無人間,顏色于今似杏花,。這首詩,,幾乎像作自似的描述了詩人的人品和氣節(jié)。
而八大57歲還俗后,其詩文的風(fēng)格特點則呈現(xiàn)出以“無懼為勝”,,大膽超越前人和自我的面貌,。這一時期八大有許多真知灼見的詩文涌現(xiàn),如《書法山水冊》的題識之中,,就有“畫法兼之畫法”兩節(jié)題文,,而“書法兼之畫法”的明確提出,則是前無古人的,。
可以認(rèn)為八大晚年藝術(shù)上的杰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與后期詩文風(fēng)格特點的轉(zhuǎn)變是密切相關(guān)的。正如八大在《書法山水冊》中一節(jié)題識反問:“文章非人間世之書畫也耶,?”八大晚年詩文的突出特點,,就是建立在其藝術(shù)觀與人生觀相互統(tǒng)一的基礎(chǔ)上,這也正是八大晚年詩文的精髓,。